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著名幼兒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的這句話深深影響著萬盛幼兒園教師劉燕。
從教18年來,劉燕孜孜不倦,用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在他們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種子。
像慈母一般愛護孩子
「劉老師,早上好!」每個上課的早晨,伴著一聲聲稚氣的喊聲,一張張小臉衝著劉燕笑開了。
劉燕以微笑回應,彎下腰和每個孩子打招呼。有的孩子撲過來要親她,她便蹲下來,送上一個溫柔的擁抱,與之互動。
2015年,劉燕到萬盛幼兒園擔任幼兒教師。之前,她是叢林學校的一名小學教師。上崗初期,劉燕延續用小教方法教育幼兒,但發現孩子們根本不「買帳」。
「記得在一堂戶外課上,我和保育老師配合著講解活動的玩法時,孩子們滿操場跑,好不容易招呼他們回來站好,結果剛把這幾個招呼回來了,那幾個又跑開了,現場一片混亂。」劉燕回憶,當時她感覺很挫敗,甚至都懷疑自己到底還會不會教書。
為提高教學質量,劉燕一邊向身邊的同事請教、學習,一邊積極參加各類幼兒教育教學培訓活動。
很快,劉燕就適應了幼兒教師這一角色。她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和孩子們交流、做遊戲,安撫他們的小情緒,檢查其衣物是否有異樣。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劉燕像慈母一般愛護他們,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建立獎勵機制培養好習慣
任教兩年後,劉燕成了大班的班主任。
劉燕深知,大班教學相較於小班、中班教學而言,對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班級管理者,劉燕通過不斷觀察和研究孩子,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孩子做得好,便能得到一個小獎章,集滿20個後,就可以換取自己喜愛的小玩具。而這些充滿童趣的小玩具,都是劉燕自掏腰包購買的。
「這套獎勵機制很有效,孩子們在細節上做好了,有助於培養秩序感,形成集體規範,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劉燕說,做早操的時候,孩子們會跟著老師一起做,很認真;在參加唱歌、跳舞、畫畫等活動時,孩子們也會保持很高的積極性;在便後洗手、雙手埠杯、起身藏板凳等習慣培養方面,孩子們也變得更加自覺。
「幼兒的學習、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劉燕說,到新的班級任教,她都會和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了解家長的需求,從而制訂適合不同幼兒的教育計劃,並積極邀請家長參加幼兒園開展的文藝展演、集體比賽等活動,增加親子互動,加深親子感情。
在幼兒教育這一片神聖的沃土上,劉燕已經奮鬥了5個春秋。她說,孩子們的認可、家長的支持和肯定是對她最大的獎勵,她會繼續在崗位上精心培育孩子,讓「真、善、美」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記者 劉亞蘭 萬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