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六年級小學生研究C10orf67對結直腸癌的作用榮獲大獎,後有「天才少女」岑某一天寫詩2000首。而近期隨著某衛視節目的播出,八年前的「裸跑弟」何宜德搖身一變成為「神童」代名詞出現在輿論場。
虎媽鷹爸式教育童年的過度成人化
2012年除夕夜的紐約街頭大雪紛飛,4歲男孩何宜德僅穿一條小短褲,邊哭邊踉蹌地走在雪地中,父親何烈勝面對他「抱抱我」的央求,只一遍遍說著 「加油加油」。正是這個男孩,在八年後,帶著他更新的簡歷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了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在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三次冠軍,10歲這一年內通過了20門自學考試課程,11歲從南京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暫且忽視這份簡歷隱去的前提條件和外人幫助,只看著何宜德面對所有採訪一字不落地背誦簡歷的熟練程度,便不禁懷疑這份完美簡歷背後,摻雜了多少父親何烈勝的意願。
何烈勝曾解釋雪地裸跑的初衷,是因為何宜德7個月早產,被醫生判定為腦癱或痴呆兒,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後續發展,他才開始奉行一種自創的「鷹式」教育。
在「鷹式」教育被廣泛討論的同時,何烈勝出版書籍《鷹爸教育》,並在全國多地巡迴籤售演講,傳播他的「教育心得」。之後他又督促兒子撰寫自傳《我是「裸跑弟」》,創立公司「鷹爸公學」,並開設月學費超一萬的軍事化學校。
父親為彼此打造的人設,並沒有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何宜德與何烈勝的微博id前至今仍然被「裸跑弟」、「鷹爸」冠名。
「叢林法則」式教育並不能像何烈勝所說的,嫁接到人類社會,成長並不是由競爭與博弈組成的,成長軌跡來源於孩子的選擇,而被成年人代替選擇的人生,顯然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如果我們需要孩子在童年時期體驗成年後的人生,那麼孩子要在何時才能回歸童年呢?
媒介的獵奇吸睛選擇侏儒而非孩子
「由印刷時代轉入視像時代、由讀寫文化轉入娛樂文化的現實導致了童年純真世界的不復存在,進而導致了童年在人們文化中的消逝。」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曾這樣總結到。
孩子通過媒介過早接觸成年人文化的同時,成年人又通過媒介向孩子反饋他們所需要的標準童年。成年人的標準被過早地懸於兒童的頭上,孩子的天性、純真、爛漫、好奇被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特點——早慧、成熟、甚至是性感。
「電視模糊了成人和兒童的界限,一把將兒童推入成人的世界。而今,網際網路更成為不斷壓縮「未成年」時段的推手,一方面,兒童成為被「消費」的主體,另一方面,兒童太容易被不經篩選的成人世界信息入侵和影響。」
視像媒介展示成年人的喜好——我們希望孩子在比賽、表演、講道理,做著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弱小的軀殼下,他們只需要一個成熟的大腦,靈魂與情感被丟棄。「天才侏儒」、「傀儡皇帝」才更適應所謂的「叢林法則」,到最後,對於孩子的要求可以濃縮成一條——「只要你像個大人」,或者說「只要你不是一個孩子」。
當孩子被灌輸類似的想法時,無法清楚辨別是非的他們只會選擇迎合。瞳孔必須渾濁,眼神逐漸滄桑,成為大人,除了身體。
神童營銷背後的成人凝視童年如何回歸天真
「神童」營銷,古來有之。《漢書》《後漢書》等史志中,大量政治人物「弱冠」就已「知名州郡」。是因為漢代選官的方式是「徵辟察舉」,即依賴政學兩界名人的推薦。一個人聲望越大,就越容易得到推舉的機會。於是,讓孩子在幼年時代成為「神童」,更早地曝光在鄉裡父老和州郡名人的視線之中,就成了一條邁向仕途的捷徑。「曹衝稱象」也同樣是一次成功的「神童營銷事件」。據陳寅恪、季羨林的考證,早在曹衝之前,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典籍中,就已有一模一樣的稱象故事。
這些神童營銷故事,都帶著成人凝視。被壓榨與被消費的童年,「搖錢樹」最後都成了「傷仲永」。
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設想嗎?」時,何宜德說:「考完大學本科之後,爸爸打算讓我讀MBA,但我自己還沒有想過未來。」
孩子不一定要歌唱童謠,也可以哥特搖滾;孩子不一定要狼群裡生存,也可以泡泡裡光彩。只要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被規訓的不是人生,肆意揮灑才是;按部就班的並不完美,旁逸斜出也足夠精彩。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保有天真,願童年的星球上,風和玫瑰都是溫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