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四國回來已經快半個月,回憶起這次旅行,一切依舊像做夢一樣。
五年前,意外開啟的日本之旅第一站就是四國。這期間我去過很多地方,日本也去了七八次,但我依舊懷念著這個旅行的起點。
因為遇上了日本史上最強黃金周,不僅房源緊張,而且我們的行程也不得不一再更改,最終只能將高松放在了最後。十四天的時間,從關西的和歌山、姬路到四國的德島、高知和高松,這樣的行程安排無奈,卻依舊處處充滿驚喜。
這篇文字是這次四國之行的記錄,有刪減,只保留了「2019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部分,完整版遊記大家可以移步我的馬蜂窩(點擊末尾的閱讀原文直達)
一個小視頻,算是預告片吧。
自然之風
行程的後半段,終於輾轉來到了高松。而藝術祭之旅才剛剛開始。考慮到這天依舊是日本的公共假期,而第二天也正好是豐島美術館的閉館日(若不是節假日,每周二閉館)所以我們決定第一站就去人更少的豐島。逛藝術祭,三日共通乘船券+藝術祭的套票必不可少,在某寶和高松港的觀光案內都可以輕鬆買到。另外也得稱讚一下官方的服務,在高松港有若干工作人員指引遊客如何購買票券和乘船,不僅英語很6,甚至還有會中文的工作人員。更難得的是,我居然遇到了五年前第一次來 四國 接待我們的旅遊局工作人員,那時他正在認真的指引遊客,所以我也沒有去打擾。
五年了,這感覺依舊熟悉,平靜的瀨戶內海 ,遠處島嶼的山巒重疊,空氣中是大海淡淡溼潤的氣味,這是最好的春日時光。
雖然用共通乘船券可以坐有八條航線,但偏偏沒有高松直達豐島這一條,所以我們先搭乘渡輪到了小豆島的土莊港,再轉乘快艇前往豐島 。
這裡要提醒一下大家,因為三日共通乘船券是不能搭乘快艇的,而渡輪從小豆島的土莊港到豐島的唐櫃港要13:10分才有一班,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建議大家搭乘10:30分從土莊港發往唐櫃港的快艇,單程票價480円,很便宜,可以節約近三個小時的時間。
從土莊港坐快艇只需20分鐘便可以到達 豐島 。豐島 常駐人口不足千人,面積14.5平方公裡,島上雖然有公交車,但是班次很少,所以遊覽 豐島 ,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租一輛自行車。在港口的兩邊都有租賃自行車(同時也可以存放行李)的小店,因為正是藝術祭,所以遊客比往日多了一些,電動自行車已經租完了,無奈之下我們只能來到另一側的小店,沒想到這裡租車非常便宜,一小時只要100円,比起電動自行車四小時1000円便宜了太多。租車的兩位大叔非常熱情,付款取車,不需要任何押金和證件,收錢的時候,戴帽子的大叔一邊敬禮一邊用日式英語說「thank you」,相當可愛。
雖然是藝術祭,但相比旅遊開發更加成熟的 小豆島和直島 ,這裡似乎是一片原始之地,行人了了,滿目是藍和綠的交織,包括豐島美術館在內的十七個藝術裝置散落在小島各處。如同一個尋寶遊戲,等待著大家去發現。而在門票那本小冊子上面則可以對應編號蓋上印章做留念。
藝術裝置實在太多,而小島本身清靜祥和的氛圍就足夠吸引我們駐足,所以眼看過了中午,我們決定暫時放棄對藝術裝置的尋找,直接前往 豐島 美術館。
來 豐島 ,有著無敵視野的網紅斜坡也是大家爭相留念的地方,而沒想到這個斜坡就在豐島美術館必經之路上,順著斜坡下去便到了美術館。
或許再沒有比豐島美術館更極簡的美術館了吧,簡簡單單如同這座小島本身。整個美術館除了售票處和咖啡館,就一個空間,如同水滴一般的的形狀,靜靜的躺在綠蔭環抱之中。脫下鞋子,收起相機,在寬闊的空間中感受靜止和流動。很神奇, 豐島美術館的「母體」中沒有任何的支撐結構,沒有稜角,圓潤而光滑,像一艘有著柔美線條的飛船,又好像夢境中的空間。因為空曠而安靜的空間,任何一點聲響都會被放大,所以大家都儘量不言不語,時間似乎是停止的。有的人席地而坐,有的人乾脆躺下,聽著耳畔的鳥語,和風吹動樹枝發出的沙沙聲,時間似乎也變慢,然後停了下來。而這個美術館更奇妙的地方在於,它融入了水的元素,在地面遍布著細小的孔,在往外冒著水珠,像呼吸一樣,似乎有著某種節奏。緩慢的,流動著,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它們匯合,分離,順著光滑地面的緩坡最終匯成了一片「汪洋」。靜靜看著水珠的流動,一瞬間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很容易入神。而其中有何奧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
美術館外面的山坡山,很適合坐著發呆,或者來一杯咖啡,靜靜享受著島嶼的春光。
因為計劃好了時間,到土莊港的渡輪是下午4點25分,於是決定在港口附近逛逛。沒想到 豐島 另外一個有名的藝術裝置《無勝者》就隱藏其中,沒想到主辦方還貼心的準備了很多籃球,那就來運動一下吧!
在豐島的安靜時光,我又突然想起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舉辦的初衷,它的主題是「海洋復興」,曾經諸如豐島這樣的島嶼人丁興旺,貿易繁榮,但因為經濟發展導致的環境汙染和破壞,也隨著全球化和老齡化的加劇,這些美麗的小島漸漸被人遺忘,人口驟降,活力不再。為了恢復這些島嶼的生態和繁榮,藝術祭由此而生。雖然不知道未來如何,但真心希望這裡越來越好。
小?別開玩笑了
小豆島 ,是瀨戶內海所有的島嶼中第二大島(第一是 淡路島 )。五年前的四國之旅第一站就是來的這裡。彼時坐著大巴車跟團遊覽的我對 小豆島 完全沒有面積的概念,這一次才深深的覺得被這個可愛的名字所欺騙了,小豆島,別開玩笑了,你真的太大了!小豆島是一個町,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的一個鎮。面積接近一百平方公裡,完全是一個日本 一個小城市的規模,而島上的景點十個手指是肯定數不過來的。所以不跟團,自由遊覽小豆島 ,一輛自行車已經不能解決交通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買小豆島的公交一日券(1000円)。但即使是藝術祭加開了公交車, 小豆島的公交車依舊少的可憐,等一個多小時是必須要有的心理準備。如果想把小豆島主要景點遊覽一遍那麼還是強烈建議在島上住一晚。
今日的天氣比昨天更加通透,海天一色,是極其純淨的藍。即使後期降低了飽和度,整個畫面也依舊藍的濃鬱。
因為對小豆島報著亂走的心態,加上公交車班次不多,所以在觀光案內所匆忙買好了公交一日券便上了一輛開往映畫村的公交。途徑橄欖公園,果斷下車。在我的記憶中,這裡是 小豆島 最美好的地方。沒有十一月的秋色景象,五月初的橄欖公園全是春天的生機勃勃,微風輕拂,很舒服。
在這裡可以買到小豆島各種土產,橄欖油或者是調味品都非常值得購買。如果有耐心,不妨親自動手做一個標本畫或者給遠方的朋友寄一張明信片。
橄欖口味的冰淇淋也是要品嘗一下的,但橄欖的味道比較淡,我更喜歡醬油冰淇淋。
小豆島是日本電影《魔女宅急便》的拍攝地,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大家都在曬騎著掃把飛行的照片。這也成為橄欖公園一個極具傳播性的話題點。而讓人感動的是官方準備了很多掃把供大家免費借用,雖然租借掃把在這裡絕對可以做成一門生意。沒有小魔女的輕盈,但老夫的少女心卻一直都在~
從橄欖公園出來,我心心念念著醬油冰淇淋,於是又搭乘公交車來到了幾公裡外的醬油工廠。醬油工廠有個博物館,裡面詳細的介紹了醬油的加工製造過程,陳舊卻依舊結實的木質建築,各種老物件,充滿了懷舊氣息,濃鬱的昭和味,當平成也已成為歷史,真的可以說是恍如隔世一般的存在了。(對了,大家不要誤會,下圖的房子不是醬油工廠,這只是醬油工廠的小賣部)
終於又吃到醬油冰淇淋了,滿足!
由於坂手港離醬油工廠不遠,加上離公交車到站的時間還早,所以我們決定步行前往。一路上瀰漫著醬油的香味,搞得我都想買一瓶回家,而沿途的風景,真的總會讓人忍不住駐足。
路過一戶人家的門前,院子裡面的櫻桃樹已經結滿了鮮紅的果實,而想必這家主人不太愛吃櫻桃吧,居然無意採擷。
慢慢晃到了坂手港,這幾個可愛的球瞬間吸引了我。
坂手港其實也是小豆島一個重要的港口,只是客運船比較少。因為一幅壁畫和一件雕塑,這個普通的港口有了一種魔幻感,卻又讓人感覺如此和諧。這兩個作品的作者都是矢延憲司。在舊工廠牆上的壁畫作品,十分震撼,細節豐富,這幅壁畫的靈感來自於伊索寓言中的《 樵夫與赫耳墨斯》,這個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而北野武(Kitano Takeshi),沒錯,就是那個拍電影的怪咖大叔,他根據這個故事延生,結合日本民間傳說,創造了另一個日本版的《樵夫與赫耳墨斯》, 日本 版的故事中赫爾墨斯成為了一個生活在井中的精靈,那個貪婪的農夫沒有得到金斧子,於是一刀砍在了精靈的頭上,於是精靈憤怒了,將災難帶到了人間。壁畫描繪的就是這個驚心動魄的場景。
就在壁畫前不遠靠近海邊的地方,坂手港的舊燈塔遺址上,矢延憲司創作了另一個作品,《the star anger》(星球上的憤怒)十分具有科技感,一隻惡龍趴在旋轉的衛星上,表情猙獰,霸氣側漏。
小豆島 實在太大了,而最近的藝術裝置在幾公裡外的映畫村,於是我們決定從坂手港坐公交前往映畫村。映畫村因為拍攝過《二十四隻眼睛》和《第八日的蟬》等電影而被大家熟知,相當於我們的影視基地,喜歡昭和味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我現在有點後悔為了想航拍一段視頻沒有進去看看 )
午後的瀨戶內海 ,蔚藍而平靜,與其說是一片汪洋,其實更像是一片寧靜的湖泊。
映畫村外面這個藝術品叫《愛的路障》,圓鼓鼓的,像一個肥嘟嘟的小爪子。作者是清水久和,這位大叔很厲害,是工業設計師(設計過佳能的相機),也做家居設計,圓潤可愛的風格讓人覺得很放鬆。
說到清水久和,他的另一個作品《橄欖飛機頭》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我也想再來看看,找了半天終於在一個鄉間的角落裡面發現了他的身影。
本來打算留個影就走,沒想到當地的一位大叔過來給我們示意正確的合影姿勢,原來放在一旁一團黑絲一樣的東西居然是飛機頭的假髮!戴上之後真的很沙雕,哈哈~
而放在那裡的橘子也是一種玩具,可以為飛機頭貼兩隻眼睛~
沙雕又酷炫造型不輸伊藤的海膽頭
後來在網上一查才發現設計師大叔自己也很會玩,甚至還邀請過小朋友來為飛機頭塗鴉(圖片來源:sandodesign.com)
編號24的作品《大弧面小屋》絕對是功能性最強最實用的一個,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衛生間。官方介紹其靈感來自於 小豆島 的醬油桶,而木質的屋頂和瓦片則和周圍的建築有著統一的風格。
在衛生間的門上發現了彩虹~
安靜的下午, 小豆島的一草一木都有著陽光滿滿的幸福味道。
編號26的作品叫Umaki Camp,這是一個由島上居 民和 遊客參與設計建造的空間,如同普通人家的日常空間,有廚房(餐具還挺齊全)、攝影室(可以列印照片),菜地甚至是室外的劇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所以這同樣不僅僅是一個藝術裝置,它就是島民生活的一部分。真希望可以住在這樣的屋子裡。
可惜的是,本來打算去看朱哲琴的《鍾舍》,卻晚了一步,非常遺憾。而我們也不得不坐上發往土莊港的公交車,否則連七點半回高松的船也趕不上了。
到土莊港還有十幾公裡的路程,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著遠處,晚霞灑在海面上,群山既朦朧又清晰,這樣的時光多希望可以多停留片刻,公交車開了半個多小時,我以為晚霞就要這樣散去了,沒想到到了土莊港,倔強的晚霞依舊還在,而此時, 小豆島 標號01的作品《太陽的禮物》真的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在餘暉和燈光的烘託下顯得如此閃亮,對我而言,這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如果說草間婆婆的南瓜是 直島 的代表,那麼《太陽的禮物》則是小豆島的代表, 小豆島的象徵——橄欖枝組成的花環,上面雕刻著一百位小學六年級學生給大海的留言,而無疑,黃昏時分是這件藝術作品最美的一刻。
等了半個多小時,海風很冷,還好有寬敞的候船室。
當坐上返回高松的渡輪,月亮升起,晚霞居然還在,在純淨的天空中留下最後一抹光芒。
大師的後花園
藝術祭的第三站,是 瀨戶內海 人氣最高的島嶼—— 直島 。
比起原生態的豐島 ,城市化的小豆島 ,面積適中的直島似乎剛剛好。而加上安藤忠雄和草間彌生兩位藝術大師的作品, 直島絕對是真正的大師後花園。依舊是晴朗的一天,吃完了酒店豐盛的早餐,從酒店步行到高松港。一路上是上班族侷促的腳步,也有著孩童們輕快的身影。老爺爺送孫子上學的景象,如此熟悉而親切。
大家都忙著跳島,卻忘記了其實高松也是藝術祭一個重要的地點(甚至在高松機場還有藝術作品),編號01的作品叫《Liminal Air-core-》,兩根八米高的彩色立柱有著鏡面的效果,因此它會隨著角度和時間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直島 的第一個藝術裝置,就是位於宮浦港的紅南瓜。草間婆婆的兩個大南瓜讓直島成為了大家爭相打卡留念的地方,比起可以移動的小黃(小黃曾經被搬到各地去展覽),大紅就如同長在地上一般,與這座島成為了密不可分的整體。
而同樣擺放在港口的還有《直島小提琴》,比起鮮豔的紅南瓜,這個藝術裝置相當不起眼,但當你走近一點,換個角度,就會發現它的美。
直島有波點南瓜,而這也成為了直島的一個符號,所以可以看到居民的車是波點的圖案,公交車同樣也是波點圖案。(甚至大家還可以租波點圖案的自行車)
租好電動自行車,沿著地中美術館的方向前行,一路上是遼闊的海景,而各種藝術祭的作品也藏匿其中等待大家去發現。
提前兩天在網上預約好了地中美術館的門票,離預約時間還早,我們的首要目標自然是去找小黃。終於見到了小黃,依舊貌美如初,毫無疑問,它就是直島當仁不讓的代言人,絕對的人氣明星。可能大家並不知道,這個黃南瓜已經是三代目了,這也是草間婆婆第一件戶外雕塑作品。有意思的是,因為 瀨戶內海 年年都有颱風侵襲,所以經過改良後的小黃的更加堅固也更輕,便於颱風季的時候「避難」。
逛得差不多了,我們從倍樂生之家離開,前往地中美術館。地中美術館雖然第一次去過,但這一次重遊,依舊很感慨安藤忠雄桑的設計理念和巧思,雖然不大,但非常值得一看。地中美術館有個小賣部(咖啡廳和餐吧),無敵海景,視野開闊,這個藍色的可樂顏色貌美,而味道卻……
而 直島 另一個值得探索的區域則是島上那些老街。這也是「家計劃」的一部分。不少藝術裝置都在其中。遺憾的是因為忘記了十點去領號,所以即使在套票之中,我們也沒辦法去參觀「南寺」了,南寺也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上一次去體驗過,非常奇妙,這裡就不劇透了,各位朋友如果要參觀南寺一定要記得先去領號。這些老街現在鮮有居民,古樸的街道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時代。
陽光是最好的畫筆~
逛累了,找到一家冷飲店,來一個芝麻口味的冰淇淋,味道很濃鬱。
時間不早,因為下午返回高松的渡輪最晚一班是下午五點,所以我們只好匆匆向宮浦港返回。路上正好遇到一群放學的小朋友,讓我感嘆的是日本小朋友不僅服裝統一,連鞋襪也完全是整齊劃一,並且一定是非常乾淨整潔。
到了宮浦港已經四點過,去泡湯的計劃只能泡湯了,唉。有時間強烈建議大家去泡一下錢湯,因為錢湯本身也是一個藝術裝置。在網上找了一張圖:
登上返回高松的渡輪,望著逐漸越來越小的紅南瓜,我的第二次瀨戶內之旅也正式結束了,雖然不知道下次相逢會是何時,但它在我心裡的位置卻依舊無法取代。
米其林三星の味
在連續三天跳島之旅後,最後一天我們決定留在高松。而我還有一個心願未了,那就是去號稱米其林三星的公園——慄林公園逛逛。因為此時長達十日的黃金周已經過去,所以公園遊客了了,加上天空飄起了小雨,讓這裡更顯清幽。
路上遇到一群來公園寫生的小朋友,經過我身邊的時候,老師帶頭向我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小朋友們紛紛向我問好,這讓我簡直受寵若驚。但轉念一想,或許我早該習慣,畢竟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太多次,霓虹大部分小朋友或者學生見到陌生人下意識的會問好,記得在姬路酒店的走廊裡,一個小朋友走過,有些害羞卻依舊對著我問好,國民禮儀的教育真的深入人心。對了,路上還遇到一位環衛老伯,同樣他也向我問好,這樣的善意比春風更讓人舒適。
在四國的最後一天,平靜卻依舊美好,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旅行,我無比的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