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根町,從古都「京都」向北而去,你大約可以摸到日本的根源,那裡是最早傳入中國大陸水稻而種植的地方。所以自古繁榮的地域,總不乏豐盛故事,伊根町就是如此。你若想聽一聽,我便為你講一講。在日本最接近大海的生活方式,存在於和大海為伴的京都地域——伊根町。 伊根只有62平方公裡的面積,卻有八成都被森林所蓋,雖不知山中能否聽見浪聲,但山林一定見證了它長久持續下來的傳統生活。
町中以內陸河流「筒川」為中心,散布著農業用地;而漂亮的海岸線邊上分布的漁業集群,使伊根成為京都府屈指可數的漁業城鎮。平穩祥和的漁農業在伊根煙火不息,還在時間和智慧的延長中孕育出獨特的「舟屋」建築。這裡是和「海的京都」相稱的歷史性地域,也是一種極具景觀性的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說:這的一舉一動,熱鬧卻仿佛不染塵埃。
山沿海岸的地方,私藏一片舟屋,藍色的大海與青綠的山峰之間,綻放過純淨又燦爛的花火,就在伊根舟屋的夜空蒼穹。舟屋是獨一無二,所以非常值得一談的景觀。但它被稱作景觀,卻不是生來就被當作景觀的。1700年前,與大海共存的人們為存放木船、收納漁網,因而根據每年潮汐漲落的高差建立舟屋;選取的位置也是參照伊根灣朝南的灣口,那部分有著可謂天然防波堤的青島,是隱蔽的天然良港。所以這片在山海間狹小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舟屋群,它們面朝大海排列,好似浮於海面,卻是先民的智慧所在。
最初的舟屋沿灣造了230座,是木製的茅草屋。一樓停放船隻,二樓用作人的居室。大約明治到昭和初期時,舟屋演變成了如今的樓房模樣:一樓作為船庫和漁業工作間,二樓則是會客廳。伊根灣周圍5公裡,依然是這230家舟屋,人們在此或做飯作魚乾,或是臨時避雨,舟屋為海上生活的人們提供著臨時作業所。
藏魚編織被保管,高防火性牆壁上有鏝繪(護腕)特徵,掛曬的各式魚類是餐桌上的佳餚,米櫧的柱子,放置的漁具,這是舟屋真實而特有的樣子。平成17年7月,在日本國只此一觀的舟屋群被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漁農為生的人們,收穫十分日子,曾經生活在舟屋的子民,如今的日常已被安放在隔路而立的山畔正房中,海側也有房屋,但時代不曾改變的是,人們依舊在這片漁港勞作、經營,靜好的現世勤懇如初。
一大早7點鐘是許多人從夢中醒來的時間,但對於伊根漁港的百姓而言,是漁船作業結束回家的時刻。從延繩捕魚、刺網捕魚到大型定製網捕魚,從魷魚、沙丁魚到青花魚,漁民的工作辛勤卻不失豐富。但歸港之後的工作,是主婦們的舞臺。她們向街道聚集去,快速地分類魚群:大小、種類、帶傷的魚,選擇地很細緻,卻極迅速,因為在伊根是不銷售的,魚群分類好之後要由卡車運送,通向市場。所以為保證新鮮度,這是和時間的戰鬥。
這便是伊根清晨時分的日常,說這的生活是慢方式,卻也有激烈如斯,說這裡簡單平凡,卻也每日都充滿著夾帶海風的新鮮豐盛。漁谷豐登的祈願,敬持百年風物詩百合海鷗紛飛,是伊根港灣清晨最熟悉的風景,它們白色翅膀拂過打撈上來的魚群,略過排立的舟屋,越過祈願百年的海面。
伊根町每年的7月下旬,是一首夏季的風物詩,因為此時會舉行伊根祭。祭祀船河神樂船在伊根灣海上渡御而行,它們划過的水痕裡飽滿著民眾的心願:祈求海上安平,祈求漁業豐收,祈求五穀隆登。伴海相生的世代,命運早已與海關聯難分,所以伊根祭已持續三百年有餘,而且還有一個美麗的別名:海的祗園祭。祭祀的熱鬧也一併被傳承下來:御稚兒舞、舞大刀、乘祭禮船入宮、夜宮……豐盛的儀式不僅於此;大祭上還有船屋臺巡航,小船相連而成的船屋臺,是在船面上搭設舞臺,然後進行歌舞伎表演。
到了伊根祭正式舉辦的日子,參拜伊根灣青島的蛭子神社是極莊重的,而伊根境內龜島4個地區的祭禮船劃競賽,卻又是另一番活潑的躍動了。也許伊根本身就活成了一首詩,或者海際的一曲歌謠。浪花傳唱它,海鷗鳴唱它,唱呀笑呀,全是在此繁衍生息的生活情狀。伊根灣就是以此幸福的樣子,被選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保護區」,也加入了「日本最美村莊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