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孩子的新聞,看得我膽戰心驚。
天津幼兒園老師,用針扎班級的小孩;
保姆為洩憤,連扇嬰兒五個耳光。
……
然而,最讓我生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廣東。
一個名叫佩琪的女孩,做起了吃播網紅。
諷刺的是,她這個吃播網紅,是被逼著做的。
而逼她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佩琪的父母。
由於長期被強制餵食,這個只有3歲的小朋友,體重已經達到了70斤。
看到這個新聞,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我萬萬想不到,為了賺取流量,這對父母,竟然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不放過。
年齡3歲,體重70斤。
你沒有聽錯,起初,我也被這個數字嚇到了。
趕緊去查了一下,中國兒童的標準體重。
不差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這個被父母餵胖的小網紅,比三歲兒童的標準體重,重了2.5倍。
哪怕與體重範圍的最大值相比,也足足多出了30斤。
而這30斤,都是她的父母為了博噱頭、賺流量,硬生生塞給她的。
當然,這個小佩琪並非天生肥胖。
根據某社交視頻平臺顯示,佩琪的媽媽在2018年10月,上傳了女兒的第一條視頻。
在那條視頻中,只有1歲半的佩琪,體重還很正常。
然而十個月後,當佩琪再次出現在視頻裡時,明顯變胖了很多。
於是在留言區,網友紛紛勸家長,要給孩子平衡飲食。
沒想到,佩琪的父母非但不聽,反而越餵越多。
他們不只在私下喂,還在鏡頭前喂。
烤肉、烤串、炸雞、泡麵......
儘管鏡頭前的佩琪,已經非常痛苦。
她不停的哀求媽媽。
不要了不要了,別再弄了...
但媽媽,仍然不停地給佩琪加飯,強制讓她吃下去。
而每次給佩琪拍完視頻,他們就會上傳到視頻平臺。
並配上吸睛的標題。
兩歲半胖娃娃,喜歡點讚哦;
三歲66斤的胖妹吃得開心;
馬上突破100斤,吃得那麼香。
胖妹、胖娃娃、好養活......
父母給佩琪,打上了一個又一個標籤。
每當這個孩子,體重增加一斤,他們就會塞更多的食物給佩琪。
甚至把「即將突破100斤」,當作了一場狂歡。
在父母眼裡,似乎孩子的健康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點讚的數據。
這種殘忍的強制餵食,讓佩琪在3歲時的體重,超過70斤。
這已經完全達到了「肥胖症」的標準。
她的膝蓋,已經無法承受自己的體重。
走路只能偏偏倒倒、歪歪斜斜。
並且,佩琪將會面臨糖尿病、脂肪肝等多項疾病的風險。
年紀小小,她就被埋下了一顆顆地雷。
然而面對網友的譴責,父母卻不以為然:
拍視頻只是為了好玩,賺幾百塊錢而已。
好一個雲淡風輕的回答。
在他們眼中,為了「好玩」「賺幾百塊錢」,卻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被父母當成工具。
小佩琪的這種現象,絕非偶然。
還記得童裝模特妞妞嗎?
年紀輕輕,就被父母拉去做了童模。
在一次拍攝中,只是因為拍得不滿意。
她就被媽媽一腳被踢了個踉蹌。
更可恨的是,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只要妞妞表現出任何疲倦,媽媽就會動手打她。
漸漸的,妞妞就像一隻馬戲團的猴子,任憑「主人」差遣。
給我打招呼!
快點,給我笑一個。
屁股扭一扭!
而驅使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無非為了一個字:錢。
長期當童模的妞妞,日均收入達到上千元。
如此暴利的生意,父母們豈能不眼紅?
於是,家長們就想讓設法開始「造星」。
拍短視頻、大胃王直播、當童模……
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也要爭取。
至於孩子的想法,父母們才不會搭理。
就這樣,一個個年幼無知的孩子,被當作了斂財的工具。
在父母的引導下,他們在短視頻平臺上,說著這那些完全不符合自己年齡的臺詞。
取悅觀眾,取悅我們這些成年人。
孩子說的臺詞越沒下限,做的事情越獵奇。
就會吸引越多的關注和流量。
屏幕前,孩子被迫地演戲和扮醜。
屏幕後,父母卻得意地數著鈔票。
時間久了,父母越來越貪心。
孩子的三觀,也被帶的越來越歪,甚至比大人還要唯利是圖。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有一個叫「唐燦」的角色。
就能夠證實,一些家長想要讓孩子走「星路」的真實目的。
同齡人都坐在教室裡學習,準備高考的時候。
她被媽媽送去拍廣告、拍電視劇。
賺錢後,媽媽不用去超市當收銀員了,爸爸也不用去當貨車司機了。
說到底,不就是這些父母自己想走捷徑,想不勞而獲嗎。
可憐的孩子,卻成為了犧牲品。
如果你問孩子快樂嗎,唐燦表妹的回答一語中的:
姐姐從來就沒有過暑假。
是啊,畢竟她只是父母賺錢的工具而已。
賺錢工具怎麼會有資格擁有快樂呢。
而為了讓這個工具持續「保值」,甚至「升值」。
有的父母,還會帶孩子整容,甚至注射藥物。
初代臺灣童星紀寶如,就曾經爆料:
為了維持自己的童顏,家人每半個月,就會讓她打一次抑制生長發育針。
因為要配合拍攝,每天還會被強力束胸,綁到連呼吸都困難。
直到紀寶如結婚,她的身高也只有149cm。
然而,被利益衝昏了頭腦的家長們,卻全然不顧。
畢竟,孩子只不過是他們的搖錢樹。
只要能迎合市場,只要能賺錢,父母早就沒有了底線。
這個時代變了。
曾幾何時,當父母問起我們的夢想時。
我們的回答都是老師、醫生、科學家......
可問起現在的小孩子,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80%以上的孩子,都會脫口而出:
想當明星,相當網紅。
不得不說,這一代孩子接觸網絡的時間,比我們早得多。
三觀尚未形成,加上涉世未深。
當他們看到網紅的光鮮亮麗,無一不趨之若鶩。
而家長們,不僅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反而推波助瀾。
之前,央視有個節目叫《焦慮的童星夢》。
它就曝光了,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成名,不惜花費重金。
甚至籤了一張又一張的賣身契。
就這樣,很多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
卻過上了,比成年人還要辛苦的生活。
高強度的拍戲、拍廣告,全年無休。
甚至在最該保證睡眠的階段,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父母們用犧牲孩子的童年,去賭那萬分之一的「成名」機會。
沒錯,確實有人賭贏了。
2008年,9歲的林妙可,被張藝謀看中,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穿著紅裙子的她,用一首《歌唱祖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明星。
按理說,像她這樣的童星,總能算得上成功吧。
然而,林妙可的媽媽卻一點也不滿足。
利慾薰心的母親,停止了林妙可的學業,開始給她瘋狂地接商業活動。
最誇張的是,只有13歲的林妙可,甚至為了錢,可以給不孕不育醫院打廣告。
林妙可的媽媽,正在瘋狂地榨乾她的所有價值
終於,本該星途無量的林妙可,從此一蹶不振。
她上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還是在2017年。
已經成年的林妙可,因為藝考被大家再次關注。
然而,在她的臉上,我們卻再也看不到那副治癒的笑容了。
而在如今浮躁的時代下,人人都想賺快錢。
流量為王,網紅當道。
越來越多的家長,都走上了這條「造星之路」。
真是可悲、可嘆、可氣。
大學者尼爾·波茲曼,在他的著作《童年的消逝》裡說: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一步步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的劣等面目。
那時,我們的社會,該是多麼可悲。
波茲曼書中的描述,就像一次對人類的警告。
我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
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的私有物,更不應該是搖錢樹。
請把童年,還給他們吧。
不要讓成年人的世界,變得如此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