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國協國家密切關注倫敦恐襲案
中新社北京3月23日電 綜合消息:多個大英國協國家對倫敦恐襲案密切關注,同時矚目本國公民的安全狀況。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23日表示,襲擊針對所有民主國家,澳大利亞對此強烈譴責並與英國堅定站在一起。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與英國外交大臣詹森通電話。澳方密切關注在襲擊中受傷的澳大利亞公民的情況。
-
法國恐襲哀悼日無人戴口罩,馬克龍以致意取代握手
3月11日,法國首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活動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特羅卡德羅廣場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出席並致辭,整個活動持續了大約1個小時。法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龍及妻子布裡吉特·馬克龍(Brigitte Macron,左),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和女王萊蒂齊亞(Queen Letizia)出席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特羅卡德羅廣場舉行的紀念歐洲恐怖襲擊受害者的儀式。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奇(右)、弗朗索瓦·奧朗德(右二)與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和皇后萊蒂齊亞交談。
-
倫敦橋恐襲案致2死3傷:一名遇難者身份確認,系劍橋畢業生
倫敦橋襲擊事件遇難者傑克·梅裡特(圖:BBC)海外網12月1日電 英國倫敦橋附近11月29日發生持刀襲擊事件,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英媒最新報導稱,其中一名遇難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生。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郵報》報導,一名25歲的男子在倫敦橋襲擊事件中身亡,該男子身份已被核實,名叫傑克·梅裡特(Jack Merritt),畢業於劍橋大學。梅裡特的父親在社交網站上髮長文緬懷兒子,稱他「有一個美麗的靈魂」。
-
倫敦橋恐襲死者均為劍橋畢業生!恐襲為何會發生?
倫敦橋突發恐襲,致2死3傷!但是罪犯本該身在監獄,為何會突然出現在案發地點?——英國小隊長 黑色星期五(11月29日)當天,倫敦橋上發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罪犯已被武裝警察擊斃,當場死亡。
-
聖誕前夕,美國挫敗「獨狼」陰謀,英法德防恐襲神經緊繃
詹姆森向臥底探員透露,計劃在聖誕期間施襲,要求臥底協助準備步槍和彈藥,以及炸藥和鐵釘等製造炸彈材料,還計劃駕駛貨車衝撞人群。詹姆森稱,他計劃首先引爆炸彈,不少人會逃到某個地點,他再於該處開槍掃射,能造成最大傷亡。詹姆森表示這一計劃是受10月曼哈頓恐襲及2015年造成14人死亡的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事件啟發。
-
倫敦橋恐襲後英首相放狠話:要恐怖分子每一天都在服刑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一場倫敦橋恐襲案,不僅將有關暴力犯罪者減刑話題推到了英國輿論的中心,也讓法律和治安問題佔據了英國大選前社會問題的首要位置。恐襲案發生後第3天,據多家英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誓言:將加強監獄刑罰和治安,確保恐怖分子每一天都在服刑。英國路透社報導稱,談起日前發生的倫敦橋恐怖襲擊案,詹森1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他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獲勝,他將加大對監獄系統的投資力度,並加重刑期。
-
倫敦橋持刀襲擊事件致2死3傷,英國女王向遇難者家屬致哀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對倫敦橋持刀砍人案中遇難者的家屬表示哀悼,她稱,向在這場事件中所有失去親人的人們祈禱,並致以最深切的同情。(據中國日報網微博)【早前消息】倫敦恐襲嫌犯仍處假釋期 英首相:讓重犯提早出獄是個錯誤綜合報導,英國警方11月29日在倫敦擊斃一名男子,他身穿假自殺炸彈背心,持刀殺死2
-
上海東方明珠亮起「法蘭西色」 揭中法深厚友誼(圖)
(央視)奧朗德:全法對恐襲案遇難者進行3天哀悼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緊急國防會議上表示,全國將對13日發生的巴黎恐襲案中的遇難者進行為期3天的哀悼。奧朗德指出,法國人民不會就此屈服,他說:「我們會保衛自己保衛法國,因為法國是我們的祖國。」
-
打破清朝大門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法兩國將進軍南海攪和亞太
一百多年前用炮艦打破國門,逼迫清政府籤下屈辱賣國協議的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國政府稱將派遣航母編隊部署亞太,而法國也有意和美日來我國東海舉行聯合軍演,澳大利亞也有意跟隨美國。看看,美英日法澳,不僅是英法聯軍,當年的「八國聯軍」又來了,這群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糾集海軍艦隊進軍南海攪和亞太,我國該如何應對。平常都是美日在我國周邊軍演騷擾,這次英法兩國參與還是近年來頭一回。西方歐美聯合,明顯是針對我國。專家認為,法國軍隊加入美英日三國位於東海的演習,是要向中國發出牽制信號,要遏制中國。
-
坎城電影節將開幕 法國設巨型花盆陣防恐襲
坎城電影節將開幕 法國設巨型花盆陣防恐襲 發布時間:2017-05-17 13:18:00.0中新網 (原標題:坎城電影節將開幕法國設巨型花盆陣防恐襲) 中新網5月17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法國坎城電影節將開幕,由於法國多次發生恐怖襲擊
-
恐襲頻發 讓德國、法國迷失方向
這是約5個月後,比利時再次發生恐襲傷亡事件。很多人對此已不感到吃驚,一是因為這個「頻度」遠比不上平均水平——一家美國著名防恐監測網站統計稱,敘利亞和伊拉克之外恐襲的發生頻率是84小時;二與歐盟兩大領導者法、德的遭遇有關:德國一周曾發生4起恐襲事件,但「受傷」程度仍不及法國。雖然7月底以來太平無事,但法國國內軍人出現在街頭已是常態,德國社會的相關爭論也趨於激烈。有人稱,歐洲的政治軸心在晃動。
-
《查理周刊》恐襲案宣判
【歐洲時報來米編譯】法新社12月16日報導,歷時3個月的審判之後,涉嫌在2015年《查理周刊》和「卡謝爾猶太超市」(Hyper Cacher)恐襲案中起幫兇作用的14人被宣判。此外,裡薩波拉(Ali Riza Polat)被認為在恐襲準備工作中起到關鍵作用,被判刑30年,20年不得緩刑。 其他10名被告分別被判4至20年,他們被認為提供武器給恐襲作案人或者幫助了恐襲作案人。檢察官認為,他們是「襲擊的關鍵和後盾」。 這些年齡在29到68歲的男子儘管之前都有過輕罪前科,但從未因恐怖主義被判過刑。
-
德法首腦將緊急會晤 磋商歐盟憲法條約危機問題
中新網6月3日電據新華網援引德國媒體報導,德國總理施洛德與法國總統席哈克將於4日在柏林舉行緊急會晤,就《歐盟憲法條約》危機問題進行磋商。 據德國政府官員透露,德法兩國首腦將就歐盟如何應對法國和荷蘭兩國全民公決拒絕批准《歐盟憲法條約》產生的危機進行緊急磋商。
-
英議會大廈外汽車衝撞護欄:警方將其定性為恐襲
倫敦警察廳將此事定性為恐襲。另據路透社報導,這起事件造成3名路人受傷。倫敦警方發布消息稱,傷者沒有生命危險。事發後,多輛救護車開抵現場,反恐小組隨後對該事件展開調查。圖源:外媒另一名目擊者艾瓦琳娜·歐扎布對媒體說,當時走在路的另一邊,聽到一些聲音,有人尖叫起來;轉過身來,看見一輛銀色的汽車飛快地撞向欄杆。「看起來是有意為之,汽車在高速行駛,朝著障礙物撞去。」
-
法國尼斯遭遇恐怖襲擊 將延長全國緊急狀態3個月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此次尼斯襲擊發生後講話稱,尼斯襲擊有「不容否認的恐襲性質」。卡車每小時40到50公裡碾向人群法國《費加羅報》報導,當那輛卡車衝向人群時,約一百人「急中生智」,跳入英國人漫步大道附近的海裡,最終得以逃過一劫。目擊者託尼·莫利納說,他在所住酒店裡目睹了事發過程。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5年前,一幅漫畫引發了一場驚動世界的恐襲。那一年,接二連三的恐襲讓人們心神不寧。5年之後的9月2日,巴黎特別重罪法庭開庭,十三男一女由於為《查理周刊》恐襲的武裝分子提供幫助而成為被告;身負重傷的倖存者菲利普·蘭松還在艱難地嘗試走出那場恐襲的陰影;而當年因為恐襲「告別」先知題材漫畫的《查理周刊》如今卻決定重新刊發那些讓它惹禍上身的漫畫……真的「一切都被寬恕了」嗎?
-
外媒對待俄羅斯恐襲的態度,讓我們再次看到了西方世界的雙重標準
俄羅斯總檢察院已將這起爆炸案定性為恐怖襲擊事件(terrorist attack)。然而,在這場令人痛心的恐襲面前,部分西方媒體卻再次使用雙重標準進行報導,各種「陰謀論」迅速蔓延開來。目前《華盛頓時報》已將配圖撤換。
-
英法兩國,為何能從百年世仇到好基友?
文|小河對岸 在西方歷史上,英法兩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冤家。在中世紀時期,英法兩國就因法國王位繼承問題,而互相啃咬了一百多年(1337年-1453年),堪稱世界史上最長的戰爭。自大航海時代開啟,英法兩國又將目光瞄上海外,並先後取代了葡、西、荷等國的海上霸權地位,而進入了英法兩國的爭霸史。
-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2016-10-12 20:00: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英法兩國的恩恩怨怨
西方歷史上,英法兩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冤家。數百年來,局勢風雲變幻,兩國分分合合,恩怨無數。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英法兩國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吧。英法兩國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強國,自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摩擦不斷,甚至戰火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