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評「夾雜體」:將中英文生硬混用有些矯揉造作

2021-01-08 澎湃新聞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夾雜體」:將中英文生硬混用有些矯揉造作

張力為/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05-18 09:00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人在寫文章或說話時常常夾雜外文,尤其是英文。在百度、知乎等網絡社區上,關於中英文「夾雜體」的討論一直不斷。

       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18日刊文討論了這一現象的成因、現狀與影響,這篇題為《「夾雜體」會影響漢語的規範嗎?》的文章援引了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觀點:當前一些國人對於使用英語存在著思想上的誤區,有人認為,說話時夾帶英語單詞顯得時尚,能夠提升自己的「檔次」和「品位」。這種想法比較膚淺,暴露了自身母語能力的缺失,也是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現。

       以下為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人在寫文章或說話時常常夾雜外文,尤其是英文。在百度、知乎等網絡社區上,關於中英文「夾雜體」的討論一直不斷。近日,又有媒體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報導,從而引發網友們又一輪的關注和熱議。

中英夾雜成現象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這個project(項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問題,cost(成本)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確認)手上的resource(資源)能完全take(使用)得了。」

僅僅兩句話中就用了6個英文單詞,令網友不禁大呼「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這可不是網絡創作,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存在。

       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張最近在參加一個面試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雖然幾個面試官都是中國人,但他們說話時總會夾雜著一些英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一個面試官問我:『遇到tough(困難)question(問題)應該怎樣handle(處理)』。」小張不明白,為何可以直接用中文說的詞卻要用英文來代替。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和傳播媒介,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人認為中英文夾雜使用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

       然而,對於在外企工作了3年的尤先生來說,這樣的情況很正常。雖然母語是中文,但尤先生經常和外國員工通郵件、討論問題,所以英文交流佔據著一定比例。久而久之,有時在說中文時會遇到個別詞彙第一時間想不到恰當對應的中文詞彙,便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於是就習慣了中英文夾雜使用。這樣的話語方式似乎已經成為公司隱性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說一點英文,你給人的感覺就是不professional(專業)」。

混合使用看環境

       中英文夾雜使用這一現象在語言學上被理解為「語碼混合」或是「語碼轉換」,即在同一個談話中使用兩種甚至多種語言或語言的變體。這種現象不僅產生在中文與外文之間,外文與外文間也很常見。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在雙語環境或者多語環境下自然而又正常的產物。

       語言是表達思維的一種工具,不同的使用習慣與說話人所處的專業領域以及社會背景有關。網友黃家蔚說,在他所研究的生物學領域,一些英文單詞或英文縮寫使用起來有更高的效率。比如,用「脫氧核糖核酸」代替「DNA」,或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代替「PCR」,既不好說,也不好寫,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一些困擾。

       北京師範大學張和友博士認為,在國際化的今天,不同語言的民族交往頻繁,使用漢語的人在日常口語中夾帶上外語是可以理解的。一些網絡熱詞也有中英夾雜的例子,「你out了」,有「落後」之意,也有「淘汰出局」之意,言簡意豐,新穎有趣。語言的交流變化反映著社會的融合發展。

       而在一些不需要使用英文的場合,生硬地將中英文混合使用則顯得有些矯揉造作。小蔡的同事都是中國人,但她說也有人習慣於中英文夾雜著說話,如「把這個contacts(通訊錄)再update(更新)一下」。她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規範用語需加強

       作為一種個人生活習慣,說話夾雜英文無傷大雅。但是在對規範化要求比較高的書面語中,要少用慎用。張和友認為,我們要保持母語書面表達的純潔性,不要隨意中英文夾雜,亦中亦洋。特別是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要保證漢語得到健康純潔的使用。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也認為,在正式場合的表達中,應堅持母語的純正使用,夾雜英語的現象必須得到糾正,否則會傷害中文使用傳統,甚至影響到語言文化的傳承。苗笑武還認為,當前一些國人對於使用英語存在著思想上的誤區,有人認為,說話時夾帶英語單詞顯得時尚,能夠提升自己的「檔次」和「品位」。這種想法比較膚淺,暴露了自身母語能力的缺失,也是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現。

       對於中英文夾雜使用的現象,我們既不必如臨大敵,也不可掉以輕心。有的場合中英文夾雜使用無傷大雅,有的場合則必須強調使用規範漢語。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倡導熱愛母語,以能夠規範地使用母語為榮,從青少年入手,培養母語意識和良好的用語習慣。對此,教育、新聞、出版等部門責任重大,而每一個漢語使用者也要從自身做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語言,英語,英文,夾雜

相關推薦

評論(885)

相關焦點

  • 中英文「夾雜體」系「語碼混合」 或影響漢語規範
    在百度、知乎等網絡社區上,關於中英文「夾雜體」的討論一直不斷。近日,網易新聞又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報導,從而引發網友們又一輪的關注和熱議。  中英夾雜成現象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這個project(項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問題,cost(成本)偏高。
  • 中英文「夾雜體」的正確打開方式,你get到了沒?
    小編看完是已經懵了,滿腦子都是Jacket Jacket Jacket~相信大家也聽出來了,她的這段話就是中英文夾雜的說話方式。對於中英文夾雜表達的問題,其實在國外學習和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深有體會,大部分的人也習慣了這種表達方式,當然也包括小編在內,總會不經意間在中文中夾雜著英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嚴正聲明
    本報近日接到有關方面反映,日本日中新聞社網站(http://www.infochina.jp/)還在盜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名義。人民日報海外版已於2012年8月29日向株式會社日中新聞社發出《終止合作通知》的告知函,終止與其合作出版《日本周刊》的協議。同時,明確告知禁止日中新聞報和網絡版以及工作名片、公司介紹、資料手冊等印刷品、數字音像電子產品等使用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名和標識。本報並於2012年9月28日、2016年4月7日兩次發出聲明。
  • 網絡流行「夾雜體」 白領說話中英文夾雜惹厭惡
    記者 丁燁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不過對有些人來說,僅僅用中文還不足以表達心中所想之萬一,在辦公室的日常人際會話中,如果不夾雜一些洋文,可能就渾身不舒服。日前,網絡上流行起一個白領說「中文」的段子,段子中短短三句中文句子中鑲嵌了16個英文單詞或詞組,令眾多網友大呼「吃不消」。
  • 漢字故事:矯揉造作,不是撒嬌的「嬌」
    但是這樣也會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後果,那就是一不小心就變成了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讓人看不到內在的深度,只能看到一種不自然。這樣說起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矯揉造作」這個詞語,有多少人覺得它應該是寫作「嬌揉造作」呢?很多人往往就一不注意寫成了「嬌」字,看起來感覺這個詞-下子跟女性脫離不了關係。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5月4日,韓國籍主席崔香在江蘇南京宣布,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決賽將在故宮舉行。20天後,紫禁城如約迎來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辯論賽。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華語辯論賽事,本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賽區遍及全球,除內地各地的賽區外,還設立了8個海外賽區,共吸引來自四大洲535支參賽隊參與。
  • 《人民日報海外版》:全球淡水資源短缺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全新麗
  •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蘇曉暉/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1-23 06:24
  •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日前,騰訊QQ宣布帳號註銷功能將在手機新版本中上線,引發網友熱議。人們感懷QQ所承載的青春記憶的同時,也在感慨網絡帳戶註銷之難何時才能真正解決?因此,應儘快完善網際網路個人信息使用及管理制度,讓用戶將個人信息安心存放於此,並督促網際網路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為其提供全面的數據安全保護,更好地尊重用戶意願和權利。對用戶而言,培養安全意識同樣重要。作為數據的發出者,用戶應掌握基本的數據安全知識,不輕易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
  • 《親愛的麻洋街》非會員收官在即 曾獲人民日報海外版點讚
    先後獲得《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光明日報》新聞客戶端等國家級媒體的點讚與支持。  據悉,同時該劇以其獨特的選題,陽光的視角獲獲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親愛的麻洋街》選擇了易家、歐家、曾家、馬家、孫家、梁家6個完全不同的家庭切入。
  • 雲南保山「滇西小哥」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中央電視臺到騰衝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直播活動,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保山小記者微視角報導和宣傳了保山脫貧攻堅成效,經濟日報以「龍江大橋建設」為切入點報導了保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故事……今天向大家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頭版文章《夜訪「滇西小哥」》。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貝嫂」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日前在其臉譜上發了一條中英文互譯的帖子,表示自己將去香港開店。不料卻因中文部分用的是簡體漢字,遭香港網友嗆聲:用簡體字就不要在香港開店!人民日報海外版23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繁簡之爭 莫讓『亂花』迷了眼」,批部分港人將漢字繁簡之爭政治化。
  •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蘇貞昌你敢說句真話嗎?!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蘇貞昌你敢說句真話嗎?! 2020-02-27 07:41: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詩堯
  •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推出特別增刊號 促中日經濟互助雙贏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編輯部 日前,《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推出中日文雙語特別增刊號——《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促中日經濟互助雙贏》。
  • [人民日報海外版]理工科留學申請量逐年上升為哪般
    (原文刊發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2月03日 第08版)原文連結:[人民日報海外版]理工科留學申請量逐年上升為哪般
  • 人民日報海外版:「購物天堂」將更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徐佩玉去哪裡「買買買」?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還是海南三亞免稅城?最近,《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居民休閒意識顯著增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中國居民休閒意識顯著增強本報電 (文 嫻)12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的《休閒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衢州訪耕讀文明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該報原副總編輯王謹先生作品《衢州訪耕讀文明》,在千年古城衢州,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姜豐 審核:毛嬋豔【來源:衢州發改】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人民日報海外版:陳時中欠江蘇臺商一個道歉
    (汪靈犀 )原標題:陳時中欠江蘇臺商一個道歉(日月談)《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1月02日   第 04 版) 責編:侯興川
  •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豬未平核食起,禍害民眾到幾時
    人民日報海外版:美豬未平核食起,禍害民眾到幾時 2020年12月11日 08:13: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豬未平核食起,禍害民眾到幾時(日月談)  民進黨當局此前「突襲式宣布」明年起將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就在民怨沸騰之際,又想放任日本核災區食品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