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豔屍記》。
林紓、曾宗鞏同譯《美洲童子萬裡尋親記》商務印書館1914。
京師大學堂。
《湯姆叔叔的小屋》插圖。
林紓
嚴復
溫故而知新,掃碼上封面新聞看更多歷史人文精彩視頻。
嚴復被聘為譯書局總辦,眾望所歸。1895年,因受甲午戰敗的刺激,嚴復開始述譯《天演論》,經過多次修訂、增刪,在1898年6月正式出版,一時洛陽紙貴。
林紓因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成功,在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翻譯家。他因不懂外語,需要翻譯者進行口述,他則「筆述」。
嚴璩是嚴復的長子,當時剛從英國留學回來,通曉英國正統學派的經典文獻。在譯書局期間曾與嚴培南(嚴復族侄,1895年天津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林紓合譯《伊索寓言》。
魏易,當時已在京師大學堂出任英文教習。在此前一年,他剛和林紓合作翻譯了著名的《黑奴籲天錄》,即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翻譯此書時,正值《辛丑條約》籤訂之年,因此懷著「觸黃種之將亡,因而愈生其悲懷」的心情兩人翻譯了該書,以期「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
林紓譯書的這一初衷,與嚴復不謀而合。嚴復在親自擬定的《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章程》中,明確指出編譯宗旨,一為開通民智,不主故常;二為敦崇樸學,以救貧弱;三為借鑑他山,力求進步;四為正名定義,以杜雜龐。
從日後來看,嚴復提出的這一宗旨,深深影響了曾宗鞏。日後他不管是翻譯小說,還是翻譯軍事文章,都遵循了這一原則。
現在還無法確知曾宗鞏是如何進入譯書局的,從人事關係上推測,應該與嚴復有關係。曾宗鞏在天津水師學堂讀書時,嚴復是學堂的洋文正教習、會辦,後來又升任總辦,有師生之誼。
另外,能到譯書局工作,說明當時水師學堂的英文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在《北洋海軍章程》的「招考升學例」中,學生在堂四年應習課程的第一條就是「英國語言文字」。章程解釋說:按泰西各國各有水師,皆用其本國文字。即鄰國時有新聞,自有譯官翻譯,無專使人習英文者。中國翻譯人少,譯館未開,且水師事宜英為最精,故入堂學生先習英文,非為酬應通情,欲使他日溫故知新,有所進步,不致隔膜。
英文考試的項目則有「默寫字音」、「文法」、「由漢譯英」、「由英譯漢」。
嚴苛的英文教育,為曾宗鞏打下基礎,從日後曾宗鞏和嚴復的工作交集看,很可能是曾宗鞏的英文水平引起了嚴復的注意,將他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曾宗鞏也由此和林紓產生交集,和翻譯工作結緣,即使後來譯書局在1904年停辦,兩人依然合作翻譯了十餘部著作。
根據林紓年譜記載,1904年是兩人合作翻譯之始,這一年林紓的8部譯作中,魏易與曾宗鞏各有四部。
其中《美洲童子萬裡尋親記》和《埃及金塔剖屍記》在1905年出版。
《利俾瑟戰血餘腥記》和《滑鐵盧戰血餘腥記》,這兩部書都在1904年當年出版。
這兩部書的作者都是法國人阿猛查登,後來有人依此說明曾宗鞏「精通英、法兩國語言」,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這兩本書是曾宗鞏從英文版轉譯的,版權頁寫得很清楚:「法國阿猛查登原著,英國達爾康原譯;閩縣林紓、長樂曾宗鞏重譯」,這是林紓譯書中常規的署名方式。曾兆惠也表示,三叔公並不懂法語。
1905年,林紓的八部小說中,有三部是和曾宗鞏合譯的。《斐洲煙水愁城錄》,1905年1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蠻荒誌異》,1906年出版。還有一部就是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漂流記》最早由沈祖棻譯介到中國,該書稿譯成於1898年,初版於1902年,書名為《絕島漂流記》,由杭州惠蘭學堂印刷、上海開明書店發行。
1902年12月至1903年10月,上海《大陸報》連載了秦力山翻譯的《魯濱遜漂流記演義》,這個譯本的文字因被革命化的改寫,譯文第1至4回節譯自原著,之後又開始抄襲沈譯本翻成白話文,影響力有限。
曾宗鞏、林紓的譯本,固定了這部小說日後在中國的名字《魯濱遜漂流記》,1905年由商務印書館在「說部叢書」中出版,並註明是「足本」。
此譯本出版後,大受歡迎。
與其他譯著不同,該譯本較為忠於原著,在《魯濱遜漂流記》序言中,林紓寫道:「譯書非著書比也,著作之家,可以抒吾所見,乘虛逐微,靡所不可;若譯書,則述其已成之事跡,焉能參以己見。」
由於林紓不懂外文,他翻譯的底稿質量全部依賴於「口譯」者的水平。研究林紓的漢學家羅伯特·威廉·康普頓認為,在林紓的口譯者中,曾宗鞏更為注重字句層面的對應。
除上述外,兩人合作翻譯的還有《霧中人》(1906年出版)、《新天方夜譚》(1908年出版)、《荒唐言》(1908年出版)、《鍾乳骷髏》(1908年出版)、《三千年豔屍記》(1910年出版)等,有十餘部。封面新聞記者王國平曾宗鞏晚年在北平時拍攝的一張照片。推測拍攝於1920年代—19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