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孩子一出生,爸爸媽媽無不盼望著快點長大,無一不是剛會爬就想讓站,剛會站就想讓走,殊不知走太早很有可能走成羅圈腿或X型腿,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等多別的症狀!
那麼,寶寶走路早有哪些危害呢?
1、家長們要明白,寶寶過早的走路,會影響到自己寶寶身體的發育。那個時期的寶寶,骨頭中的鈣元素非常的少,大多都是骨膠原,很容易造成寶寶的骨骼變形。
寶寶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會加重寶寶身體的負荷。對於寶寶的脊柱是有一定的影響,很容易讓寶寶形成駝背。
2、孩子過早走路還會讓視力受損。未滿1歲的孩子,視力發育不完全,屬於看不清遠處的小「近視」。孩子過早學走路,沒有辦法看清遠處物體,眼睛就會自動調整光度和焦距,很容易造成視力疲勞。
久而久之,孩子會尋找舒適的角度去看物體,慢慢就養成使用一隻眼睛視物的習慣,而另一隻眼睛就會在被迫使用,使外界光線對這隻眼睛眼的刺激受阻。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就會產生功能性障礙而發生弱視。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有自己獨特的軌跡,大部分孩子都在沿著軌跡前進,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做的是在軌跡另一端等著寶寶,並且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幫助。不要「揠苗助長」啦!
那麼,孩子幾個月走路好?
寶寶坐爬站走跑都是會自然形成的,如果孩子發育沒有問題,不需要特別的引導。孩子尚未成熟到能夠行走,強迫之,反而會易造成腿部和脊柱骨骼發育受損。
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左右就能抬頭、抬腿、坐起;5個月左右開始有力量,會翻身;6個月,基本能爬;到10-11個月慢慢站起來學走;1歲到1歲半就能獨立走路了;2歲前後,寶寶大腦神經發育完全,走跑就都沒問題了。
在這裡,家長需要注意的就是鈣要補充充分,七八個月開始吃點肉類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主食的量也要逐漸的加大,保證寶寶爬行等運動熱量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