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小院」裡工作人員操作縫紉機縫製。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周麗婷
□ 王聚芬 周慧玲
「噠噠噠噠」……寬敞明亮的房間內,姐妹們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飛針走線,鎖邊接口,一個個毛絨玩具從她們指間靈活展現。伴隨著縫紉機「奏鳴曲」,偶爾還會傳出姐妹們的說笑聲。
這裡是河北省邢臺縣抗大路沿線漿水鎮上寺村的「扶貧小院」加工車間。這家「扶貧小院」是邢臺縣漿水鎮帶動山村百姓脫貧致富的「明星企業」,輻射周邊22個山村100餘名留守婦女,其中30餘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或殘疾人家庭成員。
河北省邢臺縣是山區大縣,受家庭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婦女勞動力和殘疾人難以外出就業。邢臺縣婦聯、縣殘聯充分挖掘山村婦女增收致富潛力,啟動縫紉機手工加工扶貧項目,組織婦女致富帶頭人廣泛考察調研,培育扶持有意向的農村婦女依託自家閒置房屋等地帶頭成立手工加工企業或站點,並組織有意向的農戶開展技能培訓,因地制宜引導農村婦女利用閒置房屋建起「扶貧小院」,按照帶貧、助殘能力給予設備、資金等扶持,吸引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或者殘疾人家屬以及留守農村婦女等加入,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以前連縫紉機也不會用,沒想到一天時間就能做出草莓布藝,沒想到不出遠門也能掙錢。」在加工車間上班的漿水鎮下灣村村民張海英一連說出幾個「沒想到」。她母親是一名殘疾人,全家幾口收入微薄,在鎮、村婦女幹部和殘聯工作人員的鼓勵引導下,她去年冬天加入「扶貧小院」,現在已經成為一名熟練工,月收入上千元,還不耽誤照顧家裡人。
「都是『娘子軍』,有的得照顧老人,有的要管孩子上學,還有的是殘疾人或者家屬。」上寺村「扶貧小院」負責人劉海英介紹,一臺縫紉機就行,不需要大量資金和設備設施,技術簡單好學,工作時間靈活,掙錢增收的同時還能顧家,周邊十裡八村的婦女都爭相加入。果蔬造型、動物造型、卡通明星……看著一片片碎布經姐妹們的巧手製作變為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劉海英打算再開一家手工藝品展示銷售超市,提升增收空間。
太子井鄉東牛峪村、龍泉寺鄉大寨門村等20多個村莊的手套加工點又是另一番場景,車間牆壁上製作的「為了美好的生活努力加油」「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等標語格外醒目,為姐妹們靠雙手爭取幸福生活點讚鼓勁。
裁剪好的帆布、成打的布帶,經過姐妹們操作縫紉機縫製,很快就做出一副勞保用手套。「廠家提供設備、原材料,組織大家加工好就成。」東牛峪村支書賈鳳香介紹:「這樣的手工加工項目能解決大量留守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問題,翻手套、打捆這樣的簡單工序就讓腿腳不靈便的殘疾人或是行動不方便的貧困戶參與,爭取讓更多人獲益。」
「山村婦女姐妹致富渠道更寬。」大寨門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村留守婦女、殘疾人多,管理山場果樹之餘有大量閒餘時間。在東牛峪村手套加工點的影響下,大寨門村婦女致富「明星」王文菊把自己家經營的門市騰空,建起手套加工點,為村裡更多留守婦女、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同時帶動落峪、李峪、張溝等10個偏遠山村建起加工點。王文菊感慨地說:「不只婦女姐妹收入高了、心情好了,越來越多的山村百姓找到就業增收渠道,大傢伙兒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
在漿水鎮上寺村、太子井鄉東牛峪村等地手工加工項目的帶動下,邢臺縣各鄉鎮陸續建起「扶貧小院」加工點12個,輻射帶動近100個行政村,全縣加工縫紉機已達600餘臺,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其中婦女員工佔95%,貧困戶、殘疾人家庭佔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