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蓋有軍 通訊員劉輝報導)12月5日,走進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月亮地村,只見青石板鋪就的村道兩旁,一排排拔廊房古色古香,灰瓦、土牆,麗日、藍天,加上遠處的雪山,構成一幅靜美閒適的鄉村畫卷。
當天,在村民閆向斌家開辦的「閆老五客棧」,閆向斌和妻子在自家的拔廊房民宿裡,為前來觀光的遊客準備中午的農家飯。閆向斌家的拔廊房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外觀上保持著老房子的原貌和格局,但屋內經過提標改造,頗具現代氣息。遊客在這裡上網有WiFi,上廁所有水衝式衛生間,洗澡有24小時熱水供應,標準化廚房裡各樣設施一應俱全。
作為月亮地村第一家開民宿客棧的村民,閆向斌見證了月亮地村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
「我過去一直種地,兼顧經營農機,前幾年看到村裡遊客漸漸多起來,就把土地流轉了,把農機也轉讓了,在自家拔廊房裡開起了民宿客棧,每位遊客吃住全包一天130元,一年下來,收入比種地要強得多。」閆向斌說,隨著這幾年民宿客棧生意越來越紅火,他家的客棧也不斷擴建,已經從當初的5間客房發展到現在的11間。同時,村裡的民宿客棧也發展到30餘家。
月亮地村曾是一片藏在山溝溝裡的窮鄉僻壤,但這裡有目前新疆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和傳統民俗。至今,村莊裡仍舊保留著百餘年前的「全框架木結構」拔廊房建築群,古樸的村莊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
月亮地村黨支部書記閆向福介紹,近年來,縣裡投入3000萬元,整村推進月亮地村實施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工作,徹底恢復傳統村落風貌。對全村144戶傳統民居進行修繕提升,既保護了傳統民居的外觀舊貌,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打造出具有濃厚鄉土文化氣息的古樸村景,形成了「古色古香古風韻、原汁原味原生態」的傳統特色村落。此外,村裡傳承重塑傳統的民俗、婚慶、節慶文化,讓每個來到月亮地村的遊人,都能感受到兒時的鄉村記憶。逛古村、賞美景、看演出、購「土貨」、品美味、住民宿,成為很多遊客來此的緣由。
2014年,月亮地村入選了國家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月亮地村又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之一。閆向福說,傳統村落的「顏值」高了,旅遊業成了月亮地村的支柱產業之一。
2018年4月,在烏魯木齊市打拼多年的胡建剛和妻子轉讓了開辦多年的餐廳返回家鄉月亮地村,在自家院子裡開起了藍月亮客棧。
「目前我們有11間客房,可以接待50人住宿、30人同時用餐。」胡建剛說,他的收入也隨著遊客的增多而增長,最好的年份可以淨收入20萬元。
身邊是古樸的拔廊房,不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巒,有如此好風景的月亮地村,也成為各路藝術家和藝術院校師生進行寫生創作的基地。
「每年暑假油葵、油菜開花的時候,新疆藝術學院等院校和藝術培訓機構的師生,就會來到村裡寫生。他們一住就是一二十天,我們負責食宿,有時還提供車輛,帶他們到山裡寫生。」談起寫生遊的火爆,閆向斌說,那時候家裡客房都住得滿滿的,忙不過來時,還得請村裡的村民幫工。
鄉村遊火起來,帶動了月亮地村的農特產品銷售。農家手工製作的饅頭、麻花、鍋盔、花卷、粉條,自家種的椒蒿、黃花菜,自家晾的茄子幹、辣椒幹、豇豆乾,自家養的土雞等等,這些當地人自己食用的農家「土貨」,現在成了遊客眼中的搶手貨,被選購裝進了私家車的後備廂。
村民石春梅兩年前把土地流轉出去後,重拾手工饃饃製作手藝,開始在村裡賣土饢坑饃饃、風乾饃饃,銷路一直不錯,在旅遊旺季,一天的營業額達到2000多元。「遊客多了,出售土特產品很方便,我們沾了發展旅遊的光,吃上了『旅遊飯』。」石春梅高興地說。
閆向福表示,月亮地村將圍繞鄉村旅遊發展,鼓勵村民重拾農村手工醋、手工掛麵等傳統手藝,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豐富旅遊產品,推動全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民俗遊、寫生遊、研學遊等文旅融合業態,讓村民把這碗「旅遊飯」端得更穩、吃得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