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初印象:筆者採訪前循例向凱文的同事張巖要了些團隊資料,其中創始人一欄很醒目的寫著:Jing.fm創始人,85後中俄混血。
腦海裡立馬呈現的是留學海歸的一口中英文混雜口音,此前在別的媒體上也見過凱文那一頭飄逸長發的照片,不禁讓人想起搖滾樂隊裡不羈的主唱......但隨後的採訪中完全顛覆了筆者這一現象。這位在北京本地土生土長的創業者,更多讓人感受到的特質是:專注、嚴謹、接地氣。
凱文的奶奶是音樂教師,所以凱文小時候便在家裡自學電子琴和古典鋼琴,長輩的影響加上凱文自身的天分,很快便形成了對音樂濃厚的興趣。16歲那年,凱文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年輕的激情與骨子裡不安分的血液在大一時已經有了體現:與幾位同學湊錢,隨即創立了一家小型唱片公司,從事編曲和電影原聲製作,這是凱文的第一次創業。
創業一年多後,凱文的思想有了轉變,發現傳統的唱片行業銷量不盡人意,自己基本處於一個賺錢養公司的狀態,必須調整方向。當時創業團隊的幾個哥們就在思考什麼東西能對音樂行業影響比較大的,讓自己繼續從事喜愛的事業同時也能生存下去。哥們幾個很快便把眼光放在網際網路的領域上,「當時的想法還有點幼稚,覺得網際網路的成本較低。」
07年底在凱文大三的時候創辦音樂社區Koocu,這是一個在當時十分先行的概念,也是第一個把音樂和社交結合起來的網站,後來蝦米等電臺的模式都與此相近。網站的簡單的招了幾個技術和編輯,六七個人擠在一個二十平米的小房裡,這也是凱文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接觸音樂產業。
凱文雖在公司同時身兼幾個技術職位,但其技術知識全是通過向學計算機的表哥那請教自學而來,通過短暫的時間即掌握了 HTML、Javascript、PHP、MySQL 等語言。在做Koocu的時候UI/UE、前端開發、算法、交互全是凱文一手包辦,Koocu上面的「音樂牆」創新的設計元素也一直延續到凱文後代的產品上。
後來因為伺服器帶寬的問題,凱文把Koocu關閉了另創辦了Saylikes。Saylikes是一款更接近於今天的Jing.fm的產品。凱文利用在音樂行業認識的人,成功拉到一筆150萬的天使,這也是凱文首次融資成功。團隊終於脫離了早期極為尷尬的日子,Saylikes這款產品開始考慮到了算法的問題,也就是國外Pandora的模式,並且對網站的底層代碼有了更高的要求。
團隊的開發重點放在了如何更好的為用戶推薦音樂。不過由於對國家政策時機的把握不足,Saylikes成為了國內被關閉的沒有音樂版權的107家網站之一,隨後投資人撤資,網站資金鍊斷裂......看著這麼好的一個網站被迫關閉,這也是凱文遭受最大的一次創業挫折。
Jing.fm的誕生
但對音樂的熱愛,經過了一年的反思後凱文還是決定要在音樂產業領域進行他的第三次創業。2011年12月底開始了Jing.fm的第一行代碼。說到這款產品的靈感,凱文對Jing的闡解是「精」心,「精」致,「經」典,意「境」。這些都包含了團隊的開發理念和追求。Jing.fm是凱文第三次創業的產品,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經驗,凱文決定做出一款與現在常規網站服務不一樣的網站。
經過對市場的分析,凱文發現現在的音樂服務大體分兩種:一類是點播類服務,包括QQ音樂,百度、蝦米等,這一類產品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入行的版權成本極高。第二類是電臺類音樂,此類產品最大特點是加入了算法,對用戶做定製化無序推薦。經驗告訴凱文,自己必須要避開這兩種產品的主戰場尋找到一個全新的切入點。
「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從最開始都只是一個點,那個點促使你進入某個領域,而後由於對這個點的好奇或者熱愛你開始把點繪製成線,把線聚集成面。往往最後,你發現當初指引自己進入這篇空間的點與之相比早已微不足道。我做Jing.fm也逃不開這個定律。最開始的想法和現在做的事情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一個周末的下午,凱文在家寫東西,電腦裡面放著katy perry的E.T。當時覺得很好聽,就反覆在loop,當聽過十幾遍後,突然有些膩了,但還想聽這種風格的東西,凱文瞬時間對這種感覺的音樂在腦海中給了一個描繪:電子風格的,激烈的,女聲唱的歌曲。
這個描述看起來很簡單,只要符合這樣描述的歌曲就是凱文那個時候想聽的個多的旋律。當時的凱文發現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需求卻沒有一個平臺能滿足,擁有2萬首歌曲的iTunes 對凱文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謎語。「我知道我想要的謎底就在裡面,可卻束手無策。」
經過周邊的調查,凱文很快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的情況,從自己的母親到周邊的朋友,由於專業從事音樂的人員畢竟很少,大部分人只能通過這種碎片化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所需的音樂。這些都引發了一個綜合的思考:整個網際網路音樂行業著發展的十幾年來,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除了音質高了、傳輸速度變快了,交互更友善了,但音樂播放的領域的服務一直沒有提升,點播領域沒有一絲變化。
市場同類的電臺產品如豆瓣,是參考Pandora、Last.fm的算法式電臺。但用久了後用戶會發現,豆瓣電臺裡推薦的歌曲會把人的興趣變得越來越窄,逐漸縮小到一個單一的小維度裡。一般來說,喜歡某一個歌手,後臺推薦相應的風格是合理的,但人是有情緒的動物,今天開心、明天會悲傷,後天是痛苦,對於這麼一直複雜的狀態,會有不同的需求,這是通過單一的算法沒法滿足的。豆瓣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在不斷的擴充它的頻道,逐漸的脫離開了最初的簡潔風格。
音樂產業是一個很長的鏈條,目前Jing.fm已經有十萬多的內測用戶,凱文給自己的產品定位很清晰,爭取未來Jing.fm在收聽的領域中佔到20-30%的份額。每周裡面有幾天使用Jing.fm這種方式去聽音樂這款產品,其他時間依然可以使用點播的方式。凱文就是要把這一塊的領域做到特別極致特別好。
這是一條與傳統電臺產品方向不同的路:常規的電臺音樂都是偏向抓住用戶的某個最常用維度做精確的推薦,把音樂一個抽象的載體做成一個數據化庫,進行組織算法,模塊化和數據化的進行推薦,這意味著抓住用戶的行為去深挖,把音樂和語言打碎,做成一個碎片式的信息。Jing.fm想做到的是滿足用戶在不同時間節點情緒化的需求,同一位歌手的作品用戶可以通過加入自己感情狀態來篩選。
商業化探索的路
我們看到豆瓣通過把一個個電臺做成商業頻道出售,而Jing.fm最看好是以後向用戶收費。國家已經頒布政策2013年整個音樂行業收費,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嘗試的過程,中國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音樂產業,大家都習慣了免費聽音樂,用戶習慣的轉變需要時間。凱文提到,Jing.fm會做成一個Spotifty的模式,媒體租賃,向用戶收費。試想一個產品,有兩千萬首的無損音樂,全平臺的支持,強大的搜尋引擎,最後只向用戶每月收費2元,用戶享用到服務的同時還支持了正版,這不是一個雙贏的模式?
未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會是一個增值服務趨勢,中國目前每天使用音樂產品的用戶有2.7億,市場份額是足夠大的,所以Jing.fm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產品做好,只要一部分用戶願意付費,便足夠支撐起整個產品。
優酷在10年提出收費視頻時,基本沒有人看好,因為當時網際網路上大量存在著免費的視頻。但2010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優酷已經有300多萬人民幣的收入,今年的三季度付費收入已經增長了1000倍,相信用不少用戶都體驗過它的5元電影。優酷的CEO古永鏘早前曾宣布,5年後優酷將走向全收費無廣告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用戶的行為習慣也在不停的變化,即便最頑固的蘋果越獄的用戶,都在逐漸的轉變。
這個時間也許需要3-5年,但趨勢已經形成,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消費習慣的轉變,一款優秀的產品做到用戶心窩裡,滿足需求同時省掉大量的麻煩,為什麼會不願意付費呢?
Jing.fm壁壘
筆者也免不了俗,向凱文請教了創業者同時也是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Jing的壁壘在哪裡?如何面對同行的特別是巨頭的強勢抄襲?
凱文的回答基本是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時間成本,Jing.fm是從11年4月份開始搭建模型,有專業的技術團隊和音樂人在做模型和算法的開發,音樂曲庫非常龐大,需要把整個模型開發出來,截至目前已經開發了17、8個月了。無論將來誰要做這個領域,這個時間成本是免不了的。Jing.fm的移動端將會在明年陸續上線,3月份左右會把各平臺的版本完成做統一宣傳推廣。至於這個技術壁壘有多深,凱文給出了一個大概的模型,由於商業機密的考量只能公開一部分:
Jing.fm的音樂算法模型邏輯,大概分為4個結構板塊:
極致音樂風格(iTunes作為最全的有73種,國內最好的騰訊音樂19種,Jing.fm目前不包括樂器風格在內已經做到了病態的13個大分類1430個小分類)。除此之外還會過濾同義詞網絡,整體維度在4000多個。此後還得做算法追蹤,其中包括音樂自身機器學習方法、用戶層面的協同過濾等方法。
團隊協作的經驗
凱文非常的團隊節儉,他坦言,目前自己的時間被嚴重的分散,頻繁的去見投資人,回公司寫代碼寫算法,還要管曲庫,每天只有2-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現在儘可能的把事情體系化,制度化模型化,把時間空閒出來。上面大家看到的技術處理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因此凱文的團隊從來不會亂花錢,每位成員都是身兼幾職。
Jing.fm的產品開發可謂是筆者採訪到的開發工序較為複雜的一款,如此多的工作如何保證團隊的高校協助的。筆者也為眾多開發者提到這個問題,凱文的答覆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一個工具平臺,這個後臺是Jing.fm的團隊自己開發的,公司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有對工具要求非常高,後臺基本就可以當成是一款獨立精美的產品,從6月份的beta版本到現在已經迭代了三十多個版本。(見下圖)
凱文希望公司編輯能使用好的工具儘可能的流水化工作。其次團隊主打的是精英文化,招聘的時候,團隊裡面永遠不會有初級、中級、高級的層面,系統架構師寫了十年的代碼還是要繼續寫技術代碼,創始人也不例外。這一點與早期快捷酒店管家創始人Kentzhu的企業文化是很相像的。這樣的精英文化的效果是團隊的溝通效率非常高,節省大量的溝通成本,這也是一個創業模型的團隊能做到的優勢,當然這種做法也是有犧牲的,在招聘的過程中,必須得長期忍受職位空缺,所謂寧缺勿濫。
創業心得分享
關於自己幾次創業的心得,凱文認為創業的動機是自己有這個需求。現在的創業環境已經比以前好很多,過去是幾乎找不到投資人,但現在國內的風投已經逐漸成熟,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領域也受到廣泛。但依然要避免以下幾種情況:大學生創業,凱文看到更多的是一個虛榮的狀態,其次是一種跟風走:如市面上電商、團購、約炮產品,這只會讓你陷入一個被動的狀態,沒有一個主動的需求會讓你不知道自己做什麼。
現在很多團隊都在一個重複、微創新、抄襲的狀態中惡性循環。「只有先滿足自己需求,才是一個健康的創新動機。」從一個點可以輻射出很多角度,創業的動機就出現了,你之後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升華。
精英文化很重要,否則溝通的成本會很高,凱文坦言自己在做Saylikes的時候吃過虧,為了省錢招來一些中級的程式設計師,在寫代碼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常常他們造成的錯誤凱文需要花一天兩天去解決。凱文建議,如果希望團隊高效率,千萬別在這給地方省錢,能招到合適的精英會讓你工作過程中非常的開心,錢要花在刀刃上。
除了自身的激情,對行業趨勢的把握也是一個創業者必備的能力,創業者應該有一個大局的概念,比如凱文從事的音樂產業,能明顯的看到未來的十年會逐漸走向收費的規模化的趨勢,「如果到了那時候還只能使用十幾年前就有的點播類音樂產品,實在太沒意思了。」
精英畢竟是少數,對於缺乏sense的人,凱文也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美國斯坦福回來的留學生,金融學專業,不懂代碼,沒有計算機知識,沒有具體的執行想法。當時凱文隨即給對方推薦了一位技術牛人,隨後的兩人得到了很好的互補。創業者根據自身優劣勢尋找夥伴去彌補自己不足的領域,這是無論從技術或者心靈上都是一個很好支持。
Jing.fm的寄望
目前產品離凱文預想的狀態還很遠,「我想了很多已經超出現在技術可支持的範圍的功能,但我們已經把可實現的部分都實現出來了,現在要做的就是讓可實現的部分不斷的穩定和準確,並不斷的把看起來不可實現的功能逐步添加進來。
最大的困難當然還是,在機器學習領域和音樂作為不可琢磨的藝術體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準確的聯繫,我們目前只能不斷的接近這個值,我覺得現在達到60分了,接下來做的就是讓這個分數無限接近100分。」
Jing.fm Web版傳送門
Jing.fm iOS下載地址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持續跟進創業者團隊採訪,接洽產品報導,業界話題約稿。如果您希望您的產品與團隊有更多曝光的機會,歡迎聯繫:msso4u@gmail.com weibo:@Abeunt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