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
1、蘇州吳中太湖旅遊區,周末親子遊再合適不過了!
哈囉,小夥伴們,這裡是安在!蘇州吳中太湖旅遊區位於蘇州西南邊,太湖煙波縹緲的湖景、東山島西山島上自在悠閒的鄉村生活以及江南水鄉的獨特風光,吸引了無數蘇州當地及周邊城市的遊客前來觀賞遊玩。穹窿山被譽為天下第一智慧山,也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乾隆皇帝當年六下江南就六次來此山祈福!孫武文化園是孫武當年隱居之地,並在此創作了世界名篇《孫子兵法》。萬鳥園可以讓孩子們看到各種各樣的鳥類!蘇州太湖國家溼地公園匯集了溼地漁業體驗區、溼地展示區、溼地生態棲息地、溼地生態培育區、水鄉遊賞休閒區、溼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溼地保護區七大功能區。景區內有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漁磯臺、槿籬茅舍、半島茗茶、青雲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東山島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有山有水有園林有古村有民居,以及四季特有的生鮮特產。東山景區還是中國的碧螺春之鄉,到這裡別忘了品茶喲!西山島是太湖中心最大的島嶼。這裡有縹緲峰,有沒有燕子塢和王語嫣就不告訴你啦!對了,到了太湖別忘了嘗嘗湖鮮吶!我是安在,如果喜歡的話請點個讚支持一下。
2、中國最美賞楓旅遊地,這才是10月最值得去的地方
隨著最近幾天氣溫驟降,秋意越來越濃厚了。到了秋天,當然少不了欣賞楓葉了。眾所周知,蘇州向來以園林聞名天下,而蘇州的紅葉也是不容小覷。國內有四大賞楓之地,分別為北京的香山、江蘇南京的棲霞山、江蘇蘇州的天平山和湖南長沙的嶽麓山。但只有蘇州天平山的紅楓,被外界稱為「紅楓甲天下」,那麼,天平山的紅葉到底有多美,才會贏得這樣的美譽呢?「紅楓、清泉、怪石」自古被譽為「天平三絕」,其中數紅楓最著名也最為傳奇。天平山現存158棵楓樹,深秋時節,滿山紅葉若紅霞繚繞,層層片片,蔚為壯觀。去天平山賞楓,一定要登上位於半山腰的望楓臺,因為這裡是觀賞楓葉的最佳地點。而在天平山種下楓樹、打造如此美景的人,來頭也是不小。400多年前,範仲淹的第17代孫,明代傑出的官員、文學家、書畫家範允臨從福建卸任回到老家蘇州。最為特別的是,天平楓葉在秋季經霜轉黃後,會依次呈現淺黃、橙黃、曙紅、血牙紅、深紅五種不同色彩,稱為「五彩楓」。看完這些,不得不感嘆,天平紅楓當真無愧於「甲天下」的美譽。
3、蘇州這個城市你印象最深的是怎樣的?
對於很多江南的城市,我的印象其實都來自古詩詞中,綠樹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但惟獨對於蘇州,我的印象確實另一種的煙雨朦朧,因為我好像每一次去蘇州,這裡都是雨天。這就是我對於蘇州的印象,不是山水畫,而是古典的水墨畫,而且是那種下著雨的煙雨朦朧的水墨畫。如今來蘇州五年了,喜歡蘇州的小家碧玉,喜歡蘇州的精妙,小橋流水人家,蘇州人家盡枕河,太湖的一望無際,太湖的波光粼粼。蘇州有很多的水路,水蟠繞的地方有韻味,平江路、山塘街,都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古街,街的兩邊都是蘇州的土著,擁擠的弄堂,安靜的夜晚,自行車的叮噹,貓的嘆息。去蘇州是一定要去周莊吃蘇點和蘇面的,漫步於小橋流水人家的周莊,坐在古街邊的麵館裡,點上一碗香氣騰騰的燜肉麵,這細如銀絲的面隱現於漂著青蒜的骨湯下麵,名堂上叫「鯽魚青」。我覺得蘇州的美在於她的融合,有魅力四射的園區,有無與倫比的古城區,有欣欣向榮的新區,有醉意朦朧的吳中和相城的鄉村,這是一個兼容並蓄的城市,從東走到西,讓你感受蘇州的發展的繁榮,事物的變遷。
4、蘇州古城區203座廁所全部安裝「除臭系統」
近日,姑蘇區環衛所對寒山橋東北堍的寒山橋公廁除臭新風系統完成驗收,這也意味著該區公廁第一標段新風改造全部完工。目前,該標段內的105座公廁在安裝室外負壓除臭系統並進行調試後,已全部投入使用。姑蘇區環衛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組織安裝的這套負壓除臭系統,由低能耗的送風機、排風機及收集管道配件等組成。其中,由送風機向室內輸送新鮮風;引風機通過收集管路,將廢氣收集並送入一體化設備進行處理,達標後就地排放。在送風和引風的同時,使室內形成一個「新風流動場」,從而滿足室內換氣的需要,消除了惡臭帶來的危害。從近期使用的效果來看,負壓除臭系統的安裝,提高了公廁整體的環境,提升了廣大市民遊客的如廁舒適度。「難聞」曾是困擾城市公廁多年的典型問題。為了改善公廁使用環境,消除公廁異味,補齊「廁所革命」推進過程中的短板,提升現代公共衛生間的使用體驗,姑蘇區環衛所計劃對古城區內的203座廁所全部安裝負壓除臭系統,共分為兩個標段進行。姑蘇區環衛所正組織人員對第二標段內的98座公廁安裝室內負壓除臭系統,預計11月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
5、蘇州園區新城花園小區八旬退伍軍人夫婦自掏腰包修建小區道路
假期之後,居住在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區的居民發現,在小區27幢居民樓和圍牆之間,一條新的水泥小路代替了之前泥濘的小道,出現在了大家面前。而這條水泥小路是居住在這裡的退伍軍人張志琇夫婦自費修建的。新城花園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之前就有居民反映位於27幢和圍牆之間的路年久失修,尤其到了下雨天更是泥濘難行,年輕人走過去都要弄髒鞋子,更別提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張志琇老人見小區物業經費緊張,居民需求迫切,便起了自掏腰包修路的熱心腸,回家和老伴兒張忠信老人商量過後,共同掏了一萬塊錢給小區物業,拜託他們找人來修,還反覆囑託,費用不夠再來找他們。小區物業聽從老人囑託,在十一長假期間找人修建了這條小路,同時還在旁邊立了一個牌子,起名「愛心路」。張志琇和張忠信老人都年近90歲,均是退伍軍人,2007年搬入新城花園小區,平時熱衷於書法和繪畫的張志琇老人經常自己練字,還是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寫得一手好字。「我父親的職業就是醫生,我自己退伍前也是軍醫,『醫者仁心』的家風也讓我覺得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