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濟寧城仍然叫任城,雖然處在「地勢高亢」的「漁山」,但還是土壘起來的舊城。為了預防被「河水淹沒」,確保城市安全,朱元璋定天下後,正趕上全國上下大築磚城的盛風中,洪武三年(1370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接到上級下達的通知後,立即重建磚城(實為外磚內土)。這城是建好了,那麼城市的名是不是也該跟著洋貨洋貨呀。於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濟寧府為濟寧州,州治任城,縣省,從此任城縣的名字也逐漸被廢除,人們也就不再稱「縣城」,而改稱「濟寧州城」,或略稱「州城」。
朱元璋,還真不是一般的聰明。這用磚修築的城牆,那可比土壘的要堅固的多啦。什麼水災呀、戰爭呀,都不成問題。那這磚築的城牆,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呢?據說呀,明代的城市建設中已把「下水道」提上了建設日程。
明初磚城是一個不怎麼規則的正方形,高三丈八尺,頂闊二丈,基寬四丈,周長九裡三十步,外磚內土。四門都是雙重門,內四門兩側築有軍、馬道。城上有城樓、炮臺、女牆、垛口,下有護城河,四門外各有「吊橋」,城牆內四角各有「海子」。此外,還有外城(土圩子)、圩門和外壕。可見,這座城堡氣派不凡,非同一般縣城和州城。所以,在全國「古名城「榜上有名,譽滿全國。
咱們大家在看古裝戰爭片的時候,都會有攻打城堡的鏡頭出現。對於實物性城堡上的城樓、炮臺,我們還好理解些。那麼,對於女牆、海子、垛口等等,都在城堡的什麼位置呢?這外包裝又是怎麼樣的呢?
城門,有東西南北門,並且有內外門之分,是雙重門。南門, 「宣阜門」;北門,「宗翰門」;東門,「綏華門」;西門,「萃城門」。四門左右的甕城又各建一小門,就是這小門也相當於一般縣城的城門,以南門的東南門最大。城門,都是內木外用鐵皮包裹著,並用每枚重八兩的圓頭鐵釘,按橫九豎十三排列鉚釘在每扇門上。另外,在「東門迤南」,還有「水門、鐵窗」,並築有「四門馬道」於每座城門內兩側各一條。由於該城,是按「八卦」的序列建造的,所以四個門的結構也是很講究的。
據濟寧老一輩人介紹,當時的明城牆大體的位置,北到環城北路,西到環城西路,東到共青團路,南到太白樓路。南門就在現在的南門口,東門就在東門小學那個大街,在和共青團路交錯的地方,西門就是環城西路和西門大街交錯的地方,它的面積九裡三十步。北門和南門不相對,東門和西門基本相對,在一條直線上。明城牆南門和北門不對,應該和當時的道路和建築障礙有關,所以南門和北門不在一個中軸線上。
在四門的內外城門的頂臺上各有門樓一座,城的四角上也各有戍樓一座,南門城樓左右和北門城樓又各有樓一座。總計,在城牆上共建樓十五座。在南門城樓左有「太白樓」,右有「玄武樓」,;北門城樓左有「得勝樓」。兩層的小樓,雕梁畫棟,朱甍映日,宏偉壯麗,稱雄一世。
另外,在四門處還建有「影壁」,俗稱「影壁牆」,也就是所謂的「四爻(yao)」。有炮臺二十一個,垛口七百,女牆一千八百。護城河,長一千六百七十丈,寬一丈五到三丈三尺不等,深依丈五。護城河有吊橋四架,城牆 內四角各挖有一大蓄水坑。當時,在東南角與西南角蓄水坑內還鋪築了穿城牆而過的「下水溝」,與護城河、府河、運河相通。環城外郭的土圩子,又建圩門十八個,像現在的濟安臺、興隆門、南辛莊、半截閣等等。
濟寧府任城縣城後來改為濟寧州、濟寧直隸州、濟寧縣以及濟寧市城,可謂是安如磐石,堅不可摧。
就是這座城,在舊土城改建為磚城以後,朱元璋在明洪武18年的時候,把濟寧「改府為州」,「廢任城縣」,是很有眼光的。不僅提高了濟寧的政治地位,更是發揮了它的經濟作用。所以,到了明朝的中、晚期,濟寧的商品經濟迅速的發展了起來。
城市建設得到了大力改善,環境衛生、居住條件也都個個達標。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使得濟寧不僅是國內的「重要工商業城市」,而且是與日本等國進行貿易的運河沿岸七個主要商埠之一,已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先進城市。
濟寧作為山東南部的漕運碼頭,發揮著商品集散的重要作用,它不僅把「來自江南及中原地區的各種商品,通過運河運到濟寧,然後向兗州、東昌、曹州及河北、河南等地輸送;同時,它還把吸收山東南部地區的各種土產商品,集中輸往江南及其他各地。」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商及官僚到此地,或經商、或遊玩,從事各種活動」。加上運河穿過繁華的鬧區,河內帆船繁忙,岸上車水馬龍,頗有江南蘇州的風光,因而獲得了「江北小蘇州」的美稱。
自從濟州城建好以後,尤其是在京杭運河通過濟寧開始,濟寧城市就煥然一新,出現了令人可喜的面貌,不但這裡是一座整治重鎮、軍事重鎮,而且成為一座經濟重鎮。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運河暢通以後,商業迅速的繁榮,南來北往的船隻大量的從濟寧通過。
明代濟寧州,成為全國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成為運河上7個對外商埠城市之一。到了清,濟寧城池,幾經修繕,更是名噪山東,成為京城一大都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直隸州」後的濟寧,市區規模逐漸擴大,老城區原有45條街道,此時又新增了59條;在郭城區,原有43條,更猛增了140條。
從民國時期到建國初期,由於經多次戰火的洗禮,城樓已所剩無幾。因建設需要,1951年該城已經被陸續拆除,如今所剩的東南角城牆,已改造成了人民公園中的假山;西北城牆角,現在也還只留下一段短牆;太白樓所在的城牆一段,被重建後也與原貌不大一樣了。有時間的話,去老城牆看看,追尋一下那年那時的故事,也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