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仙」文化成為山東濟寧千年古都文化新名片
太白樓,山東省濟寧市的地標性建築,它不僅是一座古樓,而且是代代濟寧人回憶的載體。日前,在寧波舉行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年會暨第十屆中國歷史文化名樓論壇上,濟寧太白樓被納為第14名新成員。
李白的濟寧印記
中國有四座知名的「太白樓」,濟寧太白樓、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安徽歙縣太白樓、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李白故居太白樓,都是後人為紀念李白所建的文化遺存。其中,濟寧太白樓的歷史最為久遠,影響最為深刻,規模最為宏大,與李白的關聯也最為密切。
李白與濟寧的許多故事至今仍在濟寧地區流傳。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偕夫人及女兒來到任城(濟寧),此後的23年間,他一直在濟寧度過。我國二十四史之一的《舊唐書》、《李白傳》及多種版本《李白年譜》均印證在李白62年的人生旅途中,寄家濟寧生活有23年。以濟寧為中心,李白多次到周邊地區遊歷,留下了50多首詩文。
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楊義堂介紹,當時李白飲酒的酒樓為賀蘭氏酒樓,他在這裡寫下了諸多的傳世佳作。後人為紀念李白,稱此樓為「太白酒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官員狄崇重建太白酒樓,將「酒」字去掉,改名為「太白樓」,沿用至今。明洪武以後,太白樓又歷經清、民國年間數十次較大規模的重修。現存太白樓坐落在濟寧明代城牆上,雄偉、古樸、壯觀,延續了明洪武年間的建築風格,又不失唐代樓閣的風韻。1952年,政府對太白樓再次重建。
「李白一生在文學史上被後人傳頌為佳話的『竹溪六逸'』奉詔入京,供奉翰林『』李杜交遊『等事件都發生在濟寧。」楊義堂介紹。
館藏文物豐富
「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專業委員會致力於名樓文化的保護,挖掘名樓的歷史文化內涵,推動名樓文化保護機制的形成等,成立十年做了一系列的名樓保護工作。」在楊義堂的主持和推動下,從去年開始,濟寧太白樓開始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並於今年4月正式遞交「中國歷史文化名樓」申請書。
1984年,太白樓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成立濟寧市李白紀念館,其館址設在太白樓上。不久前,太白樓躋身第四批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義堂介紹,太白樓上的李白紀念館館藏文物豐富。「目前,全國僅存與李白有關的傳世文物數量不多,現存與李白有關的文物,除《上陽臺》珍藏於故宮外,絕大多數在濟寧。太白樓內現存唐、金、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詠260多篇,題詠作者200餘人,館藏曆代原始刻石50餘塊。李白手書的』觀『字碑、乾隆皇帝的御筆刻石、羅振玉的石刻楹聯等堪稱太白樓的鎮館之寶。」
2009年,這些珍貴文物走出「深閨」,李白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但隨著遊客的增加,近60年沒有大型修繕的太白樓出現了木質樓梯、木質地板顫動、脫漆、縫隙增大等現象,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濟寧市文物局多次組織專家論證,依據文物修繕「修舊如舊」的原則,斥資近300萬元對太白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古都文化新名片
「濟寧是個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孔孟文化、大運河文化、水滸文化……都足以讓這個千年古都熠熠生輝。但也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濟寧城區的傳統文化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一直從事濟寧文化研究的楊義堂認為,李白文化發掘的並不夠。
「太白樓因為李白而成為濟寧千秋獨步的歷史名樓,它有著時代的烙印,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李白和李白思想的解讀,也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符號,它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在傳承,並以實物為載體得以延續。太白樓獨有的文化內涵,使這座充滿詩歌氣息和文化韻味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和唐風遺韻。」楊義堂這樣解釋當初申報「名樓」的初衷。
盛唐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唐詩可稱為盛唐文化的代表,而李白無疑是唐詩的「代言人」.楊義堂認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太白樓當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李白的詩在日本、韓國、東南亞、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以太白樓當選『名樓』為契機,可以重新認識太白樓的歷史文化價值,使李白文化成為濟寧對外交往的又一文化品牌。」楊義堂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7—3366066,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