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陽師》手遊傳播日本妖怪文化
2017年2月16日,網易發布2016年Q4及全年財報,第四季度網易營收121億元,同比增長53%,淨利潤37億元,同比增長70%,這其中,在線遊戲的淨收入為89.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8%,環比增長35%,成為網易營收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近些年,網易開始成為國內僅次於騰訊的第二大遊戲廠商。在網易旗下,除了經典遊戲《大話西遊》和《倩女幽魂》外,目前又多了一個爆火的新遊戲《陰陽師》。
《陰陽師》手遊是由網易自主研發的3D日式和風回合制RPG手遊,遊戲劇情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講述了陰陽師安倍晴明於人鬼交織的陰陽兩界中,探尋自身記憶的故事。
2016年9月9日,《陰陽師》在國內開啟全平臺公測,隨後走向海外,迅速成為一款現象級手遊。
網易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丁磊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陰陽師》目前在臺灣、香港、紐西蘭等地都是排名第一的手遊」。隨著日文、英文等版本的逐步發行,《陰陽師》將幫助網易遊戲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
對於《陰陽師》的單項收入,網易並沒有單獨公布,但根據第三方公司App Annie公布的10月份全球手遊指數報告顯示,依靠《陰陽師》,網易已經成功登頂全球手遊收入排行榜的榜首。
實際上,不僅在手遊領域,《陰陽師》手遊在其他領域的話題熱度也非常可觀,在微博,《陰陽師》官方微博發起的「百繪羅衣」式神皮膚設計大賽,只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百繪羅衣#的話題閱讀量就超過2億,討論量超過了20萬,「陰陽師」之熱可見一斑。
以娛樂的方式,《陰陽師》手遊讓更多人了解了日本的妖怪文化。實際上,日本的妖怪文化早前就廣泛存在於各類影視作品、書籍或遊戲中,比如《龍貓》《千與千尋》等動畫,《百鬼夜行》《百物志》等書籍,《妖怪百姬》等遊戲,而3D手遊《陰陽師》的出現,使日本妖怪文化的傳播有了更為具象且全面生動的呈現方式。
這樣潛在而廣泛的文化滲透,讓很多人誤以為妖怪文化是日本的「特產」,與日本妖怪文化一對比,中國的妖怪文化似乎不值一提。但「搜神館主」張雲提出,中國才是妖怪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
張雲,安徽靈璧人,作家、記者、編劇,自號「搜神館主」,嗜妖如命,亦膽小怕鬼。他喜歡野史筆記,也熱愛民間奇談。出版作品有民國妖怪志系列《傒囊·三目之嬰》《山都·幽怨之鈴》;狩夜人系列《雙頭怪佛殺人事件》;憋寶傳奇系列《猴神·大西國寶藏》等等。
在張雲看來,有著最古老妖怪文化的我國,卻沒有一部系統的妖怪百科全書,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為此他耗費十年沉入書中,引用上古到現代各種典籍近300部,按照「統領」「妖」「精」「鬼」「怪」五大類,整理了1080種妖怪及其故事,按照名稱首字母排序製成《中國妖怪故事全集》,為我們還原根植於中國的日本妖怪本來面貌。
無論是代表正能量方面的神明祖靈,還是偏重負能量方面的妖魔鬼怪,被不少人覺得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學,其實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或許我們曾在《山海經》《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古書中看到過關於妖怪的零星介紹,但作為有著龐大體系的中國妖怪文化,理當有一部專門的書為它們立傳。如果你也對妖怪文化感興趣,這本填補中國妖怪學空白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一定不要錯過。
二、妖怪知識知多少
1.妖怪的定義和起源
美國心理學家、童話學家艾倫奇南在《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中說「妖怪可以被解釋為違反文明社會各種慣例的象徵。他們是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人物,代表了大自然生成的,無拘無束的力量。妖怪出現前的暴風雨也有類似的涵義。」
「妖怪」一詞,最早出自東晉文人幹寶的《搜神記》卷六中。「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
在遠古時期,人們對於那些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與事物,賦予了自己獨特的想像,他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力量讓這一切變得合理,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最初的妖怪學說。
在現代詞典中,「妖怪」被用來指代由草木或者動物等改變而成的精怪,也可以指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象,如我們常說的「事出反常必有妖」。
在中國神話裡,妖怪被分為妖、魔、鬼、怪、精、靈六類。其中「妖」的外貌多為人形或近似人形,且有一定的法術;「怪」則大多數長相奇異,對人有一定危害。
日本雖然借用了中國的漢字「妖怪」,但對其解讀和中國人又不盡相同。
日本著名的民俗學家柳田國男認為妖怪是「失去人的信仰的,墮落的神」;學著掫訪春雄對妖怪的定義是「廣義的精靈,曾經是精靈,失去了人的祭祀而妖怪化」;當代日本權威詞典《廣辭苑》則將妖怪描述為「以人類智力無法說明的奇怪現象或者異樣物體。」
在日本民間,關於妖怪的傳說五花八門,相傳境內生活著大約六百多種妖怪,有資料記載的就有兩三百種,因此日本也被冠以「妖怪列島」之稱。
日本還曾專門設立了除妖的職位一一陰陽師,是的就是那個網易同名遊戲。這個職業的地位在平安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搬家、工作,甚至起床和沐浴的時間都要先進行問卜,生怕觸犯禁忌,招來鬼神報應。
2.日本妖怪文化大多起源於中國
據考證,日本70%的妖怪原型都來自中國,剩餘20%的妖怪來自印度,只有10%的妖怪來自日本本土。
所以中日兩國的妖怪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最早起源於幹寶《搜神記》的落頭式,在日本被叫做飛頭蠻。
有一些妖怪雖然源於中國,但在日本進行了改造,例如天狗。中國的天狗出自《山海經》,是一隻非常巨大的狗;日本的天狗則作為三大妖怪之一,大紅色的臉,長鼻子,手拿團扇,雙足而行,有著無窮的威力。
典型的日本妖怪包括河童,天狗,妖狐;而中國境內,最為人所熟知的妖怪,主要是龍鳳龜虎與麒麟等神獸。
受道教的影響,中日兩國都有「物老成精」的概念,所以中國的妖怪大多是動物年老,或者陳年舊物容易變成精怪;在日本,則有專門一類付喪神,來指代器物放置不理100年後,吸收天地精華、積聚怨念或感受佛性、靈力化成妖怪。
鬼在中日兩國的形象也很不一樣。在中國,鬼大多沒有實體形象,只聞其聲;但在日本,鬼的身長有八尺開外,膚色或紅或青,或黑或黃,一頭捲髮,骨骼健碩,肌肉隆起,頭生兩角,腰圍虎皮,還手執鐵棒,形象非常豐滿。
3.妖怪文化的傳承和影響
中國古時,民間大多信仰鬼神,因而歷朝歷代都有新的妖怪故事不斷湧現,編纂成書的就有《搜神記》《山海經》與《聊齋志異》;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專門用於祭祀祖先,實際也和妖怪文化(鬼神)有著深厚淵源。
但在統治階層,妖怪文化更多被用來當作政治手段:統治者會宣揚自己是天子,為了彰顯「君權神授」,統治者不論什麼事,都會興師動眾請示神明,然後再做決定,以便讓人民更好臣服。
雖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大關聯,但妖怪文化始終無法佔據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同是超自然力量的神仙與妖怪,有著非常明顯的界限,妖怪作為邪惡的象徵,始終只能代表禁錮和負面形象。
加上長期受儒家文化「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影響, 國人內心對鬼神文化大多很排斥,所以即使民間的鬼神傳說肆意流行,鬼神思想始終被敬而遠之,如周作人所說,國人對鬼神只「揖讓而飲」,絕不會像日本人「如酒徒調笑,勾肩捊鼻,以示狎習」。
因而在妖怪文化的傳承與研究方面,中國遠遠落後於日本。
在日本,因民族裡「調和中庸」的性格,妖怪與神仙的區分理念並不明顯,日本民俗學奠基者柳田國男就認為「神墮落而成妖」,也就是說妖怪與神被看成同根同源,善惡共存的矛盾體。因而在日本,「怨靈也能成為守護神」,這種思想為後續日本妖怪走向商品化和娛樂化打下了基礎:
日本有一種傳統藝術「能劇」,劇中主角通常就是超現實世界裡的英雄化身;在室町時代,出現了日本最早的專職妖怪畫師,被譽為日本妖怪繪卷鼻祖的《百鬼夜行畫卷》也出自這個時期;每年換季,民眾都會舉行驅鬼儀式,以祈求消除災禍;2月3日是日本的撒豆節,民眾會通過撒豆子驅除「妖怪」,平時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相撲,賽前也會用撒鹽的方式驅怪;日本三大節日之一的孟蘭盆節(也就是鬼節),日本人民都會回家掃墓以求祖先的保護;日本有專門的世界鬼怪大會,來弘揚日本的鬼文化;日本還有大量以妖怪文化為背景的動漫,如《夏目友人帳》《百鬼夜行抄》以及相應的周邊產品,輔助傳播發展本國妖怪文化……
而日本對於妖怪的研究,除了分散在文學、戲劇、繪畫、歷史等多個領域外,還集中於一個專門研究妖怪文化的「妖怪學」。日本學者認為,研究妖怪,實際上是為了研究人,研究人類社會。
探索這類超自然力量,實際也是在豐富和完善我們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想像,在學習和傳承妖怪文化的方向上,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講好中國妖怪故事,也是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曾有100名中國人接受過妖怪文化的問卷調查,其中93%的人都表示不喜歡妖怪,認為妖怪「可怕」。但在接受相同問卷調查的100名日本人中,有27%的人認為妖怪可愛,45%的人認為妖怪可怕。
雖然認為妖怪可怕的民眾印象還是佔大多數,但是對比可以發現,日本民眾喜歡妖怪的比例明顯較高,這與日本近幾年大力宣揚妖怪文化不無關係。
日本國民三大動畫偶像之一的《怪怪怪的鬼太郎》系列裡,妖怪的形象更多偏向可愛,而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龍貓、狸、公爵貓等異類形象也非常深入人心,這些影視作品都讓妖怪文化的接受度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作為一種人們潛在意識中的超自然力量,妖怪文化反映了人們思想意識的歷史軌跡,投射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變遷,內裡更是隱藏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蘊與研究價值。
《陰陽師》手遊的出現,讓更多人了解日本妖怪文化的存在和相關知識,也促進了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進一步的傳播。
作為妖怪文化的發源地,我國也有很多獨具魅力的妖怪文化,只是它們紮根於根深繁茂的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有心人去蕪存菁,對其中的優秀內容加以承襲,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在新的時代,從而讓更多國人了解本國的妖怪知識。
如果可以講好中國妖怪故事,實際上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向外傳播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實際上,已經有不少先驅在努力嘗試著開創屬於我國特色的妖怪文化產業。
比如漫畫家夏達,就曾以中國古代故事為背景創作《子不語》漫畫系列,作品以中國古典式畫風和動人的古代神話故事,徵服了中日不少動漫愛好者,還被日本漫畫愛好者稱為「中國最美麗的漫畫」,為中國動漫的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
又比如中國藝術家文那,曾以根植於佛教以及神話故事的自創壁畫,被奢侈品牌愛馬仕唯一特邀,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辦了一場名為「奇境漫步」的展覽,愛馬仕藝術團隊稱文那的壁畫「有一種從古至今的續存感,很符合愛馬仕的精髓」,而她那些獨創的各類神仙妖怪和異獸圖案,還會出現在愛馬仕的新款奢侈品上,讓全世界時尚愛好者一覽中華妖怪文化。
想講好中國妖怪故事,我們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
比如借鑑手遊《陰陽師》,挖掘我國妖怪形象和題材製作本土特色遊戲;學習日本將妖怪和推理破案相聯繫的電影《姑獲鳥之夏》,將妖怪文化與民眾感興趣的娛樂內容相結合,使其更加容易被接受;又或者結合現有的文化娛樂現象,將妖怪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設立主題博物館,打造相關文化旅遊產業,進行相關文化輸出和滲透……
作為感情與道德衝突的產物,妖怪文化的背後嵌含著民眾無盡的傾訴欲。妖怪的形象和故事,其實就是人們內心想法的縮影,它們不受現實與科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被賦予了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和期許,將人們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裡呈現,充分而全面展現了同時期的宗教民俗、風土人情與人生百態。
期待有一天,中國妖怪文化這朵奇葩能在藝術家們的思想筆尖下自由綻放,從現代視野中迸發出勃勃生機,再藉助其自身蘊含的魔力與治癒力,最終從被人們敬畏的疏離淡漠,轉變為讓都市靈魂得以暫憩的桃源。
到了那一天,或許中華傳統文化才會進一步復甦與傳承,最終發揚光大,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