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春日祭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19年春天,平成時代落幕,和新年號「令和」一起上熱搜的,還有日本罕見的十連休。我暗自慶幸,這一次的春遊恰好安排在十連休後。此行的重頭戲是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今年藝術祭分為春、夏、秋3個展季,其中,春展季從4月26日開始,想必是分擔了相當一部分剛剛迎來悠長假期的日本文藝愛好者的火力。

農旅知味

通常來說,長假之後的第一周都算淡季,但對瀨戶內海藝術祭來說,這一條或許並不適用。打卡藝術祭有許多條不同的路線。從大阪出發的我們,選擇了最經濟也最少換乘的一種——從難波搭乘巴士前往高松,之後每天從高松港乘船前往各島。

規划行程時,須考慮到直島每周一閉館、豐島每周二閉館,以及高松直達豐島只能乘坐高速船的事實。藝術祭期間提供3日輪渡票,購票後8條輪渡路線隨便乘坐,但僅限輪渡,不能乘坐高速船。

前往小豆島的輪渡,因島上盛產橄欖而得名「Olive Line」

綜合考慮後,我們的第一站選擇了相對大眾的小豆島。

小豆島,江湖人稱卻是「大豆島」,原因之一在於,它名字雖聽起來嬌小可人,實則相當偉岸。輪渡在土莊港緩緩停靠,一隻金色的橄欖花環面朝大海——這是小豆島的標誌性雕塑「太陽的贈禮」。仔細看時,每一片葉子都鏤有日文,書寫著島上100名小學生對瀨戶內海未來的憧憬。

藝術家將橄欖葉植入作品,是因為小豆島生產橄欖。同樣做橄欖文章的,還有島上最受歡迎的橄欖公園。這裡濃縮了橄欖種植園、加工過程展覽和橄欖紀念館,但到橄欖公園最主要的任務,還是騎著掃帚在大風車前蹦躂一番。橄欖公園是宮崎駿《魔女宅急便》的取景地之一,遊客中心貼心地準備了十來把琪琪同款掃帚,供遊客自由借用。

遊客中心貼心地準備了十來把琪琪同款掃帚

做足功課來聖地巡禮的姑娘們頭上戴著大大的紅色蝴蝶結,在大風車前一遍遍地起跳落地;同行如有男伴,騎掃帚的是少數,更多的要麼不拍照,要麼拿著掃帚勉為其難地作掃地僧狀。

小豆島之所以外號「大豆島」,原因之二與島上的另一特產——醬油有關。在醬油博物館下車,空氣裡瀰漫著濃濃的醬油香。展館不大,裡面陳列著醬油從大豆壓榨到釀造所用的器具,講述了醬油製造的歷史。車站旁就是買伴手禮的地方,噱頭最足的醬油系甜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黑暗料理」,鹹香味反倒解膩,冰淇淋和布丁沒有太濃重的醬油味,但融入了醬油的香氣。

小豆島的醬油冰淇淋

建築美學

瀨戶內海被烙印上了安藤忠雄的名字。直島的地中美術館、李禹煥博物館和Benesse House,都是「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的作品,建築本身即一件展品。館中不乏需要拖鞋參觀的展廳,也正因如此要求,遊客能更直接地觸碰到冰涼堅硬中又見溫柔的清水混凝土,感受材料肌理。如果要更系統地了解安藤忠雄,直島上還有特設的安藤忠雄博物館,講述其名作的設計過程。

地中美術館外景

眾所周知,為了不破壞自然環境與視野,安藤忠雄將面向山坡的地中美術館向地下發展,利用留在地上的光線幾何圖形玩起了光影的魔術。莫奈晚年因眼疾而看到的夢幻色彩,在安藤打造的光影下呈現其最宜觀賞的姿態。此外,詹姆斯·特勒爾的天窗讓參觀者心甘情願地「坐井觀天」,看流雲靜淌。沃爾特·德·瑪利亞的空間藝術裝置由展廳中央的巨大球體、四周的鍍金幾何木柱和展廳頂部傾瀉而下的日光組成,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雖然館內不能攝影,但靜心安坐,或在周邊商店裡翻看攝影作品,都能感受這座藝術館深邃的魅力。

地中美術館的光影魔術

李禹煥美術館同地中美術館風格類似,但展品不同。

李禹煥美術館局部

李禹煥是韓國當代藝術家,其作品主要探究點、線、面的關係。比室內展品更吸睛的是館外的水泥柱——這根看似無比尋常的水泥柱高達18.5米,用建造工藝挑戰著水泥材質本身在密度和硬度上的限制。

李禹煥美術館外,18.5米高的水泥柱

如果實在對藝術不感冒,直島上一紅一黃兩個草間彌生大南瓜和周邊商店裡琳琅滿目的藝術紀念品,也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直島標誌,草間彌生的南瓜

豐島美術館是我們在豐島上唯一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它是建築師西澤立衛和藝術家內藤禮合作的美術館。

豐島美術館外景

豐島美術館最特別之處是其唯一的展品就是水——不同形態的水,以不可預測之姿在地面流動、碰撞、匯聚。起初,我以為這些水珠是天然積水來的,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地面上有極細小的出水口。每一個初入館的人都和我一樣,先是俯下身來細細端詳,然後走到另一處有水的位置,如此重複。更多人索性躺了下來,或許是如安藤忠雄所說的,「沒有什麼比自己的眼睛和身體能帶來更真實、更深刻的體驗。」

豐島美術館明信片

舊物新生

作為常設項目的直島「家計劃」,改造了許多島上的民房。改造的過程中,屋頂和柱子的構造保持原樣,在使用傳統技術的同時,將含外壁在內的房屋整體進行藝術改造。其中,大竹伸朗改造的直島錢湯,就是為島民日常洗浴和遊客體驗準備的藝術創作,從外到內,都展現了藝術家怪誕的趣味。

直島錢湯

除此之外,今年的直島計劃以「水」為主題,同樣結合了本村老房子的特點,但更著眼於建築物下部的流動素材。穿過藍色的門帘走進老宅,前庭鮮植草木,汩汩湧出的井水充盈著池座。步入堂間,穿堂風輕輕拂面,柔和清涼。介紹短片中提到,從很久以前開始,井水就作為該村的公共資源,但這一古早的取水方式漸漸被汰,「水」計劃以新的形式賦予水井以生命,延續水的詩意。

2019年直島「水」計劃

儘管南寺裡絕對黑暗中驟見微光的體驗吸引了最多的參觀者,我的最愛卻是在豐島上的暴風之屋。去豐島的那天日頭正好,但這間改建過的古民宅將人拉入另一個風雨如晦的次元,其利用光線、音響、物體振動和窗外影像,來營造時急時緩的雨水,模擬暴風雨從降臨到結束的過程。靜靜地聽上一會兒,仿佛那雨澆走的是心上的浮塵。

暴風之屋

高松滋味

時光倒流回9年前,位於本島岡山縣和四國香川縣中間的瀨戶內海島嶼群,只是一片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區域,直到藝術大師們用自己的創作與藝術在這裡展開「海的復權」。儘管如今瀨戶內海藝術祭已經享譽全球,但對久居城市的人來說,諸島的街道都只見遊人而極少見到原住民,商店零星,仍抹不去老齡化、空心村的痕跡。

和諸島相比,周邊的港口城市或許得到了更多紅利。誠然,高松並不是一個如大阪京都一般熱鬧的城市——這裡的地鐵站大多沒有自動檢票閘,最熱鬧的兵庫町晚上8點就早早關門。

高松地區常見的生活用車

但這裡仍有許多值得遊客停留的理由,譬如米其林三星園林慄林公園,又或者藏在街頭巷尾不起眼的美食小店。在高松,遍布街頭的美食骨付雞,聽著像「骨肉相連」,實則更像國內高校美食街上的「大雞腿」。

像「大雞腿」一樣的骨付雞和其他綜合串燒

此外,高松所在的香川縣是烏龍麵的故鄉,這裡的烏龍麵自然也不可錯過。 「手打十段烏冬」是當地的明星麵店,牆上掛滿了日本各界名人的籤名。松下制面屋名氣不如前者大,但聽說在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中出現過。

貼著《孤獨的美食家》海報的松下制面屋

手打烏龍麵口感爽彈,只需以醬油、薑蓉、蔥花調味,最好再配上一枚生雞蛋,簡單的做法就已經足夠美味。

美味的手打烏龍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