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
——梁鳳儀
人的一生之中,父親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我們年少之時,父親更像是我們生命之中的超級英雄,替我們遮風擋雨。然而,隨著我們漸漸長大,父親卻逐漸變老,與此同時,我們同自己的父親也進行一定的角色互換。
回憶起兒時的快樂時光,總會想到曾經和父親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刻。父親對於孩子的關愛、嚴厲、責罵,又何嘗不是為自己孩子的殷切付出。
在我們年少之時,曾與父親一起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但是這些快樂的時光,又是那樣的短暫。對於這些時光的回憶,或許只停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和那些珍貴的照片之中。
說起與父親之間的照片、合影,當屬這對父女做的最好。整整四十年來,他們都會在同一地點進行合影。到底是因為什麼?讓這對父女四十年來初心不改。
一、四十年成長的見證
如今的我們,常常依賴於手機拍照和朋友圈轉發,殊不知幾十年前,手機尚未普及,擁有高像素的手機尚未出現的時候,照相也是人們紀念自己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時候,照相成為紀念人們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980年8月,華允慶的掌上明珠剛滿一周歲,在外出遊玩時,華允慶看到塔影湖旁邊的金山寶塔,覺得背景很漂亮,就跟女兒合了張影。在當時的華允慶看來,與女兒合影是他一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包括當時華允慶在內,他也沒有想到,之後的幾十年裡,他都會跟女兒在同一地方合影。
1981年,華允慶帶著兩歲的女兒來到同一地點,當時的他突發奇想,何不與女兒在相同的地方再來一張合影。就這樣,華允慶與女兒在這裡的第二張照片便出現了。
等到照片洗出來,華允慶將兩年所拍的照片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華允慶看到照片之中女兒的成長和金山寶塔的變化。與此同時,華允慶內心深處湧現出一個想法,他每年都要和女兒在這個地方拍攝照片。也可以說,在金山寶塔旁拍照已經成為他們父母之間的儀式。
之後,華允慶為了更好的見證女兒的成長,他總會在同一地點跟女兒進行合影。整整四十年來,華允慶都始終堅持著這樣一件事情。在華允慶看來,和女兒在同一地方拍照,就像是生命之中的不可或缺的節日一樣。不管是照片本身,還是照片的紀念價值,對他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女兒已經長大成人,而作為父親的華允慶也變成一個中老年人。雖然四十年彈指一揮間,但華允慶曾經拍下的照片已經清晰的記住這一切。或許,這就是當初華允慶堅持拍照的意義。
二、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對於華允慶而言,女兒就是她的全部,為了女兒的成長,他曾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在女兒小的時候,華允慶無時無刻不陪伴著女兒,親眼見證女兒的成長。在那個時候,陪伴就是華允慶可以給女兒的。
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華允慶對待女兒的愛也發生了轉變。他心裡清楚,此時女兒需要的不再是無時無刻的陪伴,更多的是關懷和支持。然而這個時候,華允慶化身女兒最忠實的支持者,在女兒做出選擇的時候,華允慶總會給女兒一個客觀的意見,供女兒選擇。可以說,此時的華允慶更多扮演一個人生導師的角色,為女兒指導前進的道路。
在女兒大學結束的時候,華允慶遇到一個難題。當時的女兒面臨著留學和就業的問題,在這之間。一邊是留學日本、繼續深造的機會,另一邊是直接就業,陪伴在父親的身邊。從一個父親的角度而言,華允慶自然不希望女兒遠離自己。但以女兒的未來和前途來看,華允慶又希望女兒天高任鳥飛,有著更好的未來。
經過一番激烈的激烈的思想鬥爭,華允慶還是決定讓女兒前往日本留學,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父親的勸說下,女兒得以前往日本深造,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優秀。
如今,華允慶的女兒已經稱為社會之中不可或缺的優秀人才,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棟梁。可以說,華允慶的女兒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這一切與華允慶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關係。
客觀意義上說,華允慶以及女兒他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屬於他們的美好,也正慢慢靠近他們。換而言之,這四十年來,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
但是,在這四十年中,華允慶也出現了些許遺憾。這些遺憾無法避免,卻也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三、時間流逝,遺憾隨之而來
不得不說,整整四十年來,華允慶和女兒相處的很好,他們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也是非常溫馨的。可以說,華允慶與女兒的相處,足以構成天下父女相處的典範。
然而,隨著女兒一天天的長大成材,華允慶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也隨之而來。女兒在不停的成長,而作為父親的他卻也在不停的衰老之中。對此,我們雖都不願意面對,但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知不覺中,華允慶已經逐漸的衰老,如今已經將近七十歲的他,已經顯得老態龍鍾。
不僅如此,如今的華允慶還面臨著女兒遠離自己,長時間不能見面的痛苦。對於這樣一個溺愛女兒的父親而言,長期不能和女兒見面,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對此,華允慶也只能被迫接受,畢竟女兒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並不能永遠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當那個永遠不長大的小女孩。
如今華允慶的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母親的她,完全可以體會到父親曾經的處境,漸漸的,女兒完全可以感受到父親多年以來的艱辛和付出。不知不覺中,女兒也加大與父親相見的頻率,儘可能陪伴自己的父親。但要知道的是,此時女兒對於父親的陪伴,絕不可能與昔日同日而語。
對於華允慶乃至天下的父母而言,在子女走向成功,徹底長大之時,屬於父母自己的遺憾便隨之而來。他們想要孩子過得更好,也想陪伴著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兩者又無法兼得,必須從中間做出選擇。正是因為如此,也造成孩子成材以後,遠離父母的遺憾。
結語: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是非常辛苦和無奈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存在不氣父母的孩子。就算再聽話的孩子,也有逆反心理,甚至會給孩子唱反調。可以肯定的是,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付出最多,操心最多的人。
所以說,作為子女的我們,要體會父母的不易,站在父母的角度著想,絕不可以一味地和父母唱反調,從而挫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非常容易,只要做到換位思考,便會變得非常容易。
要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趁著父母幸福安康的時候,趕快盡孝,切勿給自己留下遺憾。
參考資料:《父女親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