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部分醫療物資不再實施出口商品檢驗。
此次取消商檢的醫療物資包括紅外測溫儀、醫用手術帽、醫用護目鏡、醫用手套、醫用鞋套、病員監護儀、醫用消毒巾、醫用消毒劑等。
以下是具體商品類別及編碼:
溫馨提示
1、2020年4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2020年第53號公告(簡稱53號公告),對醫用口罩等11類的醫療物資實施出口商品檢驗。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它出口法檢商品不同,海關對於53號公告規定的11類出口法檢醫療物資,採取驗證管理方式,「不實施產地檢驗,無需電子底帳,不走e-CIQ系統」,企業可正常申報報關單。
本次海關總署發布的124號公告,是對53號公告進行了更新,正式確定紅外測溫儀等8類醫療物資不再實施出口商品檢驗,但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和呼吸機等不包括在內。
2、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0年第12號公告(簡稱12號公告)目前仍然生效,即根據12號公告,非醫用口罩出口和5類醫療物資出口報關仍需要提供相關聲明:
(1)非醫用口罩出口
商務部提供非醫用口罩白名單,市場監管總局提供非醫用口罩不合格名單,非醫用口罩出口企業報關時須提交《出口方和進口方共同聲明(中英文)》,確認產品符合中國質量標準或國外質量標準,海關憑商務部白名單驗放,對不在市場監管總局不合格名單內的,海關接受申報,予以驗放。
(2)5類醫療物資出口
產品取得國外標準認證或註冊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出口企業,報關時須提交《出口醫療物資聲明(中英文)》,承諾產品符合進口國(地區)質量標準和安全要求,海關憑商務部白名單驗放。
圖片來自:關務小二
2020年已近尾聲,但持續了一整年的疫情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醫療物資作為戰勝疫情的基礎和重要保障,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其需求量必然會爆發式增長,甚至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物資短缺的現象。
此次公告的發出,對於各防疫物資出口企業來說,將加速防疫物資的通關效率,進一步減輕防疫物資出口企業負擔,是一重大利好消息。
同時,當地時間12月3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透露,自己上任第一天(1月20日)的計劃是要求美國民眾戴口罩100天。
「就職第一天,我就會要求公眾戴100天口罩。就戴100天口罩,不是永遠,我們將會看到(病例)明顯減少。」
他還表示,只要是在自己職權範圍之內的地方,比如聯邦辦公樓、州際交通(飛機、大巴等),他都會要求人們必須戴口罩。
歐洲方面,由於各方面原因防控效果很不理想,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醫療設備、呼吸機、口罩、防護服、醫療面罩和消毒液等,再度成為緊缺的物資。加上遭遇持續醞釀的「運輸瓶頸」,歐洲地區對醫療物資的需求不斷攀升。
不難想像,政策利好帶來的便捷,加上口罩等醫療物資的新一波需求高峰,對于敏銳的跨境賣家和出口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我們也相信,秉持著幫助全球國家共渡難關的精神,通關便捷所帶來的不僅是需求的有效滿足,更是全球疫情的早日控制和全球經濟的早日回暖。
END.
◎政策參考:海關總署
◎編輯:周玉婷
◎校審:萬青來
◎終審:陳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