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雲購日銷售額5000萬,曾吸引200億人次參與,它到底是如何賺錢的? 為何讓一些人墮入「生不如死」的債務深淵?「一元購」又撐起了怎樣隱秘的地下產業鏈?
曾披著「購物」、「眾籌」外衣,風靡網絡的「一元購」,終於迎來強勢監管。
7月19日,國家互金風險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網絡「一元購」業務的定性和處置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網絡「一元購」定性為變相賭博或者詐騙,並將對其展開新一輪整頓清理工作。
此前,眾多「一元購」平臺打著電商創新銷售模式的幌子,聲稱「投一塊錢進去,就有機會獲得價值不菲的手機、金條和名貴汽車」,這種所謂的新型購物模式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僅以深圳的「一元雲購」為例,推出至今已吸引200億人次參與,而其中一部分人被迫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每天都活在被逼債的日子中,生不如死。」楊陽(化名)僅僅玩了幾個月的「一元購」,就已投入70餘萬元,曾在一個下午連投10萬元,沒獲得任何獎品。從夢想一本萬利,到墮入債務深淵,與楊陽類似的故事在一元購平臺上不斷重演。
瘋狂的賭博遊戲
楊陽覺得自己變成了賭徒,而這一切源於他無意中下載了「一元雲購」APP。
時間回到2012年5月,深圳出現了首家「一元購」網絡平臺,隸屬於深圳市一元雲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一元雲購」)。據公開資料顯示,運營至今,一元雲購每日銷售額達5000萬元,註冊用戶逾千萬,參與人次突破了200億次。
「一元雲購」創立後,由於技術門檻低以及盈利可觀,不久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眾多類似的平臺,無冕財經嘗試在蘋果App Store上搜索「一元購」關鍵詞,出現了上百家相關APP,並且大多數由個人開發。
▲在App Store 上有眾多「一元購」APP。
「一元購」平臺雖然眾多,業務模式卻幾乎相同。在各個「一元購」電商網站上,從手機充值卡、家用電器到金條、名貴汽車等商品,應有盡有。平臺會將每件商品參照市場價(一般較市場價高10%至20%),分成1元每份,並對應一個獎號,用戶可一次性購買多個獎號,提高中獎概率。
以最受用戶追捧的200g金條為例,在京東、天貓等電商網站的市場價格約為56800元,而一元雲購上相同金條則標價為65000元,溢價近14.4%,當平臺用戶購買完65000個號碼後,平臺會隨機選擇其中一個號碼作為中獎者,其餘參與者則血本無歸。
楊陽曾中過200g金條,那是他最幸運的時刻,但自此之後再未中過大獎。「中過多少都沒用,只要你還玩,遲早讓你吐出來。」如今的他不僅輸光了積蓄,還負債20多萬元,對未來充滿絕望。
與楊陽不同,劉慧琴(化名)是一元雲購的老玩家,直到幾天前,她都覺得自己的自制力不錯:「以前我每次只投一兩塊錢,就是玩玩而已,偶爾也會中些小獎。」讓她發生變化的是一次無意間的大獎,僅付出幾塊錢,卻收穫了價值近15000元的50g金條,這讓她欣喜若狂,從那之後,她不斷投錢,曾在幾小時內花了8萬多元卻一無所得。
▲「一元雲購」參與者展示的充值記錄。
「沒中的時候,總想這把投多點的錢,說不定就中了。這樣的心理讓參與者越陷越深。」劉慧琴如今懊悔不已,同時也很迷茫,「我信用卡刷了6萬多元,全賠進去了,不敢讓家裡人知道,想過不再繼續玩,但6萬多我還不起。」就在接受無冕財經訪談的1個小時前,劉慧琴的充值記錄顯示,她在200g金條上投了999元,但沒有中獎。
和楊陽、劉慧琴有類似遭遇的人並不在少數,這群人組建了一個維權群,群裡有近2000人,他們希望能到一元雲購深圳總部討個「說法」。
而與他們的損失慘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圳「一元雲購」公司龐大的資金流水和可觀的盈利收入。
5年247億元營收
「一元購」究竟有多賺錢?這個疑問曾在劉慧琴等人心中徘徊不去。
在上述《意見》將「一元購」定性為詐騙後,楊陽更堅定地認為一元雲購存在造假,「我認為它(一元雲購系統)把我們用戶屏蔽了,不然以概率算,我投入10萬元不會什麼都沒得到。」楊陽投的商品既有價值上萬元的金條,也有幾千塊錢的手機。
▲一元雲購網站截圖。
實際上,楊陽的10萬元在一元雲購每日逾5000萬元流水中並不顯眼。平臺主要收入是商品的溢價,約為商品價格的10%-20%,以最低10%來算,一元雲購每天能獲得超過500萬元收入。
早在2012年,一元雲購公司創始人梁志軍創立了雲購基金,公開承諾平臺每營收1元,會提取0.01元來支持公益事業。截至本月,官網顯示該公益基金帳戶累計達2.47億元,這意味著自設立基金以來,一元雲購或已實現247億元營收。假如按商品溢價的10%來算,一元雲購成立以來至少獲得24.7億元的差價,而這僅僅是明面上的收入。
楊陽等人認為「一元購」可能涉及暗箱操作,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也曾提出質疑:「在無第三方獨立認證和公證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抽獎過程的公平、公正和公開,能不能確保中獎者一定是買主,而不是內部人員?」
對此,一元雲購曾回應質疑:「(開獎)完全是運氣,依靠電腦計算沒有任何技巧。」並公開自己的計算方法,如下圖:
▲一元雲購開獎計算方法。
知乎網友「數據專家石文」對此提出質疑:「所謂的時間記錄(即按時、分、秒、毫秒相加)實際上仍完全把控在平臺手中,最後購買時間按毫秒計算,如果後臺進行改動,用戶們完全無法感知。」
央視新聞頻道曾向「一元購」平臺搭建公司工作人員進行求證,對方明確表示「一元購」平臺的後臺都能進行控制,可以輕易實現「指定獲獎號碼」和「指定獲獎者」,而部分平臺更是直接設置機器人中獎。這就是楊陽認為一元雲購將他們用戶屏蔽了的原因,如果平臺完全採用「暗箱操作」,那麼連產品都不用付出,就能成為一個不斷吸金的黑洞。
8月18日,一元雲購官網發出停止運營的公告,並表示,已揭曉的商品可正常發貨,帳戶中餘額或佣金可申請退款或提現。
▲一元雲購在官網顯著位置掛出停止運營公告。
隱秘的地下產業鏈
利潤驚人的「一元購」吸引了上下遊的產業進入,從軟體製作到變現服務,已實現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相比起豐厚的利潤,「一元購」的投資費用很低。據自媒體「21俱樂部」報導,提供軟體服務的公司公開報價,「一元購」APP製作費用為7萬元,網頁版則為1.5萬元,另外免費贈送一年的軟體維護服務,再加上後期拉攏客戶的投資,一個類似的小平臺投入大約為8萬元,只要能拉攏到一定數量的客戶,平臺幾乎穩賺不賠。
▲「一元購」的產業鏈。
多數平臺上雖然包括名貴汽車、金條,但實際上玩家只能抽中充值卡、購物卡等低價值商品。而這些充值卡是由平臺預先低價買入,再以卡面價值或者溢價「眾籌」出去,從中賺取差價,「即便眾籌不出去,也可以倒手重新變現。」
此前, 「一元購」難以被定性的原因,在於中獎者獲得的是產品,而非現金。然而,時至今日,將商品進行變現已變得十分普遍,甚至有不少下遊公司靠此盈利。
「葉哥」是一元雲購上的名人,他僅憑6000元就抽中了平臺價值最高的商品——標價88.8萬元的寶馬X5汽車,並在短短兩個月內,從平臺上前後抽中了5輛寶馬X5,每次中獎所付出的多則數十元,少則數元,而寶馬X5在平臺上的全部數量也不過才20輛。
「葉哥」被奉為傳奇的同時,也被質疑是一元雲購的內部人員。然而,一個參與雲購多年的老玩家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葉哥」其實是一個專門收購中獎產品進行變現的團隊,公司總部在深圳,已知的成員有數人。
無冕財經研究員加了名為「葉哥雲購收貨」的微信進行詢問,對方表示公司確實從事收購活動,主要收購手機、金條和汽車,收購價格則普遍為市場價的九成。
問及為何「葉哥」能兩個月內中獎5輛寶馬,對方回答稱:「這是幸運的公司客戶中的,因為很多人其實只想賭錢,而我們就提供帳號,客戶只要中獎了,我們拿走產品,可以直接打錢。」據老玩家稱,這種帳號在業內叫做「秒款號」,是中獎了能馬上打款的意思,解決了貨物與現金兌換的問題,很受用戶們的歡迎。
如今,隨著監管部門的正式定性,期望「一元購」能得到徹底的整頓。(文中楊陽、劉慧琴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