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來指代中國,那麼這兩個大氣的名稱究竟有何含義?又反映出古人怎樣的天地觀?今天我們說到四海或者天下,自然地會理解為整個世界,然而在古代的中國「四海」和「天下」作為國家的代稱,指的就是整個中國的範圍,那麼「四海」和「天下」究竟反映出古人怎樣的天地觀和國家概念?又是怎樣的文化自信讓中國古人喊出如此氣勢恢宏的名稱呢?
根據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和他的賓客集體編寫的《淮南子·地形訓》的記載,大禹治水獲得成功以後,很當然的他想知道大地的面積究竟有多大,於是:
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天神太章,豎亥步測的結果大地竟然是一點偏差都沒有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最早的中國人認為的大地有多大。我們不妨仔細來算一算,我們知道今天所謂的億是一萬萬的概念,中國古人的億通常指的是10萬。那麼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不算餘步的話都是233500古裡。依據我們今天研究的結果,1古裡等於0.8316裡,也就是說等於0.4158公裡。那麼233500古裡就等於97089.3公裡。天神太章步測的結果還有75步,西漢的1步等於5尺,每尺等於現在的23.1釐米,那麼裡和步加起來大約等於97089.4公裡。古人認為大地是正方形,所以我們不妨兩個邊長相乘,這樣算下來大地的面積是多大呢?94.26億平方公裡。我們知道今天地球的總面積是5.1億平方公裡,而大禹王派太章,豎亥丈量的結果大約是94.26億平方公裡,也就是說是現在地球總面積的18.48倍。
《淮南子》如此誇大其詞的數據不知道是怎麼得出來的。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個數字傳達出來的理念就是大地是正方形的,而且無論這個正方形多大,它也是有邊際的。那麼需要指出的是真是這樣的觀念造就了我們的祖國又一批古老的名稱,比如「四海」,「海內」,「天下」,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有一個前提的問題,必須先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看中國古人的天地結構觀念是怎樣的?先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才能理解什麼叫「四海」,什麼叫「海內」,什麼叫「天下」。
中國古人對於天和地的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有過種種的討論,歸納起來蛀牙是兩種學說。一種叫「蓋天說」,一種叫「渾天說」。我們先來看看蓋天說,蓋天說前後有三種不同的見解,《周髀算經》中記載最早的蓋天說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也就是說天穹好像一口倒扣著的鍋,籠罩著仿佛棋盤一樣平直的大地,這是最早的蓋天說。後來人們又把天地的結構想像成一座涼亭,大地的邊緣有八座大山,好像涼亭的柱子一樣支撐著圓穹狀的天,這是稍後出現的蓋天說。再往下面又認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就是說天像一隻鬥笠,地像一隻倒扣著的盤子,天蓋著地。天地都是中間高,外圍地,這是蓋天說。
我們再來看看渾天說。渾天說的主張是天體呈現球形,大地位於它的中心。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張衡還說天是「圓以動」,地是「平以靜」。這個話不難理解,我們都有這方面的生活常識,渾天說就是說大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懸浮在蛋殼中一樣的天球的中央,而且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這是早期的渾天說。但是到了後來有個問題,既然大地是載水而浮,那麼日月星辰隨天旋轉,當運行到地平線以下的時候人們就納悶了,日月星辰是怎麼從水中通過的呢?所以後來渾天說又有發展,認為大地 是浮在氣中的,大地的前後左右都是氣。
理解了「蓋天說」和「渾天說」,我們就能理解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文學作品以及習慣說法的真正的意思了。比方說神話傳說,有一個神話傳說說到兩個天神共工和顓頊爭為帝,然後共工爭不過顓頊發怒了,於是以他的頭猛撞不周之山。《淮南子》下面的記載是共工觸摸不周之山以後:
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鼓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所觸的這個不周之山就是蓋天說裡的天柱,因為共工把它撞斷了,所以天地為之晃動,天的傾斜使西北方高起來了,所以日月星辰就移到了西北方去了,地的傾斜使東南方陷下去了,所以江河泥沙就向東南方流去。我們今天知道我們中國地理情況的,我們的江河都是由西向東流,由西北向東南流,我們是西北高,東南低。原來這在蓋天說裡是有說法的,是因為一根天柱斷了。當然按照現代天文學,地理學的認知,中國古代的蓋天說和渾天說顯然都存在著很多的疑誤。然而儘管如此,以蓋天說、渾天說為基礎,還是產生了一系誒祖國的古老名稱。比方說大地載水而浮,於是有了「四海」和「海內」的名稱。「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於是有了「天下」的名稱。這些名稱的集中使用情況,我們不妨先集中說一下,比方在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裡面就有相關的記載。公元前202年,群臣勸漢王劉邦即皇帝位,怎麼說的呢?說:
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這裡就出現了「四海」。公元前195年已經是西漢皇帝的劉邦回到了他的家鄉沛縣和父老們一起喝酒,酒酣耳熱之際,劉邦擊築而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裡就出現了「海內」,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大風歌》。唱完《大風歌》以後,劉邦又對父老們說:
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
那麼很明顯,在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三條資料中間,「四海」、「海內」、「天下」意思都是一樣的,都也可以互換的,指的都是漢朝的全國。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四海」、「海內」、「天下」這三個名稱意思以及它的出現的過程。先說「四海」和「海內」。在《論語·顏淵》篇裡有這樣一段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話是說只要君子做事沒有過錯,待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怎麼會憂愁沒有兄弟呢?而直到今天「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是我們中國人張口就來的俗語,形象地顯示了我中華民族的豪邁的性情。那麼「四海之內」也就是「四海」「海內」的說法從何而來呢?從文獻記載來看,「四海」一次的首先出現是商朝遺民所作的《詩經·商頌·玄鳥》篇,在這一篇裡面說到:
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
這話的意思是商朝所開創的疆域達到了四海邊,四海的諸侯購來朝覲。我們知道東方的商人本來就是瀕海而居的,他已經習慣了東方的海陸相連。同時商朝的時候又已經有了四方的觀念,而由此進行推演,在地理知識還比較落後的時代,人們認為既然大地的東方邊際是大海,那麼另外的西、南、北三方自然也是以茫茫大海作為邊際的。又既然大地的四周都是大海,那麼「四海」或者「海內」就可以用來指稱中國了。在起初的時候,「四海」只是一個空泛的名稱,就是指中國四周的海疆,然而漸漸地,人們在因名求實的習慣思維的作用下,就把「四海」具體化了,也就是說四海逐漸地有了確切的名稱,也就是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只是這東南西北四海具體的所指隨著疆域的變化,地理視野的放大,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先秦古籍中的東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黃海。秦漢以後的東海包括了現在的黃海和東海。明朝以後,東海又重新分成了兩部分,北部為黃海,南部為東海,就是今天的情況了。先秦古籍中的南海相當於今天的東海,秦朝統一嶺南以後,在嶺南設置了南海郡,從此以後直到現在,南海就專指現在的南海了。再來看西海,西漢末年,在今天的青海湖附近,設置了一個西海郡,可見當時是把青海湖當作是西海。到了東漢的末年,在今天的內蒙古的居延海設置了一個西海郡,這是把居延海當作西海。最後說到北海,先秦古籍中的北海指的是今天的渤海。秦漢以後凡是塞北的大澤,往往就被稱為北海,比方說貝加爾湖,貝爾喀什湖,裏海都曾經擁有北海之名。
通過以上簡單的說明,具體的四海所指仍是非常麻煩,至今沒有定論的一個問題。正如清朝的《古今圖書集成》所指出的:
從古皆言四海,而西海,北海遠莫可尋,傳者亦鮮確據,惟東海,南海列在職方者,皆海舶可及。
也就是說是問題出在西海和北海上。一方面,既然是四海,就不能沒有西海和北海。另一方面,中國的西面和北面又確實沒有呈環繞狀的海域。於是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四海」的概念。這種概念的「四海」指的不是海域,而是指地域。《爾雅·釋地》中說: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也就是說「四海」指的是四鄰的蠻夷戎狄的居住的地域,這樣的說法也見於《荀子·王制》篇中說「四海之內若一家」。唐朝學者楊倞的解釋是「海謂荒晦絕遠之地,不必至海水也。」,也就是說「四海」指的是荒涼的,偏僻的,很遠的地方,並不一定要特指是大海。
海域的「四海」和地域的「四海」,其實這兩種「四海」的概念仍然是有些聯繫的。因為從大地為海所圍繞的這種觀念出發,有海的地方當然已經是大地的邊緣了,所以海又引申出荒涼僻遠之地的意思。在中國人華夏民族的眼光裡面,荒涼僻遠的地方又是所謂的蠻夷戎狄之地,所以蠻夷戎狄所住的地方是很荒涼的地方, 那就是海邊的地方。所以海域說和地域說這兩種「四海」概念是有聯繫的。如果把「四海之內」理解為包括了中原的華夏和四鄰的蠻夷戎狄,那顯然是更加恰當的,因為「若一家」,「皆兄弟」畢竟還是說人的。
我們先說大概念的「四海之內」。「四海之內」,四面的海或者四面偏僻的地方所圍起來的範圍有多大呢?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呂氏春秋·有始覽》裡面記載說「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也就是說這樣的「四海之內」呈現出一個東西稍長,南北略短的近正方形,面積是多大呢?算下來面積是1.26億平方公裡。至於小概念的「四海之內」,那就要實際得多了,《禮記·王制篇》裡面記載說「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裡。」我們對照一下《呂氏春秋·慎勢》的說法,裡面說「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方三千裡」。也就是說「冠帶之國」和「四海之內」都是方三千裡,「方三千裡」計算下來多大的呢?是155.6萬平方公裡。這樣的「四海之內」語言互通,所以不用「象譯狄鞮」,很顯然這指的是戰國時代,華夏的核心地區。比如《尚書·禹貢》篇裡面就說大禹治平水土以後「聲教訖於四海」,《禮記·王制篇》裡面說「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裡」。也就是說小概念的「四海」「海內」範圍差不多,也因此都是我們古代祖國的名稱。「四海」、「海內」作為我們祖國名稱相關例證可謂不勝枚舉,比方說《三國志》裡面記載,諸葛亮稱道劉備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唐人王勃的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魯迅的《朝花夕拾·後記》中說「不知海內博雅君子,以為何如」。顯然,這裡的「海內」也是指的全國。
歷史發展到了現在,「四海」、「海內」在某些場合也有了新的含義。比如我們的習慣用語「放之四海而皆準」,毛澤東的詩「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兩例的「四海」一般理解為全世界的意思。不說你要以為這是「四海」指稱範圍的放大那就錯了,因為追根溯源「四海」以及「海內」指的是人跡所到的地方,指的是全世界,指的是天下,本來就是「四海」和「海內」的原始的含義。
我們先看「天下」這個詞。「天下」這個詞首先見於西周的《尚書·召誥》篇,裡面說「用於天下,越王顯」,意思是說如果在天下施行這個王道的話,君主的功德就會顯揚光大。《召誥》中間的「天下」其實不大,指的是以今天的洛陽為中心的四方。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華夏民族意思的逐漸明朗,中國人的天下觀也逐漸地成熟起來,終於形成了由方位,層次,和夷夏交織而成的新的天下。這新的天下按照邢義田先生在《永恆的巨流》中的描述是這樣的:
天下有諸夏及蠻夷戎狄組成,中國即諸夏,為詩書禮樂之邦,在層次上居內服,在方位上是中心;蠻夷戎狄形同鳥獸,在層次上屬外服,在方位上是四裔。方位和層次可以以中國為中心,無限地延伸;詩書禮樂的華夏文化也可以無限地擴張。最後的理想是王者無外,合天下於一家,進世界於大同。
這樣的「天下」是不是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呢?縮小的話它可以是華夏和蠻夷戎狄組成的四海之內,放大的話它也可以是日月所照,風雨所至的普天之下。這樣的天下觀有深刻影響了從此以後中國傳統帝制時代的歷史,比如中國古代認為人間的帝王是受天父之命而擁有天下統治萬民的,所以都自稱「天子」。對於一位真正的「天子」來說,如何使蠻夷戎狄都沐浴在天朝的恩澤之下,如何「合天下於一家,進世界於大同」就成了一項永恆的挑戰。
那麼真正的「天下」是什麼樣的呢?是《詩經·小雅·北山》裡面說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天所籠蓋的大地都要是你的土地,這是古人的理想,這才是真正的「天下」。可以說正是這樣理想的天下刺激著一代又一代雄才大略的中國帝王們開疆拓土的決心,鼓舞這一批又一批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們一種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感覺我們有責任將我們優越的文化向外推廣,從而使得蠻夷戎狄統統濡染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