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僜人阿洛松在給記者講述僜人群眾的生活變遷。
圖為僜人婦女的服飾。
圖為僜人金夏一家。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麥正偉 史金茹 攝)
圖為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夏電夏在向記者介紹他的僜人文化博物館。
記者 史金茹 麥正偉
公式
僜人,俗稱「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僜人的生產、生活、民居、餐飲、服飾、信仰等有其非常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構成了當地極具參觀、考察、研究的旅遊資源優勢,吸引著無數的外來遊客。
五十六個民族便有五十六種風情,就像五十六朵不同顏色的鮮花,分布在祖國各個角落,點綴著我們美麗的神州大地。
但是,除了我們所熟知的五十六個民族之外,在我國還有一些未被認定為民族的族群,這些族群也有著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飾、生活習慣以及文化傳統,與五十六個民族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
僜人,就是這些族群中的一個。
僜人,俗稱「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西藏和平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被稱為「不開化的人」「猴子」「野人」。西藏和平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光輝照耀下,僜人早已走出山林,步入了文明社會,家家戶戶住在綠樹掩映、獨具僜巴特色的木樓裡,百姓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好,僜人獨特的民俗風情也漸漸被愈來愈多的人知曉。
飯食飄香衣靚麗
提到僜人,最讓人稱道的就是味道鮮美的手抓飯和特色的僜人服飾。
在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的「僜家樂」裡,寬敞明亮的房間內擺放著乾淨整潔的藏式桌椅,椅子上早就坐滿了慕名而來的遊客。
這天,「僜家樂」的女主人衛牧陽特意穿上了僜人服飾,白色襯衣,粉色編織長裙,耳朵和脖子上戴著長長的銀飾,盡顯僜家服飾的獨特魅力。
她一邊給客人倒茶添水,一邊簡單介紹著僜人服飾的特點:「我們僜人婦女的服飾一般以鮮豔美觀為特色,上衣短而瘦小,加彩色條紋幾何圖案,下身一般穿著長至腳踝的五顏六色筒裙,有各種條紋狀圖案,顏色豔麗,從遠處看像波浪一樣……」。
「確實很漂亮,這個顏色款式和別的民族都不太一樣。」遊客不停地稱讚著僜人服飾的魅力,還有不少遊客購買了一些銀飾和手工編織手袋,留作紀念。
而僜人小夥子郭青也穿著僜人服飾,白色襯衣,藏藍色的長褲,外套一件對襟無領無扣的粉色編織長坎肩,頭上纏著白色的布帶,左肩斜挎著一把砍刀,在廚房裡有條不紊地做著手抓飯。
「手抓飯是用自產的穀米和切碎的雞內臟,輔以姜、蔥等作料悶熟後,用手捏成團盛在盤子裡,並配上幾塊香噴噴的雞塊,我們僜人節慶或招待客人時的傳統美食手抓飯就做好了。」在僜人家庭中,手抓飯一般由男子製作,主料為米飯和雞肉,輔料為察隅特產的10多種香料和佐料,經過一兩個小時的精心烹製才能完成。郭青正是製作手抓飯的一把好手,只見他一邊忙碌著,一邊微笑著向記者簡單介紹製作手抓飯的工序。
不需多久,熱情好客的女主人牧衛陽已經把一盤盤噴香的椿芽、手抓飯送到客人桌上,一桌獨具僜巴風情的原生態大餐立馬呈現在眾人眼前。
「這是香椿芽、野菜和雞肉,這一大盤用鋪著翠綠芭蕉葉的就是我們僜人的特色手抓飯,那個芭蕉葉包著的是蒸好的雞爪谷糕……」聽著主人介紹著一道道美食,在場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起來。
正當眾人吃得忘乎所以時,牧衛陽笑容滿面地提著銀酒壺走過來,向客人敬上一杯她親手釀製的雞爪谷酒,並用僜語唱起祝酒歌。
「藍天下,吹著涼爽的風。野外,花草迎風飛舞。在各民族的幫助下,我們有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涼風習習,稻花飄香,我們在這裡祈禱人民幸福生活……」。
聽著牧衛陽動聽而悠揚的歌聲,吃著美味的雞肉和爽口的野菜,在這裡,僜巴人家用原生態的美食大餐將幸福美好的生活圖景完美展現……
新的時代新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用樹枝、樹葉、乾草、獸皮等搭建而成,十分簡陋。生產工具也非常落後,主要有刀、箭、鏢、木棍等,農業實行刀耕火種,糧食產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靠採集野菜、野果和套獵吃生肉為生。
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當地藏族群眾的大力幫助下,僜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走出了深山老林,遷居到河谷地,修建起新的家,開始了男耕女織的生活。
「我們也過上了種地的生活,不用再靠打獵、挖野菜為生了。」察隅縣下察隅鎮竹尼村黨支部書記格桑赤烈說,「在21世紀初,我們上、下察隅鎮的僜人在黨和政府幫助關心下,單獨成立了七個生產隊,擁有1200多畝耕地,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生產發展很快,有的生產隊還修起了小水電站。」
為了讓僜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察隅縣還對僜人村落進行了整體打造,主要包括主體房屋改造維修,新建夥房曬臺、圍牆、豬圈牛棚等,還為群眾解決了藏床、藏桌、組合櫃等家具,進一步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條件。目前,僜人群眾的村道均已實現硬化,家家修建有獨立的浴室及衛生間,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
「記得我小時候,村子裡只有十幾戶人家,都住在簡陋的木板房裡,那時村裡還沒有通電,吃水要到很遠的河裡去打,而且村裡村外全是泥濘小路。」格桑赤烈回憶起許多年前的生活時說,「現在,竹尼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嶄新的房屋,有花有草、有水有電,水泥路也修到家門口。2016年,靠國家惠農政策性補貼以及發展種植業、村集體經濟,村民人均收入達1.04萬元,過上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好生活。」。
在加強關乎僜人群眾生活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察隅縣還先後投入91萬元建立自更、新村的雞爪谷種植基地,投入68萬元建立嘎腰、新村油茶項目以及30萬元的夏尼村紅心果種植基地,投入22萬元的嘎腰土雞養殖場、10萬元的沙瓊村野豬養殖基地、30萬元的京都村肉牛養殖項目,拓寬僜人致富渠道,增加群眾現金收入。
此外,隨著近幾年僜人風情在區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僜人還逐漸發展起了旅遊業,重點打造新村、夏尼兩個僜人村建設,形成沙瓊聽僜人「首領」世襲的傳奇故事、欣賞僜人歌舞表演;在新村品特色僜人手抓飯、飲僜香飲料,參觀僜人民俗陳列館;還發展起來了僜人特色民俗手工藝品加工業,比如僜刀、挎包、披肩、男女衣服、耳飾、僜家特有銀飾品等。
「這樣能夠吸引更多遊客,讓遊客來了之後有看頭,看了之後覺得有意義,出去之後能夠主動宣傳察隅僜人特色風情遊,不但給我們僜人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而且還廣泛宣傳了僜人文化。」察隅縣相關負責人說。
移風易俗變觀念
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必然會帶動觀念的轉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不斷創新,僜人習俗中一些陳規陋習正不斷退出歷史舞臺。
在僜人的傳統婚俗中,一般都是父權制下的買賣婚姻,大多實行一夫多妻制,妻子的多少如同家庭實力的象徵,承擔著主要的勞動。經過教化,現在僜人已經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而且,僜人一直有信鬼神的傳統,特別是每遇疾病、喪葬、生育時,僜人便會停止勞動,舉行殺牲送鬼活動,以此求得平安幸福。
隨著僜人村的醫院、醫療衛生制度、醫保制度逐漸完善,每個村莊都有了村醫務室,並且配齊了村醫,群眾就醫條件得到明顯增強,不少僜人生病、分娩時會選擇前去醫院看病,而不是信奉鬼神。
在當地政府的教育下,僜人現在也非常重視教育工作,下察隅鎮6個僜人村與鎮政府籤訂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責任書,嚴格按照「控輟保學」目標責任來執行。截至目前,6個僜人村共有學生304人,其中大學生38人、高中生39人、初中生84人、小學生14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均享受國家義務教育政策和「三包」政策。
「以前我們僜人都是在山上過著原始生活,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享受到了各種惠民政策,給了我們土地、房子,還讓我們的孩子上了學,我們信仰的當然是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下察隅鎮嘎腰村婦女主任安康塞堅定地說道。
從山上到山下,從落後到文明,僜人的觀念正逐漸發生著變化。如今的僜家風情就像一顆明珠,在雪域江南散發出日益奪目的光彩,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