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小學課本中的,我那時也跟文章的作者一樣對外面的事物都是好奇――也秉著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
初讀文章時,我也好奇「山的那邊是什麼」,讀完後我並不理解他的結尾,再讀時我卻明白了文章暗含的深刻含義就是――走出去和不斷探索。
在文中他第一次問母親山外的世界,母親告訴他是海時,他就註定了要踏上尋找那片海的道路;當他一次次失望的質疑母親時,他就已經走上了探索山外世界的道路;當他找到那片海並知道山外不止海時,他的眼界就已經不再像當初一樣了……
我還記得有一年高考題《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我第一次感覺自己的人生有些空白,沒有走出心裡那片山,世界這麼精彩這麼遼闊,我連它的美麗都沒有見過,我卻只想偏安一偶度過每一天。
我忽然覺得人生不該這樣,我應該像《闖關東》裡面每一個勇於敢闖關東的人一樣,就算失敗,就算死去,也應該邁出這一步,有這一份關東人的勇氣與毅力。
在每一個關東人的心裡,能走出去就是奇蹟,因為沒有幾個人能活著走出去,但走出去的人活的都比留在原地的人更精彩,因為他們不被困在那一畝三分地裡,眼界也不再局限於這個一個小地方。
每一個走出去的人,他們都要路上不斷探索、經歷困難以及重重考驗最後才過上了比之前更好的生活,因為在關東人的眼裡,「闖關東無異於經歷了一次鬼門關」。
我了解為什麼他們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選擇這麼冒險的方式求生,因為在那小村莊裡就算活的再好,他們永遠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地方站的再高,也不知道外面的模樣。
這讓我更加的明白走出去的重要性,就如這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所說的一樣,書中的知識不如經歷來的深刻。
中華上下五千年,作為一個後代,我們都要學習歷史,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唐朝與清朝。
唐朝自唐太宗起真正開始發展,還記得歷史中所說的「貞觀之治」嗎?在那個時期唐朝的人文、軍事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利的發展也很強大,出現了航海者。
在唐朝時,國外的留學生也最多的,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實現「走出去、不斷探索交流」的朝代。
而不是認為自己本國已經很強大了就開始閉關鎖國、以為無人可以超越的自負。
雖說在唐朝,外國留學生學習的文化禮儀比我們學習他們還多,但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還是非常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在那個時代,唐太宗想知道的不僅僅是國家周圍有什麼,他更想知道海的那邊有什麼?而航海者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為什麼會談清朝呢?雖說清末的滅亡與閉關鎖國脫不了干係,但我還是要說一說。
在清初,滿族人從馬背上打下了清朝的江山,而那時的皇帝也是一代梟雄,他明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那時他開始廣納賢才,了解不同的事情,但他還是知之甚少。而後最開始出現,與西方有交流應該是在康熙年間,那時國外的使臣遠道而來帶來了沒有見過的新事物,但那時他們也只是一看而過。
皇位傳給乾隆時,外國使臣來的較多,而那些稀罕的物品也慢慢流入比如槍和其它物品,但那時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國的軍事比本國的強。
雖說有走出去與外國作交流,但卻沒有真正的走出去,因為思維還停留在當初,以為自己還是最強的,殊不知自己已經落後別人很多。
再往後到清末年間,皇室更是嚴重的閉關鎖國,那時已經沒有多少留學生來留學了,而清朝去國外的留學生卻逐漸增加。
同樣是留學生,兩個朝代卻是兩個極端,唐朝來這兒留學的鼎盛與清朝去他國留學的鼎盛。
這就是「走出去」與「閉關鎖國」的強烈對比。
人只有不斷的走出去探索,才有發現,才能進步,而不是選擇做井底的那一隻蛙,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出來。
我明白了媽媽為什麼對他說山的那邊是海,因為媽媽更想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走出去才能體會。
而他也是經歷了很久的探索,一次次的走出大山尋找那片海,才發現了山外的精彩。
我希望,每一個都能走出心中困住自己的那片山,在遇見困難時更應該像作者一樣堅持的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相信自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打敗自己的不是困難,打敗自己的永遠是自己。
遇見困難就逃避,將自己鎖在心裡不出來,那麼就算是成就再高的人他也會一無所有。
你要相信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堅持不放棄、不斷探索的精神,而走出去的人他的財富也不比站的高的人少。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一片海,成為自己想要變成的模樣,收穫那一份來自大海的喜悅。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