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高59.5釐米,寬52.5釐米,厚6.5釐米的嵌牆石碑現身阜寧,根據碑文與《阜寧縣誌》的記載,這塊石碑是光緒九年阜寧百姓為紀念縣官朱公純(字一甫)所刻。7月29日,記者來到阜寧縣喻口古鎮,見到石碑和石碑的主人薛志標。
薛志標說這塊石碑是在淮安一朋友家看到的,當時這塊石碑右側已損壞,右上角斷裂。原本對這塊石碑沒有在意的他,無意之間看到碑文裡有「阜寧」兩字,就立即聯繫了對鄉土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朋友王乃祥。王乃祥讓他將碑文拍成照片傳給自己,對照《阜寧縣誌》的記載,王乃祥確定這塊石碑有可能是《阜寧縣誌》記載的《知縣朱公純去思碑》,建議薛志標購買回來。於是,薛志標就花了6800元將這塊石碑買回運到阜寧。
當天,記者在位於阜寧縣喻口古鎮「古喻軒」門市門口看到這塊石碑。石碑右上角斷裂處,已被薛志標用石膠粘好.碑文的主體部分所缺無多,碑文的語句連貫,雖有些字已模糊,讀之要旨還可得。下款的文字很清楚,寫著「光緒九年歲在癸未仲夏之初合邑公立」字樣。
在採訪時,王乃祥拿出一本民國期間的《阜寧縣誌》向記者介紹道,朱公純,字一甫,安徽壽州人,光緒八年三月任阜寧知縣,離任時間約為次年的九月。《阜寧縣誌》的「職官志」中有朱公純的傳文:「性樸厚坦直,初蒞任即周諮民間疾苦。先是境內當典周年二分息減為一分半。既而,全省仿行,迄清末無改。阜邑無考舍,每試時諸生苦之。公純捐廉為倡,庀材鳩工,昕夕督率,眠食俱減,三閱月成考舍四十二間,又建魁星、尊經兩閣。濬文渠,開水關,挑疏穿裡河,命書吏於志善等攜款建修沿河橋以便行旅,皆出自己資。復遣人往江南購湖桑苗,分布各鄉俾民種植……」
在《阜寧縣誌》的「金石志」中,記者看到這位朱知縣在阜任職雖僅有一年半的時間,卻有兩塊碑刻記錄了他的政績。一是《減典息碑》,再就是《知縣朱公純去思碑》。而《去思碑》的附註僅為:「在縣治上馬頭文昌宮壁間光緒九年立。」對碑文的內容,不僅《縣誌》中無記載,也不曾見有拓本存世。而隨著文昌宮的被毀,此碑不知所蹤。
136年前的碑刻,今又現身阜寧,薛志標是功不可沒。薛志標搞收藏已經十幾年,5年前開了一家「古喻軒」,他從事收藏過程中,有著濃烈的鄉土情懷,凡遇到是家鄉有價值的文物,無論路途多遠、價格多高,他都會盡己所能購回。
記者 郭敬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