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法、德記者講述親歷見聞
歐洲領頭羊因恐襲迷失方向
法國聖特羅佩海灘上巡邏的軍警與玩耍的小女孩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比利時南部城市沙勒羅瓦6日下午發生襲警事件,造成兩名女警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此負責。這是約5個月後,比利時再次發生恐襲傷亡事件。很多人對此已不感到吃驚,一是因為這個「頻度」遠比不上平均水平——一家美國著名防恐監測網站統計稱,敘利亞和伊拉克之外恐襲的發生頻率是84小時;二與歐盟兩大領導者法、德的遭遇有關:德國一周曾發生4起恐襲事件,但「受傷」程度仍不及法國。雖然7月底以來太平無事,但法國國內軍人出現在街頭已是常態,德國社會的相關爭論也趨於激烈。有人稱,歐洲的政治軸心在晃動。《環球時報》駐法、德記者對眼下的局勢深有感觸,但未來如何,難言樂觀。正如兩名法國學者所言:「我們每天都在雙重痛苦中度過:不但害怕遇上恐襲,更被一種困惑迷亂困擾,我們被捲入到一個不可阻止的惡性循環。」
在法國,「仿佛身處一個戰場」
從《查理周刊》遭襲的2015年1月7日,到諾曼第教堂神父被殺的2016年7月26日,一系列重大恐襲案件不斷刺激著法國人的神經。法國總統奧朗德不止一次重申「我們處在戰爭狀態」,緊急狀態法也實施至今。恐襲成了法國人的生活常態嗎?
不少媒體給出肯定回答。記者看到,現在的法國最突出的現象是各地街頭及重要景點均有全副武裝的軍人、警察執勤,比如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凱旋門、機場、火車站、各猶太教堂等周邊,以及尼斯、波爾多等度假客集中的海灘、景點。
實際上,自2015年11月13日恐怖分子使用突擊步槍等軍用武器作案後,法國執勤的軍人尤其是警察一律穿上防彈背心,攜帶衝鋒鎗、突擊步槍等,警察下班也允許帶槍回家。這是法國當局根據一系列襲警案的教訓同時參照以色列的反恐經驗而推出的措施。數天前,法國內政部長表示共增加了2.3萬名警察、軍人和憲兵等治安力量。
在巴黎聖母院前,英國遊客麥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認為有軍警在場給人以安全感,但也讓他覺得有點像身處一個戰爭中的國家,「作為遊客,我對此不反感。」巴黎市民雅克說,發生這麼多恐襲案,他知道這些軍警可能無法預防恐襲,但他們的出現受到歡迎。一名中國遊客則說,希望小偷、盜賊都怕就好,這樣中國遊客可以更加放心。
出動大量軍警確實帶來效果:法新社根據內政部與巴黎警察總局的數據報導稱,巴黎與巴黎地區的犯罪率整體已經下降15%-20%,各類暴力搶劫、偷盜案減少32%。
那麼,法國人是否感到緊張?雅克對記者說,與其說緊張,不如說是憤怒。「我們絕不害怕。該玩玩,該享受生活就享受,怕也沒有用,我們就要以這種生活態度對待恐怖主義。」
這樣的態度頗具代表性。去年的巴黎恐襲案後,法國人紛紛打出「我們熱愛生活,你們熱愛死亡,生活會戰勝死亡」的悼念標語,既對恐怖分子表達蔑視,也展示團結。不久前的尼斯重大傷亡事件發生後,法國人有著同樣表現。記者的不少法國朋友也這樣說。不少法國人認為,由於媒體的報導,外國人反而比法國人更加害怕:許多外國人取消來法國旅遊就說明了這一點。
但一些不為人注意的變化也在出現。去年11月,在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完向恐怖主義宣戰的演講後,所有政治光譜上的國會議員們,自發地唱起國歌。如今,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對政府保護人民的能力不滿,人們對團結精神的宣示遠不如前。
法國《快訊》周刊7月份最後一期的封面上,大標題為「面對恐怖主義,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配圖是法國總統、總理和內政部長的頭像。這集中反映了法國媒體對目前執政當局的質疑,也反映了不少法國公眾的疑問。
「法國效應」激活「恐怖病毒」?
「大環境改變是德國發生恐襲的重要因素。」德國柏林安全專家約爾格·鮑恩巴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整個歐洲都在變,尤其是『法國效應』,這種大環境激活了『恐怖病毒』。」
一般認為,最近的幾起襲擊案件表現出共同的「歐洲特性」,因為像法德這樣的移民大國接收了不少難民,其人口和社會結構很相似。事實上,德法發生恐襲的背景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談及法國為何不得不進行「沒有前線的反恐戰爭」,一些人認為根源是法國的特殊招牌——從1905年政教分離法律中繼承而來的「世俗主義」,簡單說就是在公共場合不允許宗教元素出現。這是法國共和制度的核心精神之一,但常引發同伊斯蘭文化的衝突。法國是歐洲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也有人認為,當下的局面與法國在北非留下的帝國遺產,以及它對從西非到伊拉克的伊斯蘭世界的軍事幹預有關。「中東地區的混亂和暴力會在法國產生『共鳴』,歐洲其他地方都不會如此。法國政客和官員很少提及此點,他們傾向於稱『聖戰』分子的目標是整個西方社會。但法國的特殊複雜性很難被忽略。」英國《衛報》一篇分析文章稱,法國發生恐襲的一個關鍵背景是,它的國內政治往往同阿拉伯世界的動蕩相連。
文章提到,由於過去的殖民歷史,法國穆斯林主要是阿拉伯人。而在德國,穆斯林主要是土耳其人;英國的穆斯林更多具有亞洲背景——跟大英帝國的擴張史有關。
「歐盟在移民和難民融入上出現問題,但真正的根源是中東、北非的貧窮、苦難和戰爭」,鮑恩巴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歐洲都在看這倆領頭羊如何應對。如果沒有實質性措施,恐怖襲擊將在兩個大國形成常態。實際上,它們到現在也沒有真正的對策。
眼下,由於明年要進行總統選舉,法國正在進行一場大論戰。法國的政治生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各黨派團結一致的局面已經消失,本來可以使法國政界都團結在總統身後的恐襲案,現在正在摧毀其權威。執政黨堅持已有政策,在野黨則提出更嚴厲的措施,稱自己才是最佳執政黨。
法蘭西24電視臺稱,法國人正在看執政當局到底準備用何種方式應對恐襲,他們的滿意或不滿意要等到明年大選時才會真正揭曉。在此期間,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在德國,默克爾最近提出「安全9點計劃」,但遭到媒體質疑。分析認為,默克爾既要敞開大門歡迎難民,又想將恐怖分子拒之門外,是不可能的。如果再發生襲擊事件,德國人的韌性將面臨考驗。
默克爾面臨「黃牌警告」
7月31日,德國總統高克(左一)夫婦和默克爾在慕尼黑追悼一起襲擊事件的遇難者。
在7月份的幾次暴力襲擊事件發生後,英國《金融時報》曾盛讚德國政府未像法國那樣在大街上部署軍人。文章稱,德國肩負著特別的責任,要在各種重要事項之間找到謹慎平衡,為整個歐洲樹立榜樣。但在德國,不少人早已力主動員軍隊支援國內反恐,不少媒體3日報導稱,默克爾已經下令在街頭部署軍人。但目前,有關此提議仍在討論中。
《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前段時間的連續恐襲案讓德國公眾感到震驚,因為德國的社會平衡,包括治安、移民就業狀況都比法國要好。但恐襲的發生自有其原因,德國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者達數千人,去年110多萬難民進入德國,安全機構警告說有數百恐怖分子混入。
現在,德國民眾有矛盾心理,既希望安全,又不願失去自由和隱私。民調機構YouGov的調查顯示出這種糾結:75%的受訪者認為,德國很可能會再次發生有人員傷亡的恐怖襲擊。同時,只有14%的德國人在過去3個月內因害怕恐襲而放棄乘坐公交車或地鐵、火車。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將繼續使用公共運輸工具。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不會因為有所顧慮而放棄參加演唱會或大型群眾活動。儘管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受訪者表示已提高了警惕。近一半人表示現在在公共場所活動時會注意周圍的環境。45%的受訪者說,他們對身邊人的觀察更加仔細。
目前,德國內政部長德邁齊埃已下令在機場和火車站加強警力部署。德國各地的安保在加強。演唱會等活動,都禁止攜帶背包進入。德國大型超市和百貨公司內外,均有許多安保人員。
德國另一個大變化是,媒體報導更加開放了。現在,各大媒體不僅及時公布案件,也不再禁止民眾在網站文章後評論。由於歷史原因,德國媒體對難民話題要履行「政治正確」的潛規則。柏林一名政治編輯對記者表示,德國以前也經歷過移民潮,比如土耳其勞工以及南斯拉夫內戰的難民潮,但都沒有這次影響深遠。現在,媒體對難民和恐怖主義有了更清醒認識,開始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
令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去年9月,默克爾宣布「歡迎難民來德國」時,德國民眾紛紛伸出雙手,當時氣氛幾乎可以用「狂歡」形容。而現在,正如一些媒體所說,「告別文化」開始出現。不少政壇人物呼籲驅逐超過20萬申請庇護被拒絕的難民。漢諾瓦市民尤利亞對記者說,「德國應該有限度地接收難民,對難民應該友好、坦率,但不能輕率、天真。可疑者應被拒之門外。」
德國Infratest新近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76%的德國受訪者認為未來會發生新的恐怖襲擊,而在2015年,只有45%的民眾認為德國會成為恐怖襲擊目標。默克爾難民政策的支持率也降至34%,反對一方佔65%。與之相關,默克爾本人的支持率明顯下降,對其工作滿意的人佔47%,同上個月相比暴跌12個百分點。
有德媒認為,這是民眾給默克爾開出的黃牌警告,是一次「留職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儘管默克爾多次強調,她一向不很看重民調的結果,但這一次她還是應當有所觸動。《南德意志報》日前評論說,人們評估政府的能力,就看它能不能保護民眾的安全。默克爾有理由擔憂,她可能被視作這個可怕夏天的罪人。【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姚蒙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