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好萊塢要籌拍一部電影,不管編劇為這個劇本耗了多少晝夜,不管籤下了多少一線大牌明星,最終都要等電影公司高層們亮了綠燈才有可能真正進入製作。而隨著電影大製作的不斷增多和風險增大,母公司對季度利潤的要求也更加嚴苛,如今好萊塢每一個電影項目都需要經過多層考量才能得到最終定奪。以前那種某某知名導演直接衝進總裁辦公室,丟一個劇本就可以帶走1億美元製作經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據製片人工會副總裁
霍克·庫克描述,以前電影公司「當權者」可以僅憑個人喜好為1/3的影片放行。「一部影片甚至可以在會議沒開之前就得到綠燈放行。」但現在要得到影片通行令,得開上好幾個會議。包括市場部、製作部、國際部、發行部在內的各大分支部門都需要有代表前來與高層們開會,從家庭娛樂以及國際市場等方面共同商討決定哪部影片最能吸引到觀眾。人情關係和劇本故事還是很重要的,但如今數字才是王牌。一名執行官很直白地說:「現在僅靠人情關係和空口保證是不可能讓影片得到投拍機會的。」
2013年,好萊塢各大製片廠人事動蕩玩轉「權力的遊戲」,一年間「大洗牌」結束後環球影業和華納兄弟都換了新的領導構架。那麼,現在的好萊塢到底是誰在決定電影項目?以下我們就為大家盤點2013年好萊塢各大製片廠最新掌控影片生殺大權的「話事人」。
下一頁:華納兄弟影業:凱文·特蘇哈拉文/coie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