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半個月的補藥了,今天我們來做一個總結,把幾個方子放在一起看,這樣更能形成對比,看看各自的特點。
我們講的有補氣的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生脈飲。
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組成。
補中益氣湯由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柴胡,升麻,當歸,陳皮組成。
參苓白朮散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藥組成。
生脈飲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
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的首方,適用於脾胃氣虛,運化乏力之證。
補中益氣湯在四君子的基礎上去茯苓加上柴胡,升麻,當歸,陳皮。長於益氣昇陽,適用於內傷脾胃,氣虛發熱或氣虛下陷的脫肛、子宮脫垂等證。
參苓白朮散在四君子的基礎上加上了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藥和胃滲溼,用治脾胃氣虛而挾溼之證。
生脈散補養氣陰,兼能生津止汗和斂肺止咳,善治暑熱汗多,耗氣傷陰,以及久咳肺虛,氣陰兩虛之證。
補血的我們講了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
四物湯由熟地,當歸,川芎,白芍組成。
當歸補血湯由黃芪,當歸五比一組成。
歸脾湯由當歸,人參,白朮,黃芪,炙甘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組成。
四物湯為補血的首方,也是婦女調經的基本方,功能補血活血,適用於營血虛滯,衝任虛損,月經不調,痛經等證。
當歸補血湯重在補氣生血,常用於勞倦內傷,血虛發熱之證。
歸脾湯以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為主,善治心氣血兩虛和脾不統血之證。
氣血雙補的我們講了八珍湯、薯蕷丸和炙甘草湯。
八珍湯由四物加上四君子一起組成。
薯蕷丸重用山藥,有很多方子的影子,由山藥,桂枝,大棗,炙甘草,人參,乾薑,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麥冬,白朮,神曲,大豆卷,茯苓,阿膠,白蘞,防風,柴胡,杏仁,桔梗組成。
炙甘草湯由桂枝,生薑,大棗,甘草,人參,生地,麥冬,阿膠,麻仁組成。
八珍湯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複方,補氣與補血並重,是氣血雙補的基本方,適用於久病失治或病後失調的氣血兩虛之證。
薯蕷丸除氣血雙補外,長於補虛祛風,多用於虛勞氣血虛弱,兼挾風氣之證。
炙甘草湯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善治陰血不足,陽氣虛弱之脈結代,心動悸者。
補陰我們講了六味地黃丸、左歸飲、大補陰丸、一貫煎。
六味地黃丸由山藥,山茱萸,熟地,茯苓,牡丹皮,澤瀉組成。
左歸飲由山藥,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炙甘草,茯苓組成。
大補陰丸由熟地,龜板,黃柏,知母組成。
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生地,當歸,枸杞子,川楝子組成。
六味地黃丸肝、脾、腎三陰並補,以補腎為主,為滋陰補腎的常用代表方,適用於腎陰不足為主的各種病證。
左歸飲滋陰補腎,填精補髓,用治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其滋陰補腎之力,大於六味地黃丸,純甘壯水,補而無瀉。
大補陰丸側重於滋陰降火,常用於肝腎陰虧相火亢盛之證。
一貫煎長於滋陰疏肝,適用於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脘脅疼痛,吞酸吐苦等證。
補陽有腎氣丸和右歸飲。
腎氣丸是由山藥,山茱萸,熟地,茯苓,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組成。
右歸飲由山藥,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炙甘草,桂枝,附子,杜仲組成。
腎氣丸為補腎助陽慢補方,適用於腎陽不足諸證。
右歸飲溫補腎陽,填精補血,適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證,該方純補無瀉,溫補腎陽的作用大於腎氣丸。
好了,今天的方劑科普就到這了,歡迎關注,平時多養生,省得找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