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像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戶。
西班牙文學家威廉·費舍爾曾這樣談及語言學習的意義。
在復旦,每年有5500多人修讀英語課程,還有1300餘人次正在選修其他語種。他們來自不同的學科,抱著不同的目的,開啟著新語言的學習過程。
2017級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蔣碩正在旁聽葡萄牙語,因為需要用研究對象的本國語言熟練閱讀文獻,以便獲得一手史料;2018級新聞傳播學類本科生馬雪迎正在修讀阿拉伯語課程,因為她希望有朝一日能為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溝通出一份力。2018級西班牙語專業本科生黃彬彬同時也在學習丹麥語,大三將前往西班牙或拉美交流一年……
2016年3月,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成立了多語種中心,為本校外語專業學生提供二外、三外,為其他院系學生提供非專業多語種外語課程,除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常年向全校開設的英、日、法、德、俄、朝等多種外語基礎課程外,還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瑞典語、丹麥語、現代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語種課程。中心提供的外語課程主要由母語教師講授,分為語言課和文化課,採用第一、二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即課堂啟發性講解示範與校內外趣味活動齊頭並進。多語種中心與志德書院合作建立了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多語言學習者社區「巴別塔之友」,進行課程介紹與推廣、校園文化活動宣傳以及學習者反饋等。
語言附著在文化上
多語種中心的課堂氣氛普遍輕鬆活躍。現代希伯來語的課堂上,外教提前準備了食材,帶領學生體驗猶太傳統節日。「吃生菜、煮雞蛋、蜂蜜……」黃彬彬回憶。老師通過節日風俗帶學生認識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了解其他民族的歷史。外教給黃彬彬留下的印象是「愛憎分明」,他非常重視學生是否活躍,參與度以及對待語言的態度。此外,她還選了丹麥語,在丹麥語課堂的圓桌討論環節,經常成為那個帶動全場的人。「要多提問,有時候native speaker(說母語的人)和我們對語言的感受是不同的。」
「學習阿拉伯語其實是有難度的,要分清各種陰陽變體,由於阿語本身線條的特點,每次寫的時候都在『數坑』。」正在學習阿拉伯語的2018級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包麗娜笑道。她對一堂課印象很深,阿拉伯語老師廖靜請來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的教授參與課堂教學,她被本地人生動純正的發音吸引。親切憨厚的敘利亞教授讓同學們輪流上講臺指出他說的對應單詞,小班教學的優點就是所有人都能被調動起來,融入課堂。除此之外,廖靜還會在課間通過視頻、音頻等媒介,讓同學們深入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還請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文化交流中的感受,這些都令包麗娜獲益匪淺。
馬雪迎從小對阿拉伯語就有一定的興趣。碰巧,多語種中心在她入學這一年開設了阿拉伯語課,「如果學校沒有阿拉伯語課,我可能就放棄了,多語種中心讓我有機會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阿拉伯語課程班師生合照
丹麥語課程老師Frank與學生是好朋友。2015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本科生全實談到Frank很開心,「丹麥人很重視平等,別人稱呼他『Mr. Frank』(弗蘭克先生),他擺擺手『Just Frank』(叫我弗蘭克就好)。」Frank站在講臺上,浸入式教學很容易讓人對丹麥文化產生興趣,一般語言學習長於語法和大量詞彙灌輸,丹麥語教學不僅講求具體內容的教學,也注重語言環境及背景的介紹。全實表示,「語言附著在文化上」,Frank會跟學生講北歐文化,談北歐國家遵循平等高效的工作原則等等。
臨近考試,全實和另外兩名同學結為聯盟,三人坐在教室,拿出Frank給的複習材料點燈熬油,對照詞典一句句搜索。如果說丹麥語課程有什麼令全實感到頭疼,那就是發音。發音部位找不準,他怎麼都說不對。「每次聽完我的發音全班都笑,Frank撐著腦袋說下一個。」全實大笑。他經常結合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知識思考丹麥政治高度穩定的原因。多學科交叉使得全實收穫到「1+1」大於「2」的效果,以不同視野,通過語言了解另一種文化。但想要掌握一門語言、認識一種文化,僅課堂上的了解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課下的體驗,如此,才能夠對整個世界和人類的命運有更多洞察。
丹麥語課程班師生合照
世界還有很多可關注的事
多語種中心的第二課堂十分豐富多彩,現代希伯來語課的老師Miri帶同學前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參觀名單牆、展廳、中庭小廣場以及白馬咖啡廳,共同觀看歷史紀錄片,了解二戰期間猶太難民在上海生活的過往。
語言學習不能停留在課堂,還需要實戰經驗鞏固。丹麥語課程老師Frank聯繫丹麥商會在上海的公司,帶領學生一同前往參觀,在這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商業單詞和文化,黃彬彬和全實也在此行當中。公司負責人是個高高瘦瘦的丹麥人,跟同學們分享自己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全實感受到公司良好的工作氛圍,包含著丹麥人一貫的高效快捷風格。
除了參觀紀念館和公司,多語種中心還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換的機會。如果丹麥語課程成績優秀,則有機會得到推薦去哥本哈根等丹麥大學交流學習,丹麥高等教育部提供獎學金。而在英文專業學習西班牙語二外的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前往馬德裡自治等西班牙大學一邊學習英語專業的課程,一邊深入在當地學習西班牙語。這樣的海外交流項目幫助同學們更好地鞏固所學語言,掌握語言並將其作為一塊敲門磚打開新的世界。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是認識另一種文化、獲得新思維的方式,有助於人們消除文化隔膜,促進彼此交流與理解。學習新聞傳播學的馬雪迎受到一位夢想成為戰地記者的學姐影響,認為自己需要強大的國際視野和多元的語言技能,才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全實通過丹麥語課堂對北歐的社會文化產生好奇,丹麥人創造了C++、樂高積木,造船業馳名世界,教育水平國際領先,努力尋求生活方式的平衡等等「丹麥魅力」都吸引著他。受專業影響,「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中美、中俄、中印、中日關係上,世界還有很多可關注的事。」 全實發現,除了幾個大國外,包括丹麥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有待我們進一步認識。學習那些只有幾百萬語言人口的小語種,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從而積極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承擔時代使命,培養國際視野
多語種中心沒有成立的時候,復旦有一些學生為了學小語種跑到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一周跑一次,一次學一整天。」艾菁說。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成立了多語種中心,可以免去學生在路上花掉的時間,而且課程設計也十分適合復旦的學生。艾菁回憶,有學生用了兩個學期就達到丹麥語C1水平,多語種中心旨在為有意願學習小語種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一種學習外語、了解不同文化、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合作能力的渠道。她這樣解釋學習外語的意義:多語種的學習不僅能豐富學習者的技能資本、還讓人能多角度看待世界,靈活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拓寬學術和未來職業發展前景。
阿拉伯語是2018年新開設的公共外語課程,20個選課名額最後來了60多人。如今,復旦每年有1300餘人次在多語種中心修讀語言課程。「或許我們低估了復旦學生對多語種學習的需求。有人說沒必要特意為個別學生開設一門課程,但一所好大學就意味著資源的多樣性,正是有這些『個別學生』才體現好大學好在哪。」多語種中心老師鄭詠灩說。
多語種中心的大部分課程採用英文授課,鄭詠灩表示,「英文能夠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一般情況下上課沒問題的。」丹麥語課程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宣傳:「如果你想提高英語水平,那麼來上丹麥語課吧!」
的確有學生反映,上完丹麥語課,英語飛速進步。她認為學生不應懼怕用英語學習另一門語言,要敢於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遊走。做語言的擺渡者,非常有助於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是智力上的挑戰。
鄭詠灩曾去日本東京大學訪問,東京大學有著成熟的外語培養體系,本科生需要修滿26個除英語之外的第二外語學分,他們說自己的目標是培養國際化人才、世界領袖。
「復旦也能培養出面向全球化的卓越人才和世界領袖,所以更需要我們在語言培養體系上努力提升。」鄭詠灩說。她表示,未來多語種中心的發展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增加包括義大利語及「一帶一路」沿線語種,如印地語、印尼語、荷蘭語等,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優化排課時間以及開設在線課程。中心籌劃將實用性作為重點,編寫中國第一部針對非阿拉伯語專業同學的公共阿拉伯語教材。除此之外,中心還在籌備將「多語優才計劃」納入培養體系,為真正熱愛小語種的同學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完成國際認證考試並達到相應標準。多語種中心希望助力復旦加快邁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以世界一流高校的標準為復旦人提供多語言學習資源、打造跨文化交流平臺,培養出不僅熟練掌握語言,而且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卓越人才。
文 字
邊欣月
編 輯
陳莉霞
復旦多語種中心更多詳情請關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