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六編劇並首次擔綱製作人、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正在衛視熱播。該劇講述報社記者鄭雨晴(海清飾)從剛入行當記者,到升任副刊部主任,再到臨危受命、破格提升,擔任報業集團總經理,帶領一批「被時代遺忘的人」艱難轉型的故事。對於頗為真實還原平面媒體工作的劇情引來同行紛紛點讚,六六說:「寫這個戲的衝動起源於我的一個報社記者朋友。這部劇就是講2003年至2008年平面媒體由盛轉衰的真實經歷。」
六六
劇本來源於朋友親身經歷
從《雙面膠》的婆媳關係、《蝸居》的買房難,到聚焦醫患關係的《心術》,六六的作品總是對社會熱點有所觀察,這一次她要講述的是面臨轉型陣痛的平面媒體。
該劇將鏡頭對準報社記者是源於六六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六六說:「她於我有知遇之恩,她在我家鄉的晚報工作,在2003年《王貴與安娜》網上流行時,她便提議在家鄉報紙發表。我天生是個危機感極強、有生存恐慌的人,對我而言,我每天汗毛孔倒豎著捕捉各種變化並提前做好預警預案。2003年一直到2008年都是傳統媒體的好時光,可以說是鼎盛時期。我2009年勸姐姐脫離媒體,到影視文化行業裡來,從事文學編輯或策劃的工作,但她果斷拒絕了。而後報紙越發顯得孤寂了,那時姐姐再想來文化公司,已經沒她的位置了。我說,跟我一起寫戲吧,就寫你在報業的這十年。」
為了寫好這部劇,六六採訪了三四千人,「其實只要寫二三十個故事,但是我的故事庫裡面有一千多個故事。開拍之前,我和海清一起去報社、銀行和一些國企公司再度觀察和提煉人物、故事。在安徽一家都市報實習的時候,每一個崗位,上自主編室,下到印刷廠、發行,我們都去體驗了。」
所有的故事都有原型
對於這部劇,有觀眾表示,一些細節「穿幫」了。比如,鄭雨晴剛進報社,拿的居然是新版新聞記者證,和實際年代不符。對此,六六表示沒有注意到,她坦言,這次是自己第一次擔綱製作人,對很多製作層面的細節還不是很熟悉,「以後還是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
此外,全劇一開篇,鄭雨晴突然被任命為副社長,也被觀眾認為過於「戲劇化」。對此,六六回應說:「現實題材的劇,不會憑空捏造,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有原型和有根據的。有個國企老闆,一天早上,千裡迢迢被從外地叫回來,召到公司去,發現辦公室裡就他一人。上面領導說,前面十幾個人,要麼被抓了,要麼退休了,現在就輪到你接班了。我看過好多媒體,從以前的事業單位轉型成企業、變成集團時,提了好多職業經理人,讓他們把報業集團當成企業來管理。包括劇中,把版面承包到每一個記者身上,每個記者要帶廣告任務,這都是真實存在的。」
自媒體只是曇花一現
六六有很多相處了十幾年的記者朋友,記者這個行業在六六的心中地位很高,「我對記者行業的整體印象是:雖江河日下,我冕在心。很多記者幹這行的目的不是為衣食,外人再怎麼糟蹋這個行業,但是他們自己內心仍然是有驕傲和悲憫的,我很敬佩他們。」
如今,平面媒體衰落,慘澹經營,自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過在六六看來,自媒體只是曇花一現,「看到新媒體春風得意,仿佛看到當年紙媒容光煥發的模樣。自媒體只是一個過渡形式。我自己也做公號,有時候一個月都更新不了一篇,但每篇文章出來,一天內肯定過10萬+。這說明,大眾對真正的內容是有需求的。我個人覺得,自媒體是曇花一現。這個平臺不是依賴於某個人的內容,而是多數、豐富和不同的內容。」
海清
最大突破是演出了年齡跨度
該劇是海清繼《雙面膠》《蝸居》《王貴與安娜》《心術》四部劇後第五次與六六合作。
這部劇頭一集,海清扮演的鄭雨晴換了兩個造型,一個是幹練職業女性造型,顯得駕輕就熟、風風火火,一個是20歲出頭的媒體菜鳥,海清頂著一頭齊劉海,有觀眾表示,這種「裝嫩」有違和感,但她的確將實習記者的狀態演繹得令人信服。海清自認這部劇最大的突破就是演出了年齡跨度,「年齡跨度還是挺大的,從實習生到社長,從未婚到相夫教子,鄭雨晴每個階段的狀態表演起來的拿捏上還挺需要仔細推敲的。」
專門在報社實習一個月
劇中,海清從剛進報社的實習記者一直演到報社社長。海清坦言,演了這部劇深感記者工作的辛苦,「記者是個特別不確定的行業,隨時會有突發事件,完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半夜,你正在睡覺,一個電話說哪有販毒,你就得立刻穿衣服過去。甚至有的記者,在結婚當天,婚禮儀式剛結束,都還沒敬酒,就跑去採新聞,這都是有真實原型的。想給所有的記者鞠一躬,感謝他們總是在第一線奮鬥。」
為了演好這部劇,海清專門到報社實習一個月,與記者同吃同行同採訪,成了一個「跑口記者」。海清說:「那會兒從報社開選題會,到跑口、寫稿、發稿、校對、印刷這一系列的工作,都體驗了。跑的是社會新聞。有一次,我跟一個記者去採訪,記者是個小姑娘,我們倆從上班就開始追著採訪那個被訪者,一直到下午四點多鐘還是沒採訪到。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為小姑娘說『沒採訪到,要開天窗了。』我很心疼,我能體諒她,採訪真是挺難的。」
雖然體驗了生活,但對海清來說,這部劇最大的難點還是臺詞,「臺詞有很多新聞術語,比如我不明白『小報頭掛標』是什麼意思,又比如『我不希望你們像那些馬車工匠一樣,在汽車時代到來之後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句話就背得我夠嗆。」
同行有感
感嘆平面媒體的興衰
一些經歷了平面媒體興衰的記者表示,劇中很多細節處理讓很多媒體人都覺得很真實。比如,海清當實習記者時期,報社的電腦還是「大頭」顯示器、利用傳真機傳送稿件,以及報社做什麼廣告,記者就發什麼福利等。尤其是劇中一場廣告部主任被廣告商圍追堵截的戲,令經歷過報社輝煌時代的記者唏噓不已,「十年前,都市報的熱鬧程度還歷歷在目。那會兒,地鐵裡人手一份報紙,上到九十九下到剛認字兒的人都捧著看。那會兒的報紙廣告,是商家兜裡揣著現金在廣告部主任門口圍追堵截求著上的。」
劇中,海清飾演的鄭雨晴深夜開會,丈夫在家照顧孩子,現實中,女記者工作連軸轉,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的比比皆是。一位從事十多年報社工作的記者說:「我的同事就是這樣,總見她在報社寫稿,工作到八九點時會給家裡打電話,問孩子吃了什麼,功課寫好沒有,遇到孩子不聽家人的話,她只能通過電話教育孩子。記者有時候夜班採訪不知道幾點能結束,編輯下班就更晚了,回去家裡人都睡了。女記者的家庭裡,接孩子、哄孩子都是丈夫。等到早上醒來的時候孩子又去上學了,有時候幾乎一整天都見不到娃。」(記者 趙楠楠)
(責編:宋心蕊、燕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