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2020-12-1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MWC656系統的藝術家概念圖。該恆星旋轉速度非常快,會釋放一個赤道物質盤,後者通過一個吸積盤傳遞給黑洞

白矮星吸收物質,會致其旋轉速度加快。而恆星十分微弱,肉眼很難觀測。現如今通過使用廣義相對論中一種猜想——坐標系拖曳效應,天文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該理論認為,任何天體在自轉時都會拖曳時空,也是倫塞-西凌效應。地球的周圍環境已經證明了這點,因為我們星球在旋轉中會對周圍衛星的軌道產生輕微影響。

人類無法在白矮星周圍發射衛星,但正如《科學》雜誌所說,也無需這樣做。脈衝星就像時鐘一樣精確,從磁極發射的無線電波,間隔十分精準。天文小組耗時20年,採集無線電數據來測量脈衝星軌道的細微變化,命名為脈衝星J1141-6545。

「藉助原子鐘,使用帕克斯和UTMOST射電望遠鏡,我們能夠高精度測量脈衝星信號的到達時間。」 維韋克·文卡特拉曼·克裡希南博士,作為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主要作者,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可以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在其軌道上追蹤脈衝星,每次測量平均測距精度為30 公裡,這樣可以精確定位軌道的大小和方向。」

帕克斯射電望遠鏡。圖源freeimages。

白矮星和脈衝星每隔五個小時會相互繞軌道運行,拖曳效應非常微弱。不過在20年的時間裡,恆星已足夠巨大,研究小組預計脈衝星的軌道將漂移約150公裡(93英裡),而這個結果也正是他們觀測到的。

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兼論文合著者威廉·范·斯特拉滕博士解釋道:「經過詳細的計算並排除一系列潛在的實驗錯誤後,脈衝星J1141-6545的觀測確實有些偏差,這些偏差是由其軌道方向的變化導致的。」

參照相對論並將其與模型結合,天文學家能確定兩顆退化恆星的質量以及類似傾角的軌道參數。他們還提出,白矮星每100秒繞其軸旋轉一次,從而證實了何時形成白矮星的假設。

雙星:

雙星是指由兩顆恆星各自在軌道上環繞著共同質量中心的恆星系統。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另一個為伴星或第二星。從19世紀初期到現如今的研究都表明,許多恆星其實是星系的一部分,這些星系包括雙星系統,或含有兩個以上恆星的多星系統。雙星(double star)一詞可以與另一詞雙星(binary star)同義使用,但通常來說,前者可以包括後者,且還可指光學雙星。光學雙星由兩顆恆星組成,它們沒有物理連接,但從地球上觀看的話,這兩顆恆星在天空中靠得很近。如果雙星中的兩顆恆星有明顯不同的自行或徑向速度,或視差測量兩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則可以確定它屬於光學雙星。多數已知的雙星系統仍未能確定是雙星系統還是光學雙星。

雙星系統在天體物理學中非常重要,測量它們的軌道可以直接確定其組成恆星的質量,間接估計其他恆星參數,如半徑和密度。同時可確定經驗質光關係(MLR),從而可以估算單星的質量。

雙星通常可直接觀測,這時一般稱其為目視雙星。許多目視雙星的軌道周期長達數個世紀或幾千年,因此天文學家對其運行軌道不太確定或知之甚少。科學家也可使用間接技術進行檢測並命名,例如光譜學(分光雙星)或天體測量學(天體測量雙星)。如果兩個恆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平躺在觀測者的視線方向上,天體會發生互食的現象,這種即為食雙星。此外,在交食和轉換期間,由光度變化判知的雙星為測光雙星。

食雙星。圖源:360百科。

如果雙星系統中的恆星距離很近,重力會使它們外部的恆星大氣變形。某些情況下,這些相互靠近的雙星系統相互間會進行物質傳遞,可能導致未來演化成單星也無法形成的地步,例如大陵型星(食雙星),天狼星和天鵝座 X-1(其中之一可能是黑洞)。雙星是許多行星狀星雲的核子,也是新星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

作者: Alfredo Carpineti

FY: 芷玦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之舞」拖曳時空 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這場「宇宙之舞」,拖曳了時空  ——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今日視點  一個多世紀以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其後許多物理學家預測了廣義相對論可以導致的其他效應——參考系拖曳(FD)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種「較強的」實驗驗證方法。
  • 簡要比較: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
    自那時以來,物理學發展起來,今天,我們有了奇妙的廣義相對論。    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當代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仍在探索有關宇宙的未解事物。這裡,我們簡要比較一下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    在17世紀,牛頓提出了一系列規則和方程式,描述了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這是我們在學校所學習的牛頓三個運動定律。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圖解:引力作用於形成銀河系的恆星。自艾薩克牛頓從蘋果上發現引力以後,我們對於引力的理解在不斷地完善,並且至今仍是。每當在引力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我們都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那就意味著,如果你把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擴大一倍,它們之間的引力就只有之前的四分之一。牛頓是這樣描述引力的:每個物體都在吸引著其他所有的東西,不管它們在哪裡,或者相距有多遠。但是重力的一些概念也困擾著他,力是如何跨越真空作用到物體上的?
  • 在相對論中,引力是質量扭曲空間形成,愛因斯坦如何想到的?
    從我所知道的來看,愛因斯坦時空觀應該來自馬赫。光量子思想來自普朗克。另外,愛因斯坦通過把引力場性質與加速度場聯繫起來,進一步得到了其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其實量子力學的時空觀,也是表象集理論,即事物的本質只能由其表象來認識,只能存在其表象集生成的「幾何空間」。也類似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幾何思想。
  • 雙星系統中行星如何形成?
    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首次在一個雙星系統當中,檢測到了巨大的外塵埃盤通過氣流向系統內部輸送物質的場景。這種前所未見的特徵,或許能在雙星系統內部維持另一個較小的物質盤,讓行星有機會在其中形成——否則的話,內部的物質盤很久以前就應該消失不見了。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但是,乍一看,GRT是不是真的很複雜?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
  • 黑洞回聲證實霍金論文,愛因斯坦相對論再次被違反
    最近的一項研究,讓著名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模型被再次違反,而這卻又給另一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寫的論文打上了正確的標籤。幸運的是,人類科學家於2017年在地球上探測到了外太空傳播到地球的引力波(時空漣漪),而目前人類通過對引力波記錄的篩選,一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人類已經找到了黑洞存在的證據,而正是這個特殊的證據與這個特殊的黑洞,卻可能會違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模型。
  • 愛因斯坦:相對論
    昨天說到物理界四大神獸,今天填坑愛因斯坦吧;現代物理已被兩大物理學佔據: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今天來說相對論,為了讓大家好理解部分理論內容,先舉幾個看似不可能,但是可能存在的例子吧。相對論嗎,不就說的是相對麼。這是存在狹義相對論裡面的,(我的理解是可以實際證明的,但是沒人和你這麼說,因為物理界非常嚴謹,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我統稱為相對論)。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愛因斯坦相對論錯了?超弦理論又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創立的兩大複雜的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大理論構成了當代關於地球認識的基礎,有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就是兩兄弟對坐在火爐面前,如果此時有一個美女,那麼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火的溫度是烤人的。
  • BHB2007:形成中的雙星系統
    雙星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找到答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最近捕捉到形成中的雙星系統影像是迄今為止所拍攝的最高解析度影像之一。大多數恆星並不孤單,它們通常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每個恆星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重心運行。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誤解,你也有嗎?
    大多數人都理解反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邏輯。不幸的是,這個邏輯的反轉正是愛因斯坦的獨創性的立足點,也是因為這個,他果斷地與洛倫茲,龐加萊,菲茨傑拉德,海維希德和其他在他之前便擁有部分理論成果的人斷絕關係。錯誤地理解相對論的邏輯還導致人們擔心相對論中沒有明確解釋時鐘是如何變慢的,或是為何米尺會縮短。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很多人都不搞錯了!
    我甚至不記得,我在寫關於這個問題的第一篇論文(1905年狹義相對論的那篇)的時候,我究竟是否知道它。對此的解釋是:根據一般的理由,我堅信絕對運動是不存在的,而我所考慮的問題僅僅是這種情況如何能夠同電動力學的知識協調起來。」愛因斯坦在很多場合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不論是從愛因斯坦的思想發展和論文內容來看,還是就他的人品和為人來看,他的話都是可信的。
  • 專訪《相對論之路》作者:最早科普相對論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
    近日,這場特展的「幕後推手」之一,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論物理學榮休教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檔案館學術主任——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教授也來到上海,攜其首次被譯為中文的科普著作《相對論之路》與讀者見面。該書英文版出版於2015年,愛因斯坦發現廣義相對論的百年慶之際。
  • 愛因斯坦相對論PK北鬥衛星,結果是相對論被五五開了
    根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鬥衛星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北鬥大爺大媽設計了三道創新思考題,介紹了可以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的「管理大腦知識創新方法」,介紹了愛因斯坦相對論PK北鬥衛星的結果。北鬥大爺大媽說,無論人們如何面對和回答這些創新思考題,都會引發人們廣泛深入地思考,並獲得重要啟示,對科學技術的獨立創新和原始創新產生積極推動力,推動全面創新。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型物質中?
    隨著他的著名的,有時可怕的思想實驗幫助愛因斯坦來到了1907年,檢查什麼失重但真正含義是:在從一個人不能感覺到它的重量的屋頂墜落。他真的擺脫了他的體重。正是當「重」重力最明顯地起作用時,你感覺不到它。後來他稱這種知識為「他生命中最快樂的想法」。因為它使他了解了他的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引力根本不是一種力量。
  • 愛因斯坦升級了牛頓的萬有引力,「他」升級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而愛因斯坦之大名,更是婦孺皆知,他不但是時空相對論的創建者,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推動人類科學向前大跨越的兩大支柱,直至今日,依然伯仲不讓。牛頓和愛因斯坦,都對物理科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對時空的理解上,愛因斯坦更勝牛頓一籌。
  • 發出「響聲」的黑洞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據外媒報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一個理論認為,在兩個黑洞碰撞並合併之後,新創造的黑洞應該像敲鐘時一樣發出「響聲」,在時空中發出引力波漣漪。更重要的是,這些波的俯仰和衰減應該直接告訴我們天體的質量和旋轉。現在,天文學家已經成功地第一次觀察到了這一點,再一次證明了這位傑出科學家的理論。
  • 愛因斯坦的女人與相對論
    他是現代物理學之父,相對論的創始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但如果說起米列娃·馬利奇或許就鮮為人知了。米列娃·馬利奇·愛因斯坦是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她是塞爾維亞人,自己也是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她與愛因斯坦相識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米列娃當時是班上的唯一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