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系統中行星如何形成?

2020-12-16 天極網資訊

天文學家在金牛座GG-A系統中,發現有氣流從物質外盤流向內盤——正是這種物質補給,讓環境中央恆星的行星有可能形成。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首次在一個雙星系統當中,檢測到了巨大的外塵埃盤通過氣流向系統內部輸送物質的場景。這種前所未見的特徵,或許能在雙星系統內部維持另一個較小的物質盤,讓行星有機會在其中形成——否則的話,內部的物質盤很久以前就應該消失不見了。大約半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誕生在雙星系統之中,意味著這些發現對於太陽系外行星的搜尋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一結果發表在10月30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這個研究團隊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波爾多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安娜·迪特雷(Anne Dutrey)領導,他們利用ALMA觀測了多恆星系統金牛座GG-A中塵埃和氣體的分布。這個天體的年齡僅有幾百萬年,位於金牛座中,距離地球大約450光年。(金牛座GG本身是一個多恆星系統,GG-A是其中的一顆子星,而這顆子星本身雙是一個雙星系統。所以,實際上這是一隻是三體世界,還是一個N體世界。)

金牛座GG-A擁有一個巨大的物質外盤,包圍在整個系統的周圍,另外還有一個內盤,包圍在中央主星周圍。這第二個內盤的質量,大約與木星質量相當。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個內盤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謎題,因為它正向中央恆星流失物質——按照這樣的流失速率,這個內盤早就應該消耗一空了才對。

在利用ALMA觀測這些結構時,研究團隊作出了令人激動的發現——有氣體團塊出現在內外兩個物質盤之間的區域。這一新的觀測結果表明,有物質正從外盤向內盤轉移,創造出一條連接兩個物質盤的供養生命線。

「計算機模擬早就預言,會有物質流經兩個盤之間的空隙,但這一特徵之前從來沒有被觀測到過。檢測到這些氣體團塊表明,有物質正在兩個盤之間移動,允許一個盤供養另一個盤。」迪特雷解釋說,「這些觀測數據證明,來自外盤的物質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供養物質內盤。這對於潛在行星的形成過程有著重大的影響。」

行星就是從恆星誕生後遺留下來的這些物質中誕生的。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意味著持久存在的物質盤是行星形成的必要條件。如果ALMA現在看到的供養內盤的過程,在其他多恆星系統中也在發生,這就意味著未來有大量新的潛在的位置可以去嘗試尋找太陽系外行星。

對太陽系外行星的搜尋,第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類似太陽的單顆恆星周圍。最近,天文學家已經證明,相當比例的巨行星圍繞著雙星系統旋轉。現在,科學家已經開始更細緻地調查,多恆星系統中的單顆恆星周圍,有沒有可能存在行星圍繞。這一新的發現支持存在此類行星的可能性,為外星行星獵手開拓了新的狩獵場。

這篇論文的合作者伊曼紐爾·迪·福爾科(Emmanuel Di Folco)總結說,「幾乎半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誕生在雙星系統之中。這意味著,我們已經發現了一種供養行星形成的機制,適用於銀河系中的大量恆星。我們的觀測,朝著真正理解行星形成,邁進了一大步。」(編輯:Steed)

編譯來源 歐洲南方天文臺官網,Planet-forming Lifeline Discovered in a Binary Star System

PS:這一發現意味著,在「三體」那樣由3顆恆星構成的世界裡,行星也有機會在某一顆太陽,或者某幾顆太陽周圍形成。對於我們地球來說,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年輕的恆星被密密麻麻的氣體和塵埃盤包圍,這些氣體和塵埃是製造行星的原材料。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碟片會分散並消失,使外部觀察者可以看到新的行星。圖片:NASA/JPL-CaltechDS Tuc雙星系統的年齡僅相當於太陽的1%,向我們展示了行星如何在其軌道受到外力幹擾之前自然地發展。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HD 142527雙星系統藝術效果圖;圖中兩個點代表著恆星,上面紅色冠狀的位置就是早期行星形成的場所。B.SAXTON (NRAO/AUI/NSF)我們目前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已經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在發現新的行星沒有過去那麼令人激動了。然而從450光年外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在雙星系統周圍行星以及系外行星系統最開始是怎麼形成的。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行星狩獵望遠鏡目前進入了K2任務,由於反作用輪的故障導致該望遠鏡被迫切換了觀測任務。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
  • 有「四個太陽」的行星首次被證實 繞兩個雙星系統旋轉
    有「四個太陽」的行星首次被證實 繞兩個雙星系統旋轉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0月15日報導,英國科學家近日確認了一顆與4顆恆星相伴的行星,這意味著該行星的天空上有「四個太陽」,這是天文界首次發現此類天體系統。
  • BHB2007:形成中的雙星系統
    雙星是如何形成的?為了找到答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最近捕捉到形成中的雙星系統影像是迄今為止所拍攝的最高解析度影像之一。大多數恆星並不孤單,它們通常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每個恆星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重心運行。
  • 17歲高中生NASA實習 發現繞「雙星系統」行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7歲還是青春懵懂的年紀,而來自斯卡斯代爾高中的沃爾夫·卡克爾(Wolf Cukier)卻與眾不同,他不僅在高三時被接收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實習生,工作僅三天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一顆此前並沒人知道的行星
  • 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 17歲的NASA實習生發現了一顆繞雙星系統運行的新行星
    他不僅在高三時被接受為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實習生,而且在實習僅三天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一顆甚至沒人知道的行星,這使他一舉成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新發現的新世界不同於天文學家見過的任何世界:這是一顆圍繞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在夏末初秋的晚上,北半球天空中從東方會冉冉升起一個星座,這個星座非常神奇,一個星座它包含了宇宙間大部分的天體的類型,它就是天鵝座,一個具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類地行星和存在於一個長得像北美洲的星雲裡面。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眾所周知,恆星誕生於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中。每顆恆星的引力將這些物質吸引到它周圍的螺旋軌道中。儘管這些雲團開始以隨機速度向隨機方向移動,但隨著雲的坍縮,這些雲團發生碰撞並合併。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盤的扁平圓盤,它通常與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同,環繞著恆星的赤道。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類木行星的主要構成成分是氫和氦,這也是太陽的主要構成成分。那麼地球等巖石行星的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巖石類行星,而水星是最小的巖石行星,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質量的5.6%。不過,隨便一顆類木行星都要比地球大上許多。天王星是質量最小的類木行星,但其質量仍然是地球質量的14.5倍。
  • 為什麼月球和地球不是雙星系統,而冥王星和卡戎卻是雙星系統?
    【每日科技網】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雙星系統。  一般來說,雙星系統是指恆星系統。兩顆恆星相對於其它恆星來看,位置很接近,但兩顆星由於質量相差不大都形不成主星地位,兩顆恆星只能圍繞著空間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這樣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宇宙中這樣的恆星雙星系統比較多。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顆名為HD 106906b的行星繞著336光年外的一個雙星系統運行。它的質量約為11個木星,軌道半徑是地日距離的730多倍。目前根據14個e-TNOs的軌道,猜測出第九行星的公轉軌道(淺綠色)。
  • 雙星系統有兩個恆星,那行星還能穩定的運行嗎?冥王星給出答案
    ——擊壤歌冥王星雖已被貶為矮行星,但對它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關於地外遙遠行星重要的信息!假如,一顆行星繞一個雙星系統公轉,當有兩個引力源存在的時候,這個行星的運行會發生什麼?以我們目前的觀測水平,我們無法看到對地外行星進行比較細緻的研究,但冥王星卻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使用望遠鏡觀測到圍繞御夫座AB星旋動的圓盤內有一個螺旋結構,螺旋結構內有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一種「扭曲」模式,標誌著行星正在凝聚的位置。該研究報告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周刊上。6月9日,類似火玫瑰綻放的「行星誕生」畫面引發網友熱議。這顆行星是不是500多年前就形成了?行星是如何誕生的?
  •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是一個天文學中的概念,所謂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相對於其他恆星來說,組成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它們在各自的軌道上環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運動,從而組成的一個恆星系統。
  •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的雙恆星系統,可能有巖石行星
    該系統名為SDSS 1557,距離地球大約有1000光年。  在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SDSS 1557系統中,破碎的行星殘骸圍繞著兩顆恆星旋轉。該團隊通過測量光譜吸收,科學家研究了這個雙星系統及其碎片的化學成分。
  • 雙星系統會合併?是真是假?有人質疑
    一個2017年的雙星系統自毀預告被證明是一個20年的是失誤。 該預言預示:距地球1800光年的星星構成的雙星系統將會合併並創造一起新的"泰坦尼克式爆炸」。 這個預言由美國大溪城加爾文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勞倫斯·莫爾納領導的團隊做出,在《天體物理期刊》上發表。
  •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質量相當於木星13倍巴西研究人員發現天鵝座中存在一顆巨型系外行星,該天體圍繞著一個由一顆活恆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運行。研究第一作者萊昂納多安德拉德德阿爾梅達說:「我們成功獲得了相當確鑿的證據,證明在一個進化的雙星系統中存在一顆質量幾乎是木星13倍的巨大系外行星,這是第一次證實系外行星存在於這類系統中。」雙星名為KIC 10544976,位於北半球天鵝座,由一顆已經死亡的、具有高表面溫度和低質量的白矮星和一顆活著的紅矮星組成。
  • 雙恆星系統的奇異系外行星軌道:在行星上,你可以看到兩個太陽
    這一發現對複雜的多恆星系統中行星的形成具有指導意義。使用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研究人員觀察了具有較長周期軌道的雙星周圍的19個原行星盤,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中發現的十幾個已知存在系外行星的雙星,其周期都小於40天。行星形成於圍繞年輕恆星的原行星盤中,碎片慢慢地合併成新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