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單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1頁例3及想想做做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舉例等活動,初步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一平方釐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義和實際大小。
2、再具體的活動中感知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含義。
難點:知道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估計常見物體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你知道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嗎?
2、討論:如果要測量課桌的面積,你準備怎麼測量?(用什麼來測量?)
3、出示情境圖
師:小芳和小明用桌上的書本、文具盒來測量,結果分別是多少?
小芳說大約有6本書的封面那麼大,小明說大約有10個文具盒的面那麼大,為什麼同一個課桌面測量的結果卻不同呢?因為在測量的過程中所選的標準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
為了準確地測量或計量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做出的一大功績就是統一了度量衡,現在全世界統一的常用的面積單位是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那麼這些面積單位各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學1平方釐米。
(1)師: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釐米可以寫成1 cm2
(2)動手操作:拿出剪好的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紙片,與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看哪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大拇指)
(3)學生觀察思考: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電腦鍵盤上的小正方塊大約就是1平方釐米)
(4)看圖回答:下面的兩個長方形都是由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釐米?
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都是6平方釐米,但它們的形狀和周長都不同。
2.教學1平方分米。
(1)師: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可以寫成1 dm2。
(2)師:你能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嗎?
(3)學生觀察思考:還有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粉筆盒一個面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
(4)動手操作:剪一張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用它量一量課桌面,看看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3.教學1平方米。
(1)師: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寫成1 m2。
(2)用4把1米長的直尺在地上圍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裡大約可以站多少個同學呢?
三、想想做做,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想想做做」1-4題
四、全課總結
1、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五、板書設計
面積單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字母表示:1cm2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字母表示:1 dm2
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字母表示:1 m2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接著通過學生的觀察、操作、估計驗證等活動,認識面積單位,知道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能初步估計常見物體表面面積的大小,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