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僜人夏電夏和他的民俗陳列館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拉薩5月24日電 題:西藏僜人夏電夏和他的民俗陳列館

  作者 王勻 曾嘉

  「如果大家想了解原始人類生活,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如果大家想了解今天僜人的幸福生活,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如果大家想嘗嘗僜人自製的手抓雞肉飯,請來僜人民俗陳列館。」

  在5月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上,自籌資金創辦世界首個僜人民俗陳列館的夏電夏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僜人民俗文化歷史,一連向人們發出3個邀請。

  僜人,居住在西藏東南與印度交界地區,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平均海拔2200米的林區。僜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目前居住在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的僜人不足2000人。

  「我們僜人有這麼一個說法,帶上一把刀,五條繩,可以長期生活在森林裡。刀可以徵服動物和森林,繩子可以做成各種繩套用來捕獲獵物。」皮膚黝黑,身形精瘦的夏電夏邊說邊用手勢比劃著。

  上世紀60年代前,僜人一直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生活水平處於刀耕火種階段。長期處於原始生活狀態,加之人數稀少,僜人被稱為「米什米人」,意為「不開化的人」。

  如今,夏電夏和其他僜人同胞們住進了察隅縣僜人新村中,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通路。夏電夏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從1967年從大山上搬下來後,曾經連大山都走不出去的僜人,如今也能坐上飛機,全中國各地到處跑了。

  「2012年我去上海參觀世博會,每個國家的展館中都展出自己民族有特色的物品,讓世界各地的人去了解。看完這個,我心裡就萌發了想開一個僜人民俗陳列館的想法,讓更多人來了解我們僜人的民俗文化。」夏電夏說。

  從上海回來後,夏電夏就一門心思撲在陳列館建設上。傳統的鍋碗瓢盆、捕獵工具、生活用品等,他挨家挨戶花錢收購。村裡人一開始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有些村民在收購傳統器具時還順勢哄抬價格。

  「一些本來只值一百塊(人民幣)的東西,人家要六百,沒辦法啊,老的東西越來越少,再貴也得買。」夏電夏把幾十年來積攢下來的積蓄用於裝修和購買陳列館所需的物品,可村民並不買帳,不少人表示,破舊得連扔了也不會要的東西,夏電夏卻收集起來當做寶貝,誰會來看?

  在爭議聲中,老夏的陳列館接待了一批批的遊客,陳列館中展出著過去僜人居住的簡陋房屋模型,收藏了200餘種僜人以前在深山老林打獵用的各種工具、生產生活用具及手工藝品實物和上百張圖片,讓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對僜人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如今,不少遊客來到僜人新村,都會到夏電夏的僜人民俗陳列館免費參觀。吃雞肉手抓飯、喝雞爪谷酒,在體驗僜人民俗生活同時,不少人還會選購村民製作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紀念。

  裹著白布巾,穿著繡花短衫的夏電夏笑著對中新社記者說,陳列館也許是世界上最小的,但卻記錄了僜人生活的點點滴滴。而當初那些對修建陳列館頗有微言的村民如今也從中獲利,不斷增多的遊客帶動了手工藝品的銷量,僜人們多了一份「外快」收入。(完)

相關焦點

  • 夏電夏和他的僜人民俗文化陳列館
    他愛開玩笑,逗人笑時總是自己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來到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新村,你會強烈地感受到夏電夏的熱情,還有他那急切地想要留住僜人歷史文化與足跡的滿腔心願。  夏電夏,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新村村委會主任、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隅僜人銀飾製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幾年前,他自籌資金10萬元創辦了世界首個僜人民俗文化陳列館。
  • 西藏察隅縣僜人生活變遷記
    圖為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夏電夏在向記者介紹他的僜人文化博物館。記者 史金茹 麥正偉公式僜人,俗稱「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縣下察隅和上察隅鎮。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僜人的生產、生活、民居、餐飲、服飾、信仰等有其非常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構成了當地極具參觀、考察、研究的旅遊資源優勢,吸引著無數的外來遊客。
  • 藏身「西藏江南」的僜人:中國第57個民族
    「再過200年,『僜人』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金夏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依然笑得天真,語氣間沒有半點哀哀不舍的意味,仿佛是在說五點鐘太陽就要下山了這麼平常的一件事。那是10月下旬一個晴朗的日子,西藏下察隅的正午溫度飆升到25度以上,高原陽光如最精純的金色烈酒,劈頭蓋臉地潑灑下來,所有景象都熱辣得令人目眩。正是秋收季節,前院裡倒滿了黃澄澄的玉米棒。金夏招呼我在他家裡吃道地手抓飯,捉了兩隻羽毛斑斕的土雞去宰殺,在院門前的溪水中洗淨內臟,後院裡割來新鮮的野生韭菜和芭蕉葉,拌上附近採來的野生芝麻,清香撲鼻。
  • 僜人阿洛松部族首領變身村主任
    他身材不高,頭戴白色帕子,淺灰色西裝內穿著富有民族特色的粉紅色線編馬甲,腰配一把寶刀。「混搭」風透出精幹。 據阿洛松介紹,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僜人以一個大家庭為單位共同生活,屬家族社會制。部族之間一般都是買賣婚姻,用牛和其他物品換妻子。僜人在山間的小塊土地上耕種玉米、雞爪谷、四季豆等,他們還會逮山老鼠烤來吃。
  • 西藏察隅旅遊資源探秘|第三站:僜人部落
    今天記者將帶大家走入僜人部落,和僜人文化來一次「親密接觸」。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縣有著「西藏小江南」之稱,尤為特殊的是,這裡居住著與藏文化截然不同的僜人部落,僜人富有神秘色彩,就如同這片高山峽谷時常籠罩在繚繞的雲霧下一樣,深藏不露。
  • 我國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 西藏察隅縣僜人村見聞
    這意味著他將成為我國僜人最後的部落首領,標誌著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 僜人與時俱進僜人俗稱「僜巴」,居住在西藏東南部與印度交界地區。在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生活著1400多名僜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但人口少、沒文字。
  • 西藏察隅縣僜人村見聞:我國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
    這意味著他將成為我國僜人最後的部落首領,標誌著僜人將告別「部落時代」。僜人與時俱進僜人俗稱「僜巴」,居住在西藏東南部與印度交界地區。在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生活著1400多名僜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但人口少、沒文字。
  • 西藏群眾形容民族關係:茶與鹽巴的深情
    酥油茶、藏家面、青稞酒,湛藍的天空、美麗的格桑花,老藝人彈著六弦琴、老阿媽唱著歡快的歌,姑娘捧著潔白的哈達、笑迎遠方的客人——這裡就是西藏。  在「世界屋脊」、1/8的國土上,生活著佔西藏總人口92%以上的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317萬同胞相親相愛——這裡就是西藏。  西藏,也是我國反分裂鬥爭的前沿陣地,面臨著嚴峻複雜的鬥爭形勢。
  • 一顆獼猴桃連著老鄭和僜人
    圖為下察隅鎮夏尼村僜人婦女正在採摘獼猴桃(資料圖)圖片由雄偉龍提供  8年前,獼猴桃對於夏尼村的僜人們來說還是個新鮮事。  2001年,鄭天成來到西藏自治區尋找商機。「我發現察隅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種獼猴桃,就決定留下來,在這裡幹。很快就成功了,又很快失敗了。」  「折騰了近10年,沒幹別的,整天都待在地裡。」2012年,鄭天成總結經驗重新開始,承包了夏尼村23畝獼猴桃基地,從事獼猴桃產業經營。因為獼猴桃種得遠近聞名,大家都稱鄭天成為「老鄭」。
  • 西藏邊防:建「民情檔案」服務僜人部落(2016.6.13)11版
    點擊下載此圖片 2016年6月12日,西藏巴安通邊防派出所官兵與僜人部落村民核對民情檔案信息。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目前居住在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約1300餘人。
  • 西藏僜人的特殊習俗:不過年不過節,女人生孩子,所有人停止勞動
    他們的生活區域大約是這樣一個範圍:中國西藏察隅縣西部和中國藏南地區東部,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杜來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區(崗日嘎布山脈西支和米什米山地)。 他們的人數總計有5萬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
  • 神秘部落的僜人部落(組圖)
    第1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2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3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4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5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第6頁:神秘的僜人部落 ]這是僜人婦女(9月17日攝)。
  • 走近西藏僜人的小康生活:「翻了個筋鬥雲」
    中國西藏網訊 寬敞整潔的村道兩旁是黃色牆體、「茅草」樣式屋頂的民居,眼前不時出現的還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農作物。這裡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也是遠近聞名的人口較少族群僜人的聚居地。  日前,記者來到這裡,在新村黨支部書記金夏和村委會主任達永華的帶領下走近他們的小康生活。
  • 僜人阿胖的「僜香豬」
    記者 王珊 攝  放眼林芝市脫貧攻堅各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洋溢在各族群眾的臉上……近日,記者走進察隅縣京都村,來聽聽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僜人阿胖的致富經。  海拔4800多米的德姆拉雪山,盤山公路蜿蜒曲折。
  • 中國僜人最後部落首領放下世襲領袖身份參與選舉
    被稱為中國僜人最後的部落首領,阿魯松今年正式放下世襲領袖身份,以選舉產生的村莊帶頭人身份引領本村、以威望引導周邊10個僜人村落,但仍把僜人傳統文化符號一一披掛在身。  僜人,居住在西藏東南與印度交界地區,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平均海拔2200米的林區。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僜人還未形成階級分化,在原始森林中種雞爪谷、過遊獵生活。
  • 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2017-04-04: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作者 劉蔭  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縣有著「西藏小江南」之稱,與人們對西藏的傳統印象不同,這裡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水稻、芭蕉等亞熱帶作物、植物的生長。
  • 帶你了解西藏不為人知的的秘密!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美風景永遠在路上 回歸旅行本質  |西藏| |新疆| |川西| |寮國| |泰國| 額濟納|  西藏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  所以有多跟我們不一樣的民風民俗  這些風俗很多都一直延續至今  最引起我們好奇的莫過於西藏古老的婚俗
  • 西藏民族大學教授陳立明到青藏高原所交流
    報告中,陳立明介紹了藏門珞文化考察緣起與族群簡況,隨後從「門」和「珞」的釋義與演變、神話傳說、考古發現與史籍記載等多個方面介紹了藏門珞民族關係的歷史發展;最後從政治關係、經濟聯繫、文化交流三個方面介紹了藏門珞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報告結束後,陳立明與研究所科研人員就藏門珞民族關係、藏東南科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並達成了初步的科學考察合作意向。
  • 達斡爾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館
    樺皮簍、手搖紡繩器、狍角帽、達斡爾族馬鞍……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騰克鎮騰克村,有一間木質結構、柳條鋪頂的達斡爾族傳統民居樣式的達斡爾族民俗文化陳列館,裡面展示的與達斡爾族息息相關的205件老物件,竟全是由一人搜集了12年而來,他就是達斡爾族老人鄂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