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海祭的人員在卡片上寫下寄語,放入漂流瓶中投向大海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夏銘陽 攝
關捷教授為參加海祭活動的成員介紹歷史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衡國良 攝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孫丁昌明(前右二),廣乙艦管帶林國祥第四代孫林其浩(前左一),來遠艦槍炮官謝葆璋外孫女、冰心女兒吳青(前右四),靖遠艦幫帶劉冠雄的曾孫女劉景端(前右一),北洋海軍軍官周維屏的孫女周良屏(前左二)等 華商晨 報華商響網記者 張詩堯 攝
甲午後人進行海祭儀式的最重要環節——拋撒花瓣祭慰先人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田東風 攝
對於丁昌明來說,面前的這片大海是陌生的,他從未踏足過這片海域;而面前的這片大海又是熟悉的,當他靠近這片海時,分明感受到了一絲魂牽夢繞。
也許,其他幾位甲午海戰將士後人的感覺和丁昌明是一樣的,他們的先人曾把鮮血拋灑到這片渾黃的海水中。
昨日,在甲午海戰主戰場大東溝海域,紀念甲午海上公祭儀式莊嚴舉行。
12艘船隻「列陣」海祭
昨日13時,大鹿島碼頭,豔陽高照,海面風平浪靜。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第五代孫丁昌明,廣乙艦管帶林國祥第四代孫林其浩,來遠艦槍炮官謝葆璋外孫女、冰心女兒吳青,靖遠艦幫帶劉冠雄的曾孫女劉景端,北洋海軍軍官周維屏的孫女周良屏等甲午海戰將士後人登船前往當年海戰主戰場進行海祭儀式。
從小艇換至大船,一路上,幾位將士後人都在急切地詢問著,「到了嗎?還有多遠?」
在前往海祭地點的途中,大鹿島村委會主任張宗義介紹了當年海戰的情況以及大鹿島的基本概況。急切地想了解祖輩浴血奮戰的幾位後人認真地聽著,並不時把目光灑向遠方的海面。
寬闊的海面上,主祭船後面,11艘大小船隻列隊隨行,「村民都是自發趕來參加海祭活動的。」大鹿島村黨委書記李恩波說。
「從小就聽爺爺講甲午海戰的事,我爺爺是聽他的爺爺講的,小時候不太懂,爺爺就告訴我記住,這片海裡有無數英雄。我們都是這麼聽著長大的。」35歲的船員於春遠說,所有出過海的村民都熟知當年的海域,每次船隻路過此,都會拉響汽笛致意。
14時許,船隊來到海祭地點,12艘船隻呈人字形排開。而這一陣型正是當年北洋水師的迎敵陣型。
780枚禮花彈祭告英靈
14時,海祭活動正式開始,丁昌明代表甲午後人宣讀祭文,此刻,海面突然靜寂下來,幾隻海鷗在甲板上方飛翔而過。
丁昌明走向船頭,面向右前方的海面緩緩三鞠躬,直起身後的他目視遠方,長出了一口氣後,轉身開始宣讀祭文。「甲午雙至,幹支復轉。觀滄海之浩浩,感日月之倏然……」抑揚的音調在靜靜的海面上傳出很遠,空氣也似乎凝固,波浪輕擊船舷的聲音似在配合著這篇早該在此詠讀的祭文。祭文宣讀完畢後,丁昌明轉身,行至左船頭,緩緩三鞠躬。
「太激動了,我第一次有了如此澎湃的心情。」丁昌明說,這是他第一次在祖上浴血奮戰的地方拜祭,「這太有意義了,我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
懷揣著無限感慨的丁昌明和其他幾位同樣激動著的甲午後人開始了海祭儀式的最重要環節:拋撒花瓣祭慰先人。
隨著黃白兩色花瓣徐徐飄落,船隊汽笛齊鳴,悠揚的汽笛聲震撼了整個海面,大海似乎被感染,波浪伴著汽笛聲似在輕聲嗚咽。所有船隻的船員在船上面向主祭船整齊跨立,向英靈致敬,向他們的後人致意。
5分鐘的汽笛聲過後,國歌聲響起,與此同時,780枚禮花彈騰空而起,整個海面似被點燃,空氣中也瀰漫著硝煙的氣息,陣陣聲響把大家讓大家穿越回120年前甲午勇士們英勇抗敵的情境中。
炮聲息,海平靜如初。
18個漂流瓶「寄」去心願
望向遼闊的海面,所有的後人都想再向大海中的英靈訴說點什麼。
大家採用了另一種方式:擲漂流瓶。參與海祭的甲午將士後人以及專家學者等在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心願,封入瓶中。記者注意到,強國、和平成了漂流瓶裡的主要內容。
冰心女兒吳青教授的漂流瓶內寫著:反對戰爭,保衛和平,只有和平,才有法治。
而丁昌明的漂流瓶內則寫道:向海而興,背海而亡。著名近代史研究專家關捷教授寫道:奮發圖強,強軍強國、捍衛世界和平。
一名來自陝西的8歲女孩也在漂流瓶內寫下了自己祈禱和平的心願。
18個漂流瓶被拋向大海,向遠方寄去了自己的心願。
海祭活動成功結束。
「這樣的活動十分有意義,這種因地制宜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很有意義,值得推廣,這種前所未有的公祭活動應該繼續下去,讓歷史被後人所熟知,讓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傳承。」關捷教授評價說。
「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感動了,為大鹿島的村民所感動,為這麼多致力於甲午戰爭紀念活動的人士所感動,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堅持下去,未來的公祭活動我還要參加。」丁昌明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