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2011中國創新社會管理論壇」在廈門舉行,多位專家參與了關於社會管理新路的探討。讓「創新社會管理」成為中國政治事務中炙手可熱的新名詞的,是7月份剛剛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份關於創新社會管理的正式文件。
中央文件的四個關鍵詞
中國經濟周刊獨家獲悉,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並沒有完全公開,僅限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才能看到。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該文件的內容其實就是將2月19日、20日胡錦濤和周永康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綜合起來的一個政策性文件。文件的核心內容就是四句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在高小平看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主要是從民生的角度,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把社會運行得更加和諧。「社會協同」,首先是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政府要加強監管,讓社會組織各自把責任承擔起來;其次是發揮社區的作用;第三是政府的管理和社區的互動。「公眾參與」是指社會管理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要參與。「無論是民主黨派,還是社會組織、基層社區,都要參與到社會管理裡面來。」
創新社會管理,政府如何作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世賢:首先,政府應該帶頭倡導社會管理的新理念。其次,政府要帶頭改變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的衙門作風,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再次,政府要努力增加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不僅要公布「三公」支出,而且對於突發事件,要儘可能讓老百姓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並及時發布處理的結果,不要讓老百姓都變成「老不信」。第四,要儘快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在社區和村民自治方面規範民主選舉,強化公民參與,使基層管理者眼睛向下,真正為人民服務,贏得人民信賴。
最後,須從根本上改變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減少對立情緒,懲治貪汙腐敗。
創新社會管理,社會組織和個人該怎麼做?
高小平:個人要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一些社會組織,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社會管理一定要重視和強調公民自我管理的作用,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和必然要求。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公民的有機聯合,在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強以城鄉社區為重點的基層基礎建設,推動包括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志願者團體等在內的各種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責任,使各種社會組織有效地納入到社會管理體系之中,並不斷提高其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
據《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