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1071萬人,按照近四年全國高考總體錄取率最高81%計算,今年高考招生人數867.51萬人左右,本科錄取約471.24萬人左右,換言之,今年有599.76萬考生無緣本科!而且今年的高校畢業生預計874萬人,比2019年增加40萬人,就業壓力之大,完全可以想像。
但是有些人完全不用擔心就業問題
這幾天,華為「天才少年」名單引起大家關注,華為發起的「天才少年」項目,用頂級挑戰和頂級年薪吸引頂尖人才,工資是按年度工資發放,最高年薪達201萬。剛出校門就拿到年薪201萬元,全球共4人。他們分別是鍾釗、秦通、左鵬飛、張霽。
網友紛紛表示:知識改變年薪。
但是花花看了他們的經歷想說:
讀書改變命運,
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少吃生活的苦。
讀書苦嗎?苦,但是值得!
左鵬飛作息時間表
上面是左鵬飛的作息時間表,從表上可以看出他很少熬夜,每天按時睡覺保證充足睡眠,但是這張表他堅持了五年,五年如一日。在這五年裡,學校有人每天玩手機、看微信、刷抖音;有人天天沉迷於遊戲;有人不斷翹課;甚至還會有人沉迷於過度的物質消費、攀比,而左鵬飛幾乎把他所有時間都留在了實驗室。
有人說他是天才,可他自己卻說:「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打遊戲的時間都用在了實驗室裡。」
魏凱倫的例子相信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從小生活在甘肅大山深處,家裡有姐弟四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每天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去上學,途中要翻越好幾座大山才能抵達。他下定決心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開始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比身邊任何一個同學都要用功,吃飯的時候在背英語單詞,睡覺之前還要做幾道數學題,每天最早到教室,也是最晚離開的。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他還在工地搬磚,一天賺50塊錢來補貼家用。
吃夠了苦,熬到了頭,生活就會對你網開一面。
在疫情包圍下,當許多學子都在為就業焦慮不堪時,左鵬飛就已經輕鬆獲得大公司offer,年薪201萬並籤約正式上班。在校期間先後發表不下十篇高水平學術論文,而且這些論文第一作者都是他本人;在計算機作業系統和體系結構領域,他還實現了學校歷史上的零的突破,填補了學校的空白。
魏倫凱在2016年高考時以620分的高分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今年7月,從國防科技大學以專業排名第二的成績畢業,他再也不用回到那座寸步難行的大山,擺脫了長輩們重複了幾輩子的艱難命運,用幾年的勤學苦讀,換來了受益一生的前途。
讀書苦?還是生活苦?
有很多人會說我可以受的了生活的苦,卻受不了學習的苦!我可以為自己的事業打拼吃苦,但學習更讓我備受折磨!乍一聽有不少人深有同感,但是細品呢?
07年的高考交白卷的考生陳聖章,高考結束以後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等工作,每樣工作都不長久,頻繁跳槽。期間做個小生意,以賠本告終。
後來成了開貨車的司機,早上7點到晚上10點,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08年高考交白卷的考生吉劍曾是個數學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後碾轉各地打工,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築小工,貼過海報,睡過公園撿過垃圾。
回憶起最初打工的那幾年,他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
很多人都知道韓寒中學退學,但是韓寒在退學後說過:「離開學校的人們請記住,你們以為離開的是地獄,其實你們離開的是天堂。」
花花之前在知乎上看見一篇帖子問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有個網友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學習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個結果,而生活卻是一個不請自來的過程。你未必能做到學習,卻始終在生活」,生活的苦可以被麻痺,被娛樂轉移,最終都會讓人麻木,習以為常;學習的苦,會讓人保持尖銳的疼痛感。
生活其實不算太苦,苦的是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了放縱和逃避。
現在為讀書吃過的苦,都會在以後變成寬闊的路,帶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