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施春莉 王語歡
駐足張翔得的畫前,漫天晶瑩的雪花凝固了時間,藉助水色的流動,讓人們回到童年的時光,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轉頭來,橙黃天地下,黑色的犛牛首尾相連,流動而過,帶來了綠色生命的律動,也帶來了春的氣息。張翔得的畫作充滿了詩意,磅礴與空靈並存,西方的寫實與東方的意蘊在他的水彩世界裡碰撞融合。他開創了水彩畫領域的「大時代」,是敢於突破和創新的勇敢者,也是帶領龍江水彩事業走向世界的領軍人。
水彩畫產生於15世紀的歐洲,在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水彩畫被文人墨客用以自娛,並未形成一個大的畫系。原因是水彩畫的尺幅小,且水彩技法與油畫技法相近,與中國水墨「六法之中,氣韻第一」、「繪畫以筆墨為下,形似勝之,神似更勝,上為向外之意」的傳統幾乎完全背離;更因為水彩畫是水與色交融的瞬間產生的結果,不易刪改,水的流動性又難以把握,對畫家紮實的功底、藝術構思和整體創作意識要求很高。怎樣開闢具有特色的水彩畫?「小畫種」如何闖入大市場?這是中國水彩畫必須面對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張翔得認為,「中國的水彩畫,要走自己的路。」在他創作出《流動的春天——犛牛系列組畫》之前,中國還沒有一個畫家敢把「輕音樂」水彩畫畫得那麼大、那麼氣勢磅礴。沒有經過美術院校正規培訓的張翔得,走的是一條通過積累生活經驗、邊走邊探索書畫技巧的獨特之路。長期的經商實踐使張翔得明白,曲高和寡或隨波逐流都是沒有市場的。龍江水彩畫因為缺乏市場意識,難出「深閨」。水彩畫需要精品,更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然畫家們通過不同的切入點,在不同的層面進行著大膽、頑強的探索,但張翔得以一連串佳績力證了「翔得模式」的巨大潛力。
張翔得看到,現代中國水彩畫正處於新舊交替時期,黑龍江省書畫市場與全國相比更是起步較晚。作為新時代的畫家,必須學會「推銷」自己,多渠道開闢市場。2005年9月,張翔得在黑龍江省美術館舉辦了個人水彩畫書法作品展;2005年11月,應北京榮寶齋的邀請,他成為300年來在北京榮寶齋舉辦水彩畫個展的第一人;2005年、2006年、2007年,他蟬聯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成為北京國際藝博會最高獎項三連冠唯一得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稱他為「最具藝術潛力的中青年畫家」。這些殊榮更是讓處於全國中遊的龍江水彩畫團體迎來了世界的矚目。
此後,張翔得不僅在國內舉辦大小畫展,還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將「翔得特色」推廣給世界,也帶領黑龍江省的水彩畫走向了國際。
張翔得的藝術特色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他不單單專心繪畫,在茶、玉器、工藝品等方面亦有涉獵。他說:「我把藝術融於商業,用商業推動藝術,我希望商業手段成為溝通文化藝術的橋梁,並把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張翔得深信,把自己的藝術作品和收藏品展示給世人,能夠慢慢地讓藝術魅力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2008年,薈萃幾十大類、上萬件藝術珍品,集藝術創作、藝術品收藏、藝術展示三大功能的6層「張翔得美術館」在南通大街上建成。至今,這裡已接待了國內外無以計數的藝術大師、商賈政要、社會名流,也讓慕名前來的藝術愛好者流連忘返。
時刻將黑龍江水彩命運系在心頭的張翔得,更是把省現代水彩畫院的院址設在其美術館,旨在通過和水彩同仁的努力把龍江打造成一個水彩畫大省。
不僅如此,張翔得這些年出資百萬元舉辦了各種公益活動,使藝術貼近百姓,走進百姓生活。基層書畫研究會的設立在2006年得到了吳邦國、羅乾等同志的認可和好評。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黑龍江省千人千米書畫長卷」是張翔得發起的,這項活動不僅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重視,中央及省市級新聞媒體還給予了綜合報導。
曾經有一位朋友引用《道德經》中的詩句評價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張翔得則說:「探索文化藝術是苦旅,我願意在這文化苦旅上奉獻我的一生。」張翔得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路,豐富了自身,也給整片龍江水彩畫的天空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他的畫裡更多是雪,沒有冰冷與蒼白,滿滿的都是詩意的讚頌。
一道茶香,一片雪花,一抹新綠,一顆佛心,「多情」的畫家,已經勇敢地從美麗的哈爾濱健步走來,他會以更有力的步伐攜手龍江水彩走向光輝燦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