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
在童話故事的最後,總是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為結尾,而實際上,真正的生活反倒是以童話故事的結尾作為開端。
嫁做人婦,實現了成為女孩到女人的蛻變;初為人母,開啟了更為豐富的人生新階段。在老公眼裡,女人是妻子;在孩子眼裡,女人是母親,只有在父母眼裡女人才是當初的那個小女孩。
都說結婚生娃後,女生們才會真正地明白「娘家是女兒的避風港」的含義。
可近些年來,女性們對於婚姻生活的質量需求更高,需要娘家當避風港的時候更多,當娘家的情誼有些「變味了」的時候,嫁出去的女兒才真正體驗到了「到哪裡都是外人」的尷尬。
阿玲是一名95後,懷孕前是腳踩高跟鞋出入寫字樓的白領,這樣的工作讓985大學畢業的她活得很充實,可是在婆家得知阿玲懷孕的消息後,強勢的婆婆便要求兒媳馬上辭掉工作專心在家養胎。
雖然阿玲並不情願,但是無奈婆婆的堅持,阿玲只好做出妥協,看到兒媳「乖乖」聽話後,婆婆的要求越來越多——
「孕期不能同房,你們夫妻必須分房睡!」
「你是準媽媽,不要總是看手機。」
「這碗湯你快趁熱喝,喝了就能生兒子。」
婆婆就像是一個監視器一樣,時刻監控著阿玲的一舉一動,稍有不滿意就會拿出大家長的姿態來給阿玲「上課」。
終於,脾氣溫順的阿玲再也受不了婆婆的「掌控」,於是她選擇向老公「求助」,可是沒想到老公一副「我媽說得對」的姿態,這讓阿玲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阿玲思來想去,決定先躲回娘家過幾天清淨日子,阿玲心裡想著:「我自己的父母總不會讓我為難吧!」
父母看到女兒回家後自然很高興,但是一番長聊後,得知女兒是跟婆婆鬧氣跑回來的,父母倆交換了下眼神後,神情變得有些「特別」,各懷心事地吃了頓晚飯後,母親拉著阿玲聊了起來。
「我和你爸商量下,覺得你還是得回婆家去,我們留你住一晚會讓你婆家多心的。」
「婆婆也是疼你的,你不要太矯情了,人家會說我們沒有管教好女兒的。」
「你是我們的女兒,我們自然是偏心於你,可是你也知道結了婚了,就不能再小孩子氣了。」媽媽說話的時候雖然很溫柔,但是阿玲卻覺得,這些話像刀子一樣直戳自己的心口窩。
「那我就在這住一晚不行嗎?」阿玲想像小時候一樣和媽媽撒撒嬌。可是媽媽卻面露難色地說:「你的房間我都用來放雜物,再收拾起來也有點麻煩。」
阿玲明白這其實是媽媽的「逐客令」,而自己也終於在成家後「沒了家」。
一、婚姻不幸福,父母勸你「忍」
當女兒的婚姻過得不幸福的時候,面對女兒的訴苦,父母們不但沒有站在女兒這邊為女兒「評評理」,反倒是一副息事寧人的態度勸女兒要「忍」。
丈夫不顧家,父母會說:「男人得在外面拼事業,你作為女人要擔起家務來!」
丈夫出軌了,父母會說:「男人沒有不犯錯的,只要把工資交給你那就是放不下你。」
父母關心女兒的婚姻是否穩定,關心女婿的工資是否到位,但是唯獨忽視了女兒心裡是否覺得幸福。
二、婆家咄咄逼人,父母勸你「乖」
女兒在婆家受欺負了,最希望的就是娘家能夠替自己「討回公道」,可是娘家人的態度卻常常是「當老好人」,父母不但不會幫女兒說話,反倒會數落起女兒的不好。
父母們告訴女兒:「成家了就更要乖巧,這才能夠討得老人歡心,尊敬老人才不能讓人家說我們沒把孩子教育好!」父母關心自己在女兒婆家人面前的形象,關心自己的教育是否被質疑,唯獨沒有關心女兒心裡的委屈。
三、回娘家待幾天,父母勸你「早回家」
女兒在婆家過得不舒服,想要在娘家再享受一下被父母捧在手心裡的感覺,可是一天兩天還可以,再多住父母就面露難色了。
「你總在娘家待著算怎麼回事?」「你哥哥嫂子會看不慣的。」「再說鄰居們也會說閒話的!」幾句話下來,全是勸女兒「早回家」的。
以為什麼時候娘家都是自己家,到頭來卻發現,娘家是父母的家,是哥嫂、弟妹的家,唯獨不是自己的家了。
父母們自然是希望女兒能夠過得好,但是深入骨髓的固有家庭觀念,讓他們身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思想更重。
為了不讓女兒被婆家嫌棄,為了幫助女兒穩定婚姻,年紀大了的他們,似乎只會教育女兒忍耐,畢竟「教育孩子忍耐」總比「幫著孩子挑事」更加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對孩子的愛自然是不可置否的,但是不得不說結婚生娃後的「女兒」在娘家的處境真的是尷尬難堪更多。
留言板話題:你結婚後,體會到「娘家」這種尷尬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