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記者節。
記者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上擔負著重要責任。白巖松曾說:「假如諷刺、憤怒、偏激可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我一定選擇以罵人為職業。但是,憤激在中國無濟於事,只有堅韌的改變才是理想中國誕生的良方,哪怕在這種堅韌之中,你會有委屈甚至屈辱。」
記者即記著,他們是觀察者、記錄者,同樣他們也是參與者、改造者。
新聞的真實讓他們守望社會,文字的力量讓他們勇敢前行,今天,筆者有感於《貴州都市報》發表的《記者的11種答案》一文,聯想到如果是體育記者,該作如何回答?想想頗為有趣。
因此對原文的問題略作修改,採訪了眾多分屬不同階段(或年齡、或職業)的體育記者,從中選出11個問題、8位嘉賓。在記者節的今天,望他們的故事可以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行業,當然,如果還能從中獲得一絲感悟,於此時此刻,當浮一大白。
● ● ●
(排名不分先後)
前央視新聞主播、前聯合國新聞官
現阿里體育副總裁
《體壇周報》資深記者
網際網路+體育特約體育產業撰稿人
原京華時報著名體育記者
現瘋狂體育COO
新華社體育記者
新京報體育記者
維寧體育記者
網際網路+體育記者
網際網路+體育實習記者
● ● ●
(1)你覺得自己老了嗎?
(2)現在為止,你認為人生最大的幸運是什麼?
(3)你認為體育記者與其他行業記者的區別是什麼?
(4)除了體育記者,覺得什麼職業適合自己?
(5)做體育記者,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6)有沒有那樣一種時刻,覺得「做記者真好」?
(7)紙媒嚴冬,現在的心境?
(8)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9)希望你的孩子未來從事什麼職業?
(10)記者是危險的職業,有沒有哪次採訪讓你想到了死?
(11)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剛從事記者那個時候,現在的你想對當時的你說什麼?
● ● ●
王東:在美國、英國等媒體發達的國家,一線的記者有很多都在60歲以上,身上擁有很多閃光點,與之相比,我們這群新聞記者是非常非常年輕的。
肖良志:站在世界新聞領域的高度,距離年老還早。
孫永軍:三十多了,認慫了,慢慢放棄踢球,改練鐵人六項...
林德韌:不覺得老,體育記者是一個讓人年輕的職業。
肖萬裡:遇到小鮮肉會覺得自己老了,遇到老臘肉會覺得自己真年輕。
馬東:沒有,感覺自己還很年輕
魏朝陽:還好,不算老,但肯定是比以前老了。
熊連順:老了。張愛玲說:你年輕嗎?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另外,身處體育行業,我這個年紀的運動員,正如日中天,而我一事無成。
● ● ●
王東: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
肖良志:最大的幸運就是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孫永軍:都挺順利的,我已經很滿意了。
林德韌:家人健康幸福,事業順手順心。
肖萬裡:活著就是最大的幸運。
馬東:最大的幸運是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朋友。
魏朝陽:最大的幸運是能夠來到這個世界。
熊連順:上大學每年有一萬元的資助。於家、於我、於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 ● ●
王東:必須堅定地喜歡體育,對生活和職業充滿熱情和好奇,不僅能在新聞中曝出一些數據,更重要的是可以挖一些背後的人文故事,讓大家分享裡面正能量的精神和點點滴滴。
肖良志:更具韌性和戰鬥力。
孫永軍:其他行業記者工資是不是更高啊?哈哈,體育行業記者樂趣更多些。
林德韌:他人的假期往往是體育記者最忙碌的時候,工作強度大,稿件時效要求高。
肖萬裡:區別在於可以免費看想看的比賽吧,哈哈哈哈。
馬東:體育記者和其他記者相比多少幸福一些,因為不會接觸太危險的環境和事件,而且做體育記者是因為首先自己喜歡體育。
魏朝陽:主要是對體育方面知識的了解吧,記者本身就是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職業,而體育記者是專業中的專業。
熊連順:我覺得本質上來講,記者是大同小異的,只是關注的領域不同而已。體育記者相對於其他行業記者,內容上更多、更新更快。
● ● ●
王東:我從小學配音長大,喜歡用聲音表達一些東西,如果不做這一行,我可能會會去電臺做一個說故事的人,與大家分享感悟和心得。
肖良志:教師。
孫永軍:農場主。
林德韌:教師。
肖萬裡:旅行家,如果這算職業的話。
馬東:攝影師,攝影是除了體育最大的愛好。
魏朝陽:運動員,不離開體育的都行。
熊連順:教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一個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一能回報社會,二能有假期可以旅遊,世界那麼大想去看看。
● ● ●
王東:十八般武藝?哈哈。客觀來說,當遇到採訪對象的時候總希望把他們身上所有的故事和閃光點展現出來,但有時候真的無法做到。我希望有能力可以讓所有人對自己敞開心扉,真實的接受採訪、展現自己,這是一種境界,我很憧憬。
肖良志:上天攬月,五洋捉鱉。
孫永軍:在資源夠用的情況下,多一些華麗的文採。
林德韌:過目不忘。
肖萬裡:讓每一個採訪對象都可以輕易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
馬東: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包括採訪和寫文章的時候。
魏朝陽:瞬間移動。
熊連順:評論能力。敢說敢寫,這是個危險的事,有權威方可言說,現在充實自己先。
● ● ●
王東:就像前兩天我採訪格拉芙(德國網球傳奇、曾獲22個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她是我孩時的偶像,而且我跟她歲數差不多,在生命一起長大的過程中,我既把她視為楷模、偶像,又因為從事體育可以和她近距離接觸進行親切交談,那一刻你會覺得這是人生的「特權」,享受這種「特權」的時候心裡感覺萬分榮幸。
肖良志:對一個事件的報導獲得社會的認可。
孫永軍:能現場採訪大賽、如世界盃、奧運會。
林德韌:當稿件真正產生了所希望的社會效果的時候。
肖萬裡:從未有過。
馬東:自己的文章被別人轉載的時候;別人讀過我的文章之後有收穫。
魏朝陽:有啊,尤其是和名人合影的時候,嘿嘿。
熊連順:暫時沒有。開誠布公地說,我並不覺得我現在是個記者(實習),只是職稱而已,我也有自知之明,這是我能力不足的原因。
● ● ●
王東:在西方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紙媒並沒有到瀕臨滅絕的狀態,還是有一批讀者存在,哪怕這群人在逐漸老化。
當你做節目、採訪、開發布會等,你手上有一張紙,會比在電腦上、手機上更踏實。如果把紙媒和新媒體更好地融合,紙媒還是有很大空間。
肖良志:內心翻江倒海。
孫永軍:紙媒到現在也並非沒有機會。
林德韌:內容不死,記者依然有自己的驕傲。
肖萬裡:新聞不死,總要有人來記錄。所謂人人都是記錄者,簡直狗屁。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不僅是足協,新聞也需要如此。
馬東:紙媒不應該把重點放在2塊錢一份的報紙上,一方面要跟上新媒體的步伐,一方面可以向高品質的收藏讀物轉型。
魏朝陽:不管什麼行業,都是向前發展的嘛,可能沒多久,就又變樣了。
熊連順:時勢所趨,同時紙媒也在與時俱進,不因循守舊。
● ● ●
王東: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肖良志:把新聞的聖經刻在額頭上,讓無力者有力,讓有力者前行。
孫永軍:我已經很滿意了。
林德韌:沒什麼座右銘,做好事、做好人。
肖萬裡:今天的累不算累,明天會更累。
馬東:不能停止學習。
魏朝陽:還!有!誰!
熊連順:流汗後的自己是我最愛的自己。
● ● ●
王東:孩子一直希望做一個藝術家、建築師。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我都會支持。
孫永軍:孩子喜歡的職業吧。
林德韌:他喜歡就好,什麼職業都支持。
肖萬裡:他喜歡的職業。
馬東: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
魏朝陽:還木有...沒想過...
熊連順:人生是他的,TA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坑他爹我、不犯法、不違倫理。
● ● ●
王東:以前在中東、以色列進行採訪,有近距離接觸戰爭和死亡。還有,我在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工作的時候,去美國紐約的貧民窟採訪,裡面治安很亂,心裡會感覺很不踏實,但作為新聞從業者,你必須告訴自己這個故事我一定要出來,一定讓真實的東西展現出來。
我記得有次我去採訪塞內加爾的一個移民,他在哈林區回家的路上被警察誤殺,他其實準備掏鑰匙,但被警察認為要掏槍。去他家裡的路上,治安特別差,他的家裡也特別亂,那時候會想這個故事要不就不這樣寫了,跳過去好了,但當你與他家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交談的時候,你會覺得冒著危險之後可以挖出一些東西,心裡充滿莫大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是驅使記者為讀者呈現真實的原動力。
肖良志:正義在心,死從何來。
孫永軍:體育記者很難遇到這種狀態吧,現場採訪南非世界盃時倒是挺緊張,經常有被搶的記者、遊客,記者團還特意僱了兩個參加過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大兵當保鏢。
林德韌:體育記者相對安全,還沒有特別危險的體驗。
肖萬裡:哈哈,這個真沒有。
馬東:暫時沒有,有一次在不被允許的情況下去一個人才市場採訪,有可能被逮起來,比較害怕。
魏朝陽:緊張死算嗎?
熊連順:……(哥,快帶我出去採訪)
● ● ●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剛從事記者那個時候,現在的你想對當時的你說什麼?
王東:執著一些,同時悠著點兒。
肖良志:讓滿腔熱血流得慢一些。
孫永軍:努力、努力、更努力。
林德韌:多讀書,走四方。
肖萬裡:小夥子,十年後萊斯特城將會獲得英超冠軍,去買1000塊錢的彩票吧。
馬東:不忘初心,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
魏朝陽:你那個時候真的太帥了。
熊連順:水很深,不想淹死,就努力學會遊泳。
● ● ●
聲明:本文為網際網路+體育公眾號獨家原創或編譯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引用,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