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恆星系統的奇異系外行星軌道:在行星上,你可以看到兩個太陽

2020-12-16 科學源點

在最初的《星球大戰》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標誌性的場景,盧克·天行者在塔圖因的沙漠中眺望雙日落的壯觀景象。現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圍繞多顆恆星運行的奇異系外行星世界可能存在於遠離主軌道平面的偏離軌道上。

這一發現對複雜的多恆星系統中行星的形成具有指導意義。使用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研究人員觀察了具有較長周期軌道的雙星周圍的19個原行星盤,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中發現的十幾個已知存在系外行星的雙星,其周期都小於40天。

行星形成於圍繞年輕恆星的原行星盤中,碎片慢慢地合併成新的行星。在雙星的情況下,這些環被稱為外圓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伊恩·澤卡拉說:「這項研究為解釋克卜勒任務發現的環繞雙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通過使用來自環繞雙星原行星盤的無線電觀測的獨立數據,我們現在可以具體地說明有多少環繞雙星的行星相對於它們的雙星平面形成了偏離。」

克卜勒-16b的發現是2011年宣布的,是第一顆圍繞多恆星系統運行的系外行星。隨著太陽系外行星發現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我們開始意識到,圍繞雙星和多星運行的複雜系統都有有關自己的奇特故事。

那麼有兩顆以上恆星的系統會發生什麼?澤卡拉說:「我們只有幾個三顆或四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樣本,比如GW-Orionis和GG-Tauri。所以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確定,三重系統的動力學環境比二元系統更複雜,所以我的期望是你會看到更普遍的奇怪軌道。」

雙恆星系統的奇異行星軌道

研究發現,雙恆星系統的軌道周期越長,其周圍的雙恆星碎片盤越有可能偏離雙恆星的軌道平面。對準與失準的界限似乎正好處於40天的軌道周期內。如果雙恆星系統在一個快速軌道上,則外圓盤趨向於保持對準,相反,環繞一對軌道較慢的外圓盤則趨向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偏離。

克卜勒數據的局限性在於,它只能在非常短的軌道上觀察正在運行的系外行星。更有可能的是,圍繞雙星運行的更長的行星周期,只是還沒有被發現,但很可能在未來的微透鏡或直接成像測量中出現。

這一發現顯示了其他行星系統的不同之處。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所有的主要行星都停留在黃道平面上。但是,雙星的軌道跋涉會使外圓盤扭曲成研究中看到的那種未對準的軌道。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HD 98800 b,位於150光年遠的地方,這是沃裡克大學研究人員在2019年宣布的極地軌道上一個繞雙星圓盤的獨特例子。

系外行星天空

在偏離軌道的系外行星上觀察到的景象和季節也同樣古怪。例如,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在這個外星世界的表面上,觀察者會將宿主恆星視為一對寬而不同的恆星,而這兩顆恆星合併發生日食,這也會改變在這個時候接收到的表面日曬量。

目前,已知的系外行星數量為4245顆。在20世紀最後十年之前的一段時間,那時太陽系以外沒有已知的系外行星。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認為事情會一直這樣下去。現在,2020年,我們知道了足夠多的系外行星,可以按照真正的科學和天文學精神,開始對其他太陽系進行分類和描述。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軌道周期最短的系外行星
    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他們稱之為NGTS-10b。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是已知的所有系外行星中最短的,繞其恆星一周只需18個小時。NGTS-10b位於距地球約100光年的恆星系統中。這顆行星比木星大20%,質量是木星的兩倍多。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同樣的道理, 一顆恆星與一顆行星放到一起, 相互的萬有引力擾動也會造成恆星視向速度周期性變化, 只不過因為行星質量比恆星小上千倍, 因此其中恆星視向速度的變化幅度要比雙星系統中恆星視向速度的變化幅度小上千倍, 極其不易被探測到. 利用視向速度法探測系外行星, 在可查的文獻中最早是由Struve教授[2]於1952年提出的.
  • 行星獵人發現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在年輕恆星周圍「開闢出一條小徑」
    然而,天文學家很難在年輕恆星系統的圓盤內找到系外行星,因為中心的恆星是明亮而活躍的,掩蓋了它們的存在。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沒有直接尋找一顆行星,而是決定深入了解原行星盤的「間隙」。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其質量大約是木星質量的兩倍,在HD 97048周圍的氣體和塵埃中「開闢出一條小徑」。
  • 迄今最大系外行星發現:=320個地球!-宇宙,系外,行星,克卜勒,Kepler...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今天官方宣布,藉助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找到了迄今為止通過凌日現象發現的最大系外行星,命名為「Kepler-1647b」。這個編號意味著,它是Kepler-1647恆星的第二顆行星。
  • 幾顆可怕的系外行星,其中一顆行星在白天的溫度可超過1300°C
    在過去的幾年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足夠數量的「類地」行星,當然,也發現了許多與地球完全不同的星球。那麼,什麼是系外行星呢?最流行的解釋是,一顆圍繞著類似於太陽這樣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但它不在太陽系之內。整個PSR B1257+12行星系統是一個「墓地」,也是一個正常運作的「太陽系」的殘餘,它的結束來源於中央恆星的巨大爆炸。隨著一聲爆炸,從恆星外殼中釋放出大量的物質,這導致了這些行星上所有生命(如果有的話)的毀滅。從行星本身來看,它們只剩下石質「軀殼」。在PSR B1257+12B、C和D上,其條件是非常奇特的。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探測器發回數據,這顆系外行星天上有2個太陽,在1300光年外
    這樣的場景,看起來有點像后羿射日故事中的情況,事實上,在宇宙中確實是會存在多個太陽的情況。有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發現了一顆行星,如果我們站在這顆行星上,就會看到兩個太陽。根據NASA的科學報告,TESS系外行星凌星搜尋衛星發回數據,發現了一顆環繞TOI 1338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科學家將這顆行星命名為「TOI 1338 b」,它的質量非常大,大約為地球質量的7倍,幾乎達到土星的水平,所以可能會是一顆氣態行星,因此很可能不是一顆宜居的行星。
  • 雙星系統有兩個恆星,那行星還能穩定的運行嗎?冥王星給出答案
    ——擊壤歌冥王星雖已被貶為矮行星,但對它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關於地外遙遠行星重要的信息!假如,一顆行星繞一個雙星系統公轉,當有兩個引力源存在的時候,這個行星的運行會發生什麼?以我們目前的觀測水平,我們無法看到對地外行星進行比較細緻的研究,但冥王星卻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的雙恆星系統,可能有巖石行星
    證據來自於一個巖石碎片的軌道,這些碎片圍繞著兩顆恆星,分別是白矮星和褐矮星。該系統名為SDSS 1557,距離地球大約有1000光年。  在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SDSS 1557系統中,破碎的行星殘骸圍繞著兩顆恆星旋轉。該團隊通過測量光譜吸收,科學家研究了這個雙星系統及其碎片的化學成分。
  •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質量相當於木星13倍巴西研究人員發現天鵝座中存在一顆巨型系外行星,該天體圍繞著一個由一顆活恆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運行。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巴西天文學家發現了首顆圍繞古老雙恆星(其中一顆恆星已經死亡)運行的系外行星存在的證據,該系外行星的質量約為木星質量的13倍。新發現發表於近日出版的《天文學雜誌》。
  • 天文與太空:盤點可能適合居住的10個系外行星!
    天文與太空:盤點可能適合居住的10個系外行星!科學家利用幾個因素來確定系外行星(一顆繞太陽運行的恆星)是否被認為是適合居住的。主要因素是系外行星的半長軸(從系外行星到它的恆星的平均距離)與恆星的可居住區域的比較。可居住區域是一顆恆星周圍的區域,其中類似地球的行星表面可能有液態水。
  • 怎麼發現系外行星?我們能夠移民克卜勒452b這顆行星嗎?
    截止2028年5月,人類已經發現了3767顆系外行星。其中的77%是通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幾乎全部都在銀河系以內。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用凌日法大約發現了18000顆地外行星的候選者,其中有262顆可能存在於恆星的宜居帶之中。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確認,系外行星的數量會大幅增長。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速度快,而且可以用來尋找直徑小得多的行星。但是導致恆星亮度變化的原因很多,行星可能只是其中一種,所以 Kepler 衛星目前找到的是大量的地外行星候選名單,真正的確認一般需要其他方法輔助。 我們也可以通過仔細的研究凌日的時刻和持續時間來獲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對於一個有多個行星的系統,凌日時間可能會有些變化。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有人問:已觀測到的恆星有數千萬顆,但行星只有數千顆,為何都說行星更多?系外行星構想圖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有數千顆,沒有發現的還有很多很多。所謂系外行星,不是指銀河系外行星,而是指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本來不是一個星系,只是一個恆星系統,為了敘述方便,在這裡把太陽系外行星成為系外行星。在上世紀早期,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類還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一直到了1990年,人類才第一次觀測到系外行星。
  • NASA發現多顆地球大小的系外類地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利用克卜勒衛星的數據發現了新的行星系統,以容納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學家們現在急切地想知道這些新的太空世界是否有可能維持生命。2013年11月,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古老的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衛星數據集裡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寶藏。研究人員追蹤了兩個紅矮星系統,其中有許多巖石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或大於地球。
  • 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數千個銀河系內的系外行星系統。這些系統內行星的軌道和物理性質有很多都與太陽系內的行星不同,勾勒出了一幅更複雜,也更完整的行星形成全貌。除了對行星本身的研究外,已經有不少文章對行星系統和「宿主」恆星之間的性質關係進行統計研究。
  • 美國最新一代「系外行星獵手」TESS衛星發射升空,它有什麼任務?
    簡單來說,「系外行星」(Exoplanet)就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事實上,當你晚上走出去,抬頭看到的漫天繁星中,幾乎每一顆都是恆星,而這些恆星中的絕大部分,周圍都存在至少一顆行星。系外行星大小性質各異,有比木星還大的氣態巨行星,也有和地球火星相似的巖石行星。
  • 系外行星衝擊!新發現的6顆行星將改變人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追溯地球等巖石星球的起源。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六顆離恆星很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 孤獨的行星:異形'熱土'有幾個朋友
    這些發現揭示了一些遙遠的系外行星,如「超級地球」 - 大約10倍地球質量的大型巖石行星 - 與地球自身太陽系中看到的非常不同。[ 畫廊:最奇怪的外星人行星 ]在所謂的建築中, 外行星系統通常也與地球的太陽系不同,或者外星世界的軌道彼此之間以及它們的恆星有多接近。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這顆巨大的系外行星每隔34小時就會在非常近的軌道上繞著恆星殘骸滑行,恆星殘骸的大小大約相當於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