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隅縣僜人生活變遷記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圖為僜人阿洛松在給記者講述僜人群眾的生活變遷。

圖為僜人婦女的服飾。

圖為僜人金夏一家。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麥正偉 史金茹 攝)

圖為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夏電夏在向記者介紹他的僜人文化博物館。

記者 史金茹 麥正偉

公式

僜人,俗稱「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僜人的生產、生活、民居、餐飲、服飾、信仰等有其非常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構成了當地極具參觀、考察、研究的旅遊資源優勢,吸引著無數的外來遊客。

五十六個民族便有五十六種風情,就像五十六朵不同顏色的鮮花,分布在祖國各個角落,點綴著我們美麗的神州大地。

但是,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五十六個民族之外,在我國還有一些未被認定為民族的族群,這些族群也有著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飾、生活習慣以及文化傳統,與五十六個民族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

僜人,就是這些族群中的一個。

僜人,俗稱「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西藏和平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被稱為「不開化的人」「猴子」「野人」。西藏和平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光輝照耀下,僜人早已走出山林,步入了文明社會,家家戶戶住在綠樹掩映、獨具僜巴特色的木樓裡,百姓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好,僜人獨特的民俗風情也漸漸被愈來愈多的人知曉。

飯食飄香衣靚麗

提到僜人,最讓人稱道的就是味道鮮美的手抓飯和特色的僜人服飾。

在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的「僜家樂」裡,寬敞明亮的房間內擺放著乾淨整潔的藏式桌椅,椅子上早就坐滿了慕名而來的遊客。

這天,「僜家樂」的女主人衛牧陽特意穿上了僜人服飾,白色襯衣,粉色編織長裙,耳朵和脖子上戴著長長的銀飾,盡顯僜家服飾的獨特魅力。

她一邊給客人倒茶添水,一邊簡單介紹著僜人服飾的特點:「我們僜人婦女的服飾一般以鮮豔美觀為特色,上衣短而瘦小,加彩色條紋幾何圖案,下身一般穿著長至腳踝的五顏六色筒裙,有各種條紋狀圖案,顏色豔麗,從遠處看像波浪一樣……」。

「確實很漂亮,這個顏色款式和別的民族都不太一樣。」遊客不停地稱讚著僜人服飾的魅力,還有不少遊客購買了一些銀飾和手工編織手袋,留作紀念。

而僜人小夥子郭青也穿著僜人服飾,白色襯衣,藏藍色的長褲,外套一件對襟無領無扣的粉色編織長坎肩,頭上纏著白色的布帶,左肩斜挎著一把砍刀,在廚房裡有條不紊地做著手抓飯。

「手抓飯是用自產的穀米和切碎的雞內臟,輔以姜、蔥等作料悶熟後,用手捏成團盛在盤子裡,並配上幾塊香噴噴的雞塊,我們僜人節慶或招待客人時的傳統美食手抓飯就做好了。」在僜人家庭中,手抓飯一般由男子製作,主料為米飯和雞肉,輔料為察隅特產的10多種香料和佐料,經過一兩個小時的精心烹製才能完成。郭青正是製作手抓飯的一把好手,只見他一邊忙碌著,一邊微笑著向記者簡單介紹製作手抓飯的工序。

不需多久,熱情好客的女主人牧衛陽已經把一盤盤噴香的椿芽、手抓飯送到客人桌上,一桌獨具僜巴風情的原生態大餐立馬呈現在眾人眼前。

「這是香椿芽、野菜和雞肉,這一大盤用鋪著翠綠芭蕉葉的就是我們僜人的特色手抓飯,那個芭蕉葉包著的是蒸好的雞爪谷糕……」聽著主人介紹著一道道美食,在場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起來。

正當眾人吃得忘乎所以時,牧衛陽笑容滿面地提著銀酒壺走過來,向客人敬上一杯她親手釀製的雞爪谷酒,並用僜語唱起祝酒歌。

「藍天下,吹著涼爽的風。野外,花草迎風飛舞。在各民族的幫助下,我們有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涼風習習,稻花飄香,我們在這裡祈禱人民幸福生活……」。

聽著牧衛陽動聽而悠揚的歌聲,吃著美味的雞肉和爽口的野菜,在這裡,僜巴人家用原生態的美食大餐將幸福美好的生活圖景完美展現……

新的時代新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用樹枝、樹葉、乾草、獸皮等搭建而成,十分簡陋。生產工具也非常落後,主要有刀、箭、鏢、木棍等,農業實行刀耕火種,糧食產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靠採集野菜、野果和套獵吃生肉為生。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當地藏族群眾的大力幫助下,僜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走出了深山老林,遷居到河谷地,修建起新的家,開始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我們也過上了種地的生活,不用再靠打獵、挖野菜為生了。」察隅縣下察隅鎮竹尼村黨支部書記格桑赤烈說,「在21世紀初,我們上、下察隅鎮的僜人在黨和政府幫助關心下,單獨成立了七個生產隊,擁有1200多畝耕地,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生產發展很快,有的生產隊還修起了小水電站。」

為了讓僜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察隅縣還對僜人村落進行了整體打造,主要包括主體房屋改造維修,新建夥房曬臺、圍牆、豬圈牛棚等,還為群眾解決了藏床、藏桌、組合櫃等家具,進一步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條件。目前,僜人群眾的村道均已實現硬化,家家修建有獨立的浴室及衛生間,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

「記得我小時候,村子裡只有十幾戶人家,都住在簡陋的木板房裡,那時村裡還沒有通電,吃水要到很遠的河裡去打,而且村裡村外全是泥濘小路。」格桑赤烈回憶起許多年前的生活時說,「現在,竹尼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嶄新的房屋,有花有草、有水有電,水泥路也修到家門口。2016年,靠國家惠農政策性補貼以及發展種植業、村集體經濟,村民人均收入達1.04萬元,過上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好生活。」。

在加強關乎僜人群眾生活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察隅縣還先後投入91萬元建立自更、新村的雞爪谷種植基地,投入68萬元建立嘎腰、新村油茶項目以及30萬元的夏尼村紅心果種植基地,投入22萬元的嘎腰土雞養殖場、10萬元的沙瓊村野豬養殖基地、30萬元的京都村肉牛養殖項目,拓寬僜人致富渠道,增加群眾現金收入。

此外,隨著近幾年僜人風情在區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僜人還逐漸發展起了旅遊業,重點打造新村、夏尼兩個僜人村建設,形成沙瓊聽僜人「首領」世襲的傳奇故事、欣賞僜人歌舞表演;在新村品特色僜人手抓飯、飲僜香飲料,參觀僜人民俗陳列館;還發展起來了僜人特色民俗手工藝品加工業,比如僜刀、挎包、披肩、男女衣服、耳飾、僜家特有銀飾品等。

「這樣能夠吸引更多遊客,讓遊客來了之後有看頭,看了之後覺得有意義,出去之後能夠主動宣傳察隅僜人特色風情遊,不但給我們僜人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而且還廣泛宣傳了僜人文化。」察隅縣相關負責人說。

移風易俗變觀念

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必然會帶動觀念的轉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不斷創新,僜人習俗中一些陳規陋習正不斷退出歷史舞臺。

在僜人的傳統婚俗中,一般都是父權制下的買賣婚姻,大多實行一夫多妻制,妻子的多少如同家庭實力的象徵,承擔著主要的勞動。經過教化,現在僜人已經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而且,僜人一直有信鬼神的傳統,特別是每遇疾病、喪葬、生育時,僜人便會停止勞動,舉行殺牲送鬼活動,以此求得平安幸福。

隨著僜人村的醫院、醫療衛生制度、醫保制度逐漸完善,每個村莊都有了村醫務室,並且配齊了村醫,群眾就醫條件得到明顯增強,不少僜人生病、分娩時會選擇前去醫院看病,而不是信奉鬼神。

在當地政府的教育下,僜人現在也非常重視教育工作,下察隅鎮6個僜人村與鎮政府籤訂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責任書,嚴格按照「控輟保學」目標責任來執行。截至目前,6個僜人村共有學生304人,其中大學生38人、高中生39人、初中生84人、小學生14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均享受國家義務教育政策和「三包」政策。

「以前我們僜人都是在山上過著原始生活,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享受到了各種惠民政策,給了我們土地、房子,還讓我們的孩子上了學,我們信仰的當然是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下察隅鎮嘎腰村婦女主任安康塞堅定地說道。

從山上到山下,從落後到文明,僜人的觀念正逐漸發生著變化。如今的僜家風情就像一顆明珠,在雪域江南散發出日益奪目的光彩,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我國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 西藏察隅縣僜人村見聞
    新華網拉薩5月10日電(記者 拉巴次仁 羅布次仁)近日,新華社記者走進喜馬拉雅山脈以東的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下察隅鎮沙瓊僜人村採訪時,村委會主任、僜人杜希布林部落首領 阿魯松宣布:他將不把部落首領讓位給兒子,徹底結束部落首領世襲制
  • 西藏察隅縣僜人村見聞:我國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
    新華網拉薩5月10日電 題:我國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西藏察隅縣僜人村見聞新華社記者拉巴次仁 羅布次仁近日,新華社記者走進喜馬拉雅山脈以東的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下察隅鎮沙瓊僜人村採訪時
  • 夏電夏和他的僜人民俗文化陳列館
    來到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新村,你會強烈地感受到夏電夏的熱情,還有他那急切地想要留住僜人歷史文化與足跡的滿腔心願。  夏電夏,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新村村委會主任、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隅僜人銀飾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幾年前,他自籌資金10萬元創辦了世界首個僜人民俗文化陳列館。
  • 西藏察隅旅遊資源探秘|第三站:僜人部落
    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縣有著「西藏小江南」之稱,尤為特殊的是,這裡居住著與藏文化截然不同的僜人部落,僜人富有神秘色彩,就如同這片高山峽谷時常籠罩在繚繞的雲霧下一樣,深藏不露。僜人俗稱「僜巴」,分布於中印交界地區,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林區,加上藏南印控區的僜人,總計有5萬多人。
  • 僜人阿胖的「僜香豬」
    記者 王珊 攝  放眼林芝市脫貧攻堅各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洋溢在各族群眾的臉上……近日,記者走進察隅縣京都村,來聽聽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僜人阿胖的致富經。  海拔48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盤山公路蜿蜒曲折。
  • 走近西藏僜人的小康生活:「翻了個筋鬥雲」
    中國西藏網訊 寬敞整潔的村道兩旁是黃色牆體、「茅草」樣式屋頂的民居,眼前不時出現的還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農作物。這裡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也是遠近聞名的人口較少族群僜人的聚居地。  日前,記者來到這裡,在新村黨支部書記金夏和村委會主任達永華的帶領下走近他們的小康生活。
  • 健康元&麗珠醫藥,助力鄉村振興,慢病扶貧進西藏察隅
    察隅縣,藏語意為「人居住地」,地處西藏東南部,西鄰墨脫縣,南接緬甸和印度,是新的川滇藏交通大環線的必經之處和必停地點,區域內生活著藏、漢、納西、獨龍、苗、回、門巴、珞巴、傈僳、怒等十個民族和僜人。多民族聚居和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縣獨特的人文風貌和地理氣候。
  • 察隅,西藏另一面的溫柔
    那時我便記下了察隅這個名字,與她劃等號的是金剛鸚鵡。第二次聽說察隅這個名字,是2012年的時候,偶然聽一位資深藏地旅行的朋友講起,有一條進藏第八條線路被打通了,這條線路的名字叫做丙察察,線路的終點就是西藏的察隅,朋友把那裡說的恍如仙境,至美至醇。我便把丙察察進藏線路放入了我的旅行計劃之中。
  • 西藏僜人夏電夏和他的民俗陳列館
    中新社拉薩5月24日電 題:西藏僜人夏電夏和他的民俗陳列館  作者 王勻 曾嘉  「如果大家想了解原始人類生活,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如果大家想了解今天僜人的幸福生活,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如果大家想嘗嘗僜人自製的手抓雞肉飯,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
  • 察隅:隱藏於峽谷密林的「西藏江南」
    察隅,現為林芝市轄下的一個縣,古稱「雜域」,是古代西藏地方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當時,人們覺得這裡酷熱難當,野獸出沒,加之路途遙遠,是一處艱險荒遠之地。相比於「門域」「珞瑜」這些地方的神奇與婉約,藏文史書中為察隅著墨更多的只有那古道上的「馱鈴聲」。
  • 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作者 劉蔭  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縣有著「西藏小江南」之稱,與人們對西藏的傳統印象不同,這裡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水稻、芭蕉等亞熱帶作物、植物的生長。中新社記者 劉蔭 攝  據2012年數據統計,中國境內的僜人僅有約1500餘人,有其獨特的語言而無文字,是中國56個民族之外的一個族群。千百年來,僜人一族傳承著其獨特的文化,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與世隔絕」的他們如今更渴望與世界「對話」。
  • 西藏邊防:建「民情檔案」服務僜人部落(2016.6.13)11版
    點擊下載此圖片 2016年6月12日,西藏巴安通邊防派出所官兵與僜人部落村民核對民情檔案信息。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目前居住在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約1300餘人。
  • 察隅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譽,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在人部落,每家每戶的小木屋就建在自家田地前,芭蕉樹和頭頂煙霧繚繞的山林,營造出一副世外桃源的模樣。人,一個藏南深山中至今未確認民族歸屬的族群!人俗稱「巴人」,在西藏沒有解放的時候,人被稱為那哄,光屁股野人的意思,解放後,他們的生活也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滇西北藏語地名之奧秘】文獻中的「茶畦隴」在西藏察隅與雲南...
    」,應更正為:「怒江發源於西藏唐古拉山南麓,於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之南,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之北秋那桶村委會西北面入滇」。而通過研究研究藏語地名,使人明白,原來茶畦隴在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古稱「茶畦隴」、「擦娃絨」、「察瓦隆」、「擦瓦龍」,今稱「察瓦龍」,系藏語同音異譯。
  • 西藏僜人的特殊習俗:不過年不過節,女人生孩子,所有人停止勞動
    他們的生活區域大約是這樣一個範圍:中國西藏察隅縣西部和中國藏南地區東部,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杜來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區(崗日嘎布山脈西支和米什米山地)。 他們的人數總計有5萬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
  • 藏身「西藏江南」的僜人:中國第57個民族
    那是10月下旬一個晴朗的日子,西藏下察隅的正午溫度飆升到25度以上,高原陽光如最精純的金色烈酒,劈頭蓋臉地潑灑下來,所有景象都熱辣得令人目眩。正是秋收季節,前院裡倒滿了黃澄澄的玉米棒。金夏招呼我在他家裡吃道地手抓飯,捉了兩隻羽毛斑斕的土雞去宰殺,在院門前的溪水中洗淨內臟,後院裡割來新鮮的野生韭菜和芭蕉葉,拌上附近採來的野生芝麻,清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