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MWC656系統的藝術家概念圖。該恆星旋轉速度非常快,會釋放一個赤道物質盤,後者通過一個吸積盤傳遞給黑洞
白矮星吸收物質,會致其旋轉速度加快。而恆星十分微弱,肉眼很難觀測。現如今通過使用廣義相對論中一種猜想——坐標系拖曳效應,天文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該理論認為,任何天體在自轉時都會拖曳時空,也是倫塞-西凌效應。地球的周圍環境已經證明了這點,因為我們星球在旋轉中會對周圍衛星的軌道產生輕微影響。
人類無法在白矮星周圍發射衛星,但正如《科學》雜誌所說,也無需這樣做。脈衝星就像時鐘一樣精確,從磁極發射的無線電波,間隔十分精準。天文小組耗時20年,採集無線電數據來測量脈衝星軌道的細微變化,命名為脈衝星J1141-6545。
「藉助原子鐘,使用帕克斯和UTMOST射電望遠鏡,我們能夠高精度測量脈衝星信號的到達時間。」 維韋克·文卡特拉曼·克裡希南博士,作為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主要作者,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可以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在其軌道上追蹤脈衝星,每次測量平均測距精度為30 公裡,這樣可以精確定位軌道的大小和方向。」
帕克斯射電望遠鏡。圖源freeimages。
白矮星和脈衝星每隔五個小時會相互繞軌道運行,拖曳效應非常微弱。不過在20年的時間裡,恆星已足夠巨大,研究小組預計脈衝星的軌道將漂移約150公裡(93英裡),而這個結果也正是他們觀測到的。
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兼論文合著者威廉·范·斯特拉滕博士解釋道:「經過詳細的計算並排除一系列潛在的實驗錯誤後,脈衝星J1141-6545的觀測確實有些偏差,這些偏差是由其軌道方向的變化導致的。」
參照相對論並將其與模型結合,天文學家能確定兩顆退化恆星的質量以及類似傾角的軌道參數。他們還提出,白矮星每100秒繞其軸旋轉一次,從而證實了何時形成白矮星的假設。
雙星:
雙星是指由兩顆恆星各自在軌道上環繞著共同質量中心的恆星系統。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另一個為伴星或第二星。從19世紀初期到現如今的研究都表明,許多恆星其實是星系的一部分,這些星系包括雙星系統,或含有兩個以上恆星的多星系統。雙星(double star)一詞可以與另一詞雙星(binary star)同義使用,但通常來說,前者可以包括後者,且還可指光學雙星。光學雙星由兩顆恆星組成,它們沒有物理連接,但從地球上觀看的話,這兩顆恆星在天空中靠得很近。如果雙星中的兩顆恆星有明顯不同的自行或徑向速度,或視差測量兩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則可以確定它屬於光學雙星。多數已知的雙星系統仍未能確定是雙星系統還是光學雙星。
雙星系統在天體物理學中非常重要,測量它們的軌道可以直接確定其組成恆星的質量,間接估計其他恆星參數,如半徑和密度。同時可確定經驗質光關係(MLR),從而可以估算單星的質量。
雙星通常可直接觀測,這時一般稱其為目視雙星。許多目視雙星的軌道周期長達數個世紀或幾千年,因此天文學家對其運行軌道不太確定或知之甚少。科學家也可使用間接技術進行檢測並命名,例如光譜學(分光雙星)或天體測量學(天體測量雙星)。如果兩個恆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平躺在觀測者的視線方向上,天體會發生互食的現象,這種即為食雙星。此外,在交食和轉換期間,由光度變化判知的雙星為測光雙星。
食雙星。圖源:360百科。
如果雙星系統中的恆星距離很近,重力會使它們外部的恆星大氣變形。某些情況下,這些相互靠近的雙星系統相互間會進行物質傳遞,可能導致未來演化成單星也無法形成的地步,例如大陵型星(食雙星),天狼星和天鵝座 X-1(其中之一可能是黑洞)。雙星是許多行星狀星雲的核子,也是新星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
作者: Alfredo Carpineti
FY: 芷玦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