八角茴香(簡稱八角)與滷雞肉之間的關係,居然被寫成了一篇8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近日,陝西師範大學的女博士孫靈霞的博士論文《八角茴香對滷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極其作用機制》經陝師大官方微博發布後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這得用多少只雞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論文?不少網友稱:「不愧是陝西吃飯大學,一道滷雞都能研究的這麼專業」,而這篇論文也被贊為最美味的論文。
小編有話說: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何況還隔了那麼多隻滷雞~吃貨的世界,你們不懂!論文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位名叫汪奎的2012屆畢業生所寫,目的是對網絡會話流行詞彙「呵呵」建構網絡會話結構的功能,以及在具體會話語境中產生的交互語用義進行社會語言學研究。「能把『呵呵』兩個字寫出一篇碩士論文的一定是強者啊。」隨著論文封面照在網上流傳,相關話題也引發網友熱議。
小編有話說:論文選題符合導師要求的『小題大做』精神,應該是優秀論文,呵呵。這是來自PLOS的一篇傳染病學的論文,上圖是論文裡面的示意圖。 這個團隊為了研究寄生蟲在粑粑中的分布情況,以及怎麼保存粑粑才能讓裡面裡面的蟲卵死得那麼快,於是就跑到了非洲某個村子,找了100多個當地人讓它們都拉粑粑。
論文詳細描述了怎麼收集這些粑粑,怎麼保存,怎麼切段,攪拌均勻等等。 最後它們得出結論,診斷血吸蟲病的話,把粑粑同質化(也就是弄勻了)能得出更準確的結論,診斷鉤蟲病的話,粑粑的保存很重要如果不是立馬檢測的話,最好把粑粑放在冰塊裡或者用溼紙巾包著,這樣蟲卵就不會太快消融了。
小編有話說:額……看完後各種不適啊,原諒我不夠專業!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生劉海洋被人舉報碩士論文涉嫌抄襲。舉報者稱,劉海洋2007年的論文,與大連理工大學的碩士生鄭久輝寫於2005年的碩士論文內容幾乎一樣,標題更是一字不差。
比對發現,兩篇論文只在細節上有一些區別。例如,劉海洋論文較鄭久輝論文少一篇參考文獻;劉海洋論文正文的字號比較大。
小編有話說:我們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中國知網的搬運工~這篇「畢業論文」的題目是《尋找正義——那條通往魔獸的律法之路》,作者署名為「信仰神殿學院」、「暗影牧師專業」的「學生」希冉冉,而整部論文更是長達一萬五千餘字,全文共分為四章,而每一章又分為若干個小節,並附加的前言、後記以及致謝詞,與大專院校所要求的論文格式幾乎完全吻合。
不過,作者自己也在論文的最後聲明:「典型的偽論文……無論從結構還是論述上來說都不是論文……」
它的課題題目是「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換(shuo)言(ren)之(hua),這項研究,通過觀察學生使用的策略,研究者發現,人們在玩石頭剪刀布時有這樣的規律:贏家習慣於保持現狀、輸家傾向於做出改變,簡稱「勝留輸變」。掌握了這個規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出招。該課題在2012年申報成功,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課題,是一個跨學科基礎研究項目。
小編有話說:此研究簡直不要太實用!前段日子某餐廳不是舉行了猜拳送食物的活動嗎?如果掌握了這門制勝攻略,豈不是可以橫掃餐廳,把好吃的通通帶回家!這份研究叫做《「金錢的符號作用:啟動金錢概念改變社會痛苦和生理性疼痛」》,成果還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學刊物《心理科學》上。這項研究基於一個簡單的假設:一個人若經常想到他所持有的金錢數量,那麼他的社交體驗,特別是對社會接納和社會排斥的感覺,可能也會隨之改變。那麼,數錢除了能減輕「心痛」,還能減少「身痛」麼?對此,他們又做了「疼痛感測試」:在實驗中,半數參與者被要求將手浸入較溫熱的水中(中度疼痛),而另一半參與者則被要求將手浸入熱水裡(高度疼痛)。測試結果顯示,那些之前曾數過錢的參與者所報告的痛感較輕。
小編有話說:點支蠟燭,許個願望:下輩子一定當個銀行櫃員,可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