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斬斷網絡迷信傳播的黑鏈條
「和他有沒有緣分?今年幹什麼能發財?添加微信掃一掃,百元為你解分曉」……當數位化生活闖入人們的眼帘時,網際網路佔卜也熱鬧了起來。
相比傳統的路邊算命攤,這些網絡佔卜「業務」涉獵更廣,從中國傳統的周易八卦到民間流傳的測名、解夢,甚至還有西方傳來的星座、塔羅。是什麼人在從事網絡佔卜,網友為什麼會相信虛無縹緲的命運,如何從源頭整治網絡迷信?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算命大師」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正在上大學的王萌(化名)數了數,她已經在網上算過七八次了,因為考慮到未來的工作和婚姻,「什麼都不確定,心裡就跟執念一樣總想算卦。」
王萌有幾個專門的微信群,群裡都是跟她志同道合的「星座迷」。「談戀愛也要測」「周末遊玩先看運勢」等消息總是能引起群成員的共鳴。甚至有好友表示:「如果測算後,星座、八字合不來,朋友都做不成。」
記者發現,群裡的這些人不僅熱衷風水、星座之說,還會互相推薦佔卜師,幫助彼此化解「水逆」。
「前一陣剛跟男朋友分手,正好看到群友推薦的一對一免費佔卜的廣告,就添加了那位佔卜師的微信,想讓對方給算算。」王萌告訴記者,對方問了她幾個問題,就開始侃侃而談。她忍不住好奇就繼續追問,但對方卻說一對一解答專業問題必須付費,「後來我掏了好幾百元,也一無所獲。」
在某網絡直播平臺,記者以「卜卦」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提供卜卦、算命的直播間有六七十個,這些直播間的標題多為「算卦查事」「周易算卦」等。有些直播間甚至直接在標題上註明聯繫方式,有的是手機號,有的是微信號或者QQ號。
而在另一電商平臺,月銷上萬單的「算命」店鋪也不在少數。店鋪裡的寶貝大多是單價幾十至幾百元不等的運勢佔卜。可以算9種運勢之一,分別是姻緣、事業、財運、健康、壽元、性格、災禍、學業、考試。此外,還有一些高價服務,比如替人調頻、作法、通靈等。
「師傅料事如神,按照他的方法做,前男友真的回頭找我了,已經確定了日子準備結婚。」「希望大師這次能幫我去除黴運,從此平平安安,家人健康和睦,生活蒸蒸日上。」……一些網友的盲目推崇,讓網絡佔卜更加瘋狂地野蠻生長。
你的「命運」只是別人手上的生意
這些「算命大師」是何出身,真有網上宣揚的那麼神奇?
近日,河北唐山市玉田縣公安局成功剷除了一利用封建迷信,以收徒弟、「看香」祛病消災、看風水等形式騙取錢財,通過自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等大肆宣傳的「培訓基地」,現場查獲27人。
辦案民警介紹,這些網上的「算命大師」,實則是犯罪團夥以公司名義招聘的一批青年男女員工,用佔卜當幌子,以免費看手相、測八字的名義,利用用戶的信任來推銷「消災祈福」類產品的方式撈金。
「這些人深諳增強可信度、信任感是誘導問卜者下單的關鍵因素。」辦案民警介紹,為擴大客戶覆蓋面,他們把吸粉套路學了個十足,比如蹭明星八卦熱點,或者發一些免費佔卜的體驗福利吸引大家關注,有「實力」的則會用風水或算命文章來吸引一波用戶。他們買粉絲,買微信號,買好評,打造影響力,熟練混跡於直播平臺、貼吧、社交網絡評論區。
但是這些網絡「算命大師」的「套路」並不新鮮。「他們以免費算命為噱頭,通過結善緣、測八字、測命或是塔羅牌等方式,告訴你洞悉天機必定要付出代價的『陰陽之理』。」辦案民警說,有的還會告訴你近期「命途坎坷」「事業不順」等不祥預兆。
「大多問卜者都會為自己的前途命運憂慮,當你問『如何化解』時,他們就趁機收取幾十至幾百元不等的紅包。」辦案民警告訴記者,有些甚至會向受害人吹噓推銷經過大師或寺廟「開光」,能「改命」「改運」的護身符、護身珠等產品,以此達到騙取受害者錢財的目的。
「有人一年甚至能坑出一套房。」辦案民警說,看準了市場有利可圖,「算命大師」繼而辦起了培訓基地,宣揚「幾天上手當大師,月入上萬不是夢」。
據介紹,這些學員大多是80後和90後,有的是汽修師傅,有的是銷售,有的從事餐飲行業……聽說這個行業「來錢快」,想做專業的佔卜師。經過短期培訓後就上崗營業,號稱不僅能預測未來,還能知曉過去。
多方合力讓網絡迷信無處遁形
網際網路並不是法外之地。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傳播含有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有法律專家也指出,「算命大師」利用顧客對不確定命運的擔憂,虛構假象來掙錢,並以此為核心商業模式長期從事此類營生是一種詐騙行為,情節嚴重的要負刑事責任。
「在線看相行為要麼是無證經營,要麼是打著諮詢、服務的旗號違規經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有經營行為,就必須取得營業執照,線上線下都一樣,而算命、看相等字樣是不可能出現在營業執照的經營範圍內的。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除少數詐騙金額巨大的,其餘大部分糾紛少有人管。為什麼傳統的迷信披上了網際網路外衣,反倒成了不易治癒的惡疾?
「網監部門至今也沒能在迷信與在線娛樂之間劃出一條分界線,例如,哪些屬於違法的封建迷信行為,哪些行為屬於娛樂,缺乏具體標準,難免會出現無從監管、基本放任的現狀,使其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河北四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南曉夢表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佔卜從業者的囂張。
她建議,相關法律應從行為的性質認定、判斷標準、處罰方法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確具體的可操作性規定。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要聯合出手,共同抵制封建迷信,做到違法必究。
此外,網絡平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網絡平臺對佔卜生意可以說是不設限,隨手一搜在線佔卜的網店比比皆是。」南曉夢說,電商、社交平臺應採取技術措施對進駐網店加強資格審查和日常監管,運用平臺規則進行用戶管理和自我約束,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
除了強化法律、增強監管等方式保證消費者財產安全,在石家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蘇琪看來,抑制封建迷信,最重要的還是全社會營造正向思維。
「大部分前去佔卜的人,其實也知道佔卜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有時僅僅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安慰。」蘇琪說,這是一種躲藏於人們頭腦中的負向思維,當人的盼願不能從現實中獲得滿足,便會相信虛無縹緲的運氣。尤其在網際網路「放大效應」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容易在虛擬的網絡中彼此傳染、影響,不假思索便盲目相信和效仿,將人生寄託於所謂的星宿、命運上。
「這種世界觀、價值觀的扭曲,恰恰反映了社會、校園的心理服務供給不足。」蘇琪建議,完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提升青年個體的心理自愈能力,同時藉助網際網路相關監管部門的宣教手段讓大家認識到,通過佔卜實現學業、命運的反轉是不切實際的。佔卜無法真正消除焦慮,實幹才是破解現實問題的解藥。(記者 王璐丹)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