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特別熟悉的場景:
女人問男人:「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所以對我這麼冷漠。」
男人回答:「你是不是想多了?」
女人容易多想,其實是由於男女雙方情緒管理,表達能力都不一樣,而導致雙方情商差異的原因來自於雙方的思維方式不同。
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呈現男女情商測試結果的差異,再進一步探討男女由於思維不同導致溝通習慣的不同,從而對親密關係中的男女雙方在溝通方式上的指導建議。
聖經上說:上帝在亞當睡著的時候,從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從此繁衍了人類。之後,男人身上就少了根肋骨。而此後的男人一輩子都在找肋骨,因為只有尋到屬於自己身上的那條肋骨,才變得完整的自己。
所以男人更多地是想把肋骨還原,在找肋骨的過程中也是一個需要甄別判斷的過程,所以男人大多更理性。
而女人更多地是想從一根普通肋骨變成獨立的個體,因為先天力量不足,所以更容易感性,缺乏安全感。
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指的是情緒商數。人際交往,關係處理絕大部分都是情商的體現。
「情商」理論的創始人、心理學家、耶魯大學現任校長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把情商定義為:「正確適當地感知、評估和表達情緒和感情的能力,了解情緒和感情方面的知識的能力,找到或者醞釀情緒和感情來幫助思考的能力,以及掌握情緒和感情使它們有利於思考的能力。」
而心理學博士Dan Goleman在其《情商》一書中提到了情商的三種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情緒覺察能力,共情能力。
綜合上述的兩種情商觀點,本文將從管理,表達,感受和共情四方面來將女性和男性的情商進行對比。
Farrelly與Austin(2007)邀請了199名大學生(137名女性,62名男性)做了情緒智力測驗(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包括了看圖識別情緒、情緒回憶、識別複雜情緒等任務,來分辨男女差異(Brackett & Salovey, 2006; Farrelly & Austin, 2007)。
結果表明,女性在「管理情緒」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性(p<.001)。也就是說女性可以在第一時間糾正自己的情緒,做出也對目標/結果更有利的其他反應(alternative actions)。
Barrett,Lane和Schwartz (2000)的一項研究選取了來自於在年齡、受教育背景、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這幾個方面有很大差異的7個樣本人群的上千位志願者,完成一個情緒覺察力水平量表(Level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 LEAS),這個量表包含了20個情景題,而志願者需要去代入式分析當事人當下的情緒。
而測試得分則是人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用更加準確細緻的詞去表達情緒,比如,一個非常簡單且不具體的答案:「我會感覺很傷心」,可能會比一個更加詳盡、複雜的答案:「我會在為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獎項感到失望和可惜的同時還有一絲嫉妒心理」得分低。
結果顯示,在所有樣本中,女性志願者都在LEAS上取得了更高的分數,體現了更強的情緒覺察能力——比起男性,她們更擅長於辨識不同的情緒體驗,並將它們以更加複雜和有層次的方式描繪出來。因此表明,女人容易想得複雜,而男人傾向於簡明直接的表達方式。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女人的簡潔回答,因為習慣用複雜語言表達的她們,其實腦子裡一定是過濾了千萬種想說的東西選擇了最不願意的方式。也就是說:「好的」其實代表的是,我並不想同意,你想讓我同意,我只能同意。好吧,我下次不希望看到這類似事件的發生了。「隨便」其實代表,我之前的對話裡面不是說了我想要的那個選擇,你又不同意。我沒辦法為了你開心我只能遷就你。我希望下次你也可以尊重我的意願和感受。
另外,這種對情緒的覺察能力,也與「共情」能力親密相關——你是否能夠設身處地地共情那個情景中的自己。
在Goldenberg等人(2010)對223人的研究中,採用自評式(self-report)情緒量表(SREIS),結果表明:女性在情緒識別與情緒使用方面的表現也顯著優於男性。識別包含識別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信息,情緒使用,指的是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其實就是共情。
Goldenberg等人研究中所涉及的「情緒識別」與「情緒使用」其實反映的正是人們的共情能力。Empathy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一種能夠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
Roger等人(2007)將「共情」能力分成三個維度:認知共情,情緒共情,共情擔憂。
在後兩個維度中,女性的表現得更加優秀。由此證明,識別情緒有助於共情,因為只有認識情緒的含義,正確地使用情緒,才會產生同情心。
所以,既然男女雙方在處理情緒上有差異,那如何和對方溝通才是最佳溝通方式?我們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多個實驗顯示男性的情商測試結果不理想,就一棒子打死所有男性,說所有男性情商都不高,因為這只是一個有限樣本量的情況下的一個概率統計,不能代表全部。現實生活中,有被譽為娛樂圈高情商的代表何老師,有教你如何說話的蔡康永,兩位都在各自的領域因為高情商而廣受尊重和歡迎。所以,男性女性在個體層面的情商高低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個體進行了解接觸,做出正確的評價。
Deborah Tannen教授的性別方言(Gendelect Theory)理論中有提到男女溝通差異就像兩種方言,也就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對話。而這兩種方言其實本身並沒有對錯優劣,只是不一致而已。Deborah Tannen教授理解的男性溝通方式為報告式(report talk),主要是為了獲取信息,贏得對話中的主動權。而女性的溝通方式為關係式(rapport talk),通過情感分享和對方保持親密關係。男女溝通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男人嫌棄女人太囉嗦,女人抱怨男人太冷漠。這個說的也是雙方溝通方式的差異。
既然有差異,那麼最佳方式就是男女雙方都需要去為對方多考慮。作為容易想多的一方,女性需要發揮共情的優勢,讓兩個人都可以體會到情緒相通的美好。而平時也注意對話儘量簡明扼要,並且尊重男性的思維習慣,學會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和控制,避免過多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帶到對話中。作為害怕女性想多的一方,男性需要減少對細節的信息化猜測,儘量從體會女性情緒出發,多關注女性講話當下的面部表情或者其他非語言信息,在女性提問或者感嘆的時候多給予情感的關懷,少用命令式的語句。
溝通不是說話說的多麼好聽,而是能不能真正幫助雙方的關係有更進一步地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還是有其它的方式進行關係提升,溝通只是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的一種方式。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叫做自我的價值和對別人的價值。人際交往其實也就是價值的交換。所以人際交往是否成功,多取決於你是否滿足對方的需求,以及你自己的價值有沒有得到體現。而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彼此可以受益的基礎上。
所以,只是單純地聊天,或者對話,其實並不是最佳的與人相處方式。因此,親密關係的男女雙方都需要有各自的圈子和各自的生活,再加上良好的溝通和相互的關心,才能促進關係的良好發展。而放寬至整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積極地生活,認真地思考,每個人的情商也會逐漸地提高,溝通也會更順暢,我們也可以處理好不同的關係。當每個人都可以和周圍人都處理好關係,那麼整個社會也將是一個和諧友好的社會。
還有,「你想多了」這四個字還是要少說。因為它相當於一個導火索,或者是一根將要壓垮對方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人如果被人說想多了,一定是在情緒表達上超出了接受者的忍受範圍。但是說話的那個人那麼過激的表達實際也在說明,他或她已經很痛苦很焦灼,需要得到對方的「撥雲散霧」,也就是一個肯定或者一個解釋。
而這個時候其實雙方已經是有問題出現了,需要解決。「你想多了」這個回應只是在迴避問題,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需要關注到對方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痛苦,因為什麼而焦慮。溝通很多時候是在尋求幫助或者解決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發現究竟是什麼行為,什麼事件導致對方「想多了」,這樣才可以解決問題,從而把雙方關係往良性發展。即使沒辦法向對方解釋清楚,都可以採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溫暖的眼神,這些其實都算太難的方式,也能表達出來同情和理解。而避免說你想多了,是因為聽到「你想多了」之後的人們,往往都不太開心。
Farrelly, D., & Austin, E. (2007). Ability EI as an intelligence? associations of the MSCEIT with performance on emotion processing and social tasks and with cognitive ability. Cognition and Emotion, 21, 1043-1063.
Brackett, M.A. & Salovey, P.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ith the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Psicothema, 18, 34-41.
Barrett, L. F., Lane, R. D., Sechrest, L., & Schwartz, G. E. (2000). Sex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aware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9), 1027-1035.
Goldenberg, I., Matheson, K., & Mantler, J. (2010). The assess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based and self-report methodolo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6(1), 33-45.
Rogers, K., Dziobek, I., Hassenstab, J., Wolf, O.T., Convit, A. (2007). "Who cares? Revisiting empathy in Asperger syndrome". J Autism Dev Disord, 37 (4), 709–715.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Bear(《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