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無論是《樂隊的夏天》,還是《明日之子》,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自由和魅力。
如果說《樂隊的夏天》帶給我們的是歲月年華流逝下的深刻人生感悟,那麼《明日之子》則讓我們看到了青春最好的樣子。
作為《明日之子》的導師樸樹在節目中說:「在你們這個年紀,你們自己感覺不到,你們身上可貴的地方就是青澀,有時候傻傻的,讓我很感動。時間還長,你們不用變得很熟練,不用變得很圓滑。」
在這個根本不乏明星和IP的時代,能夠一下成為流量明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隨便看幾段現場表演,你就能明白為什麼這個節目能夠迅速吸睛了。
活脫脫的開口跪系列
自《明日之子》播出以來,收視率居高不下,豆瓣評分高達8.3分。這群最小只有18歲的男孩子們用實力詮釋了什麼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每年的7、8月,所有的教育話題幾乎都聚焦在了高考上。雖然《明日之子》的學員當中並不乏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和同濟大學的高材生,但在以成績決定論大行其道的時代,這些十幾二十出頭,看似玩世不恭、極具個性的大男孩們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
曾經有個朋友跟小W探討,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優秀的孩子。這個朋友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也正是因為作為母親的她,正在被12歲兒子的教育問題所困擾。
面對痴迷於籃球,並且又處在青春期的兒子,這個朋友似乎已經黔驢技窮。她總是在說,如果孩子能把打籃球的勁頭用在學習上該多好。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孩子可以有興趣,但現階段課業學習就是一切,學習不好,就是不務正業。
那麼,痴迷於課業之外的事情,就是不務正業嗎?
1
如何看待孩子對某件事情痴迷?
蒙特梭利十分注重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也最為迅速。而這個階段也是孩子最容易對某件事物產生痴迷的時期。相比之下,男孩子更容易對某件事情著迷,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孩子對某件事物的痴迷程度和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有的孩子會將這種痴迷一直延續要成年,並發展為自己的事業。
日本教育學家親野智可等,就很多父母提出孩子痴迷奧特曼的問題,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如果孩子喜歡奧特曼,就讓他去鑽研好了……這樣能體會到沉浸在自己愛好中的樂趣。這種專注的體驗,對自主性的培養非常重要。」
不僅如此,興趣愛好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著名心理學專家陸惠萍在做《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的講座時告誡家長們:「小孩小的時候,千萬別一味搞文化培訓,如果不從小培養小孩一點興趣愛好,容易患抑鬱症。」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如果孩子對某件事情痴迷,並專注於此,那將是Ta一生的財富。
2
如何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Your presence is a gift to the world.
You're unique and one of a kind.
(你的存在是獻給這個世界的一份禮物
你是唯一的,是獨一無二的。)
羅曼·羅蘭曾說過:「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和任何人的精華都不同,它使一個人具有自己的氣味。」
李玫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談到孩子的學業成績與愛好的問題時,有著這樣的觀點:
在尊重和培養孩子的興趣上,不得不提教育界的硬核老媽梅耶·馬斯克。她就是特斯拉的創始人,全世界第一家發射火箭的私人公司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的媽媽。
(馬斯克一家)
馬斯克小時候不愛說話,總躲在家裡。親友老師們甚至認為他有聽覺障礙。
但作為細心母親的梅耶卻發現馬斯克不喜歡與人交流的原因,是他酷愛讀書。在發現了兒子這個愛好之後,她沒有逼迫他去與人交流,而是鼓勵他從書中繼續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情。
梅耶共有三個孩子,除了馬斯克,二兒子擁有自己的農場還開設了連鎖餐廳,女兒是一名優秀的電影製片人和導演,擁有自己的影視製作公司。這些事業都是源於他們的愛好。
3
給孩子追求愛好的自由,就意味著不管成績了嗎?
《論語•雍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在看待學業成績與孩子愛好的問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有個綜合性的考量——成績不是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其中一條途徑。成績和愛好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助力的。很多實例說明,學霸並不是「書呆子」,他們中很多都有著為之痴迷的愛好。
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平衡學業和愛好之間的關係。課業學習培養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想要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綜合的視野和知識體系是必需的。
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在不同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一部分得以拓展,其他方面也會得到相應的拓展。
素有「高考戰神」的著名教師王金戰,在談到女兒愛好與學習時說:她女兒每晚學習累的時候,都會去彈半小時琴,這個愛好,讓他女兒的學習效率更高。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倡導的是不「教」的教育,主張讓孩子在自我探索中,發現自己,培養獨立人格。
2004年,谷歌創始人佩奇和布林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兒時的蒙臺梭利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教我們思考,給我們追求自己興趣的自由。」
(谷歌創始人佩奇和布林)
人生不設限,往往都是從興趣愛好開始的。
在喜歡的事物裡,也許正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