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本是孩子最親最近的人,青春期前的孩子大都是比較聽媽媽話的,對母親非常依賴尊重,甚至媽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可長大了,到了青春期,十個有八個孩子反而最討厭媽媽,讓媽媽欲哭無淚。
這讓媽媽很傷心,甚至覺得養了多年的娃怎麼變心了?還是我以前的乖寶寶嗎?其實媽媽放寬心,孩子和媽媽的感情沒有變。
過於敏感的媽媽
孩子進入叛逆期,很多媽媽都會比較緊張,每次跟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媽媽都會把孩子的錯誤無限放大,總認為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儘可能嚴格管教,才能避免日後犯大錯,媽媽過於敏感的話,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孩子也會認為媽媽在針對自己。
所以也會用自己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所以媽媽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多寬容叛逆期的孩子,避免激怒孩子。
媽媽說教過多
媽媽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總要忍不住評判說教,孩子長大了,這個年齡段需要被尊重和認可,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不喜歡過多的說教,媽媽過多的說教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適感和反感。
其實孩子的習慣很多是小時候養成的,到了青春期大多是以前習慣的延續,有些好習慣需要在小時候好好培養,長大後孩子和媽媽的溝通也會減少很多矛盾。
大寶的一位同學小時候,父母教育比較嚴格,費了不少力氣,但是到了青春期和媽媽相處很好,親子關係良好。
媽媽對孩子控制欲較強
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沉沒成本」,就是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投入越來越多時,就會越來越離不開那件事或那個人。
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就越希望孩子能按照她的想法生活,這樣就容易引發孩子的反抗—我都這麼大了,我要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媽媽的控制欲產生衝突,所以孩子會格外討厭媽媽。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一直扮演的都是引導者的身份,作為引導者,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往正確的道路上引導,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
雖然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們應該學會對孩子放手,不要想著去左右孩子的想法,父母應該做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考慮,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