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AI 在微博上和網友討論了一下APP(App)的讀音問題——在英語裡,是念/æp/ 的,讀音「啊撲」(「啊」其實處於 a 和 i 之間)。
不過,國人貌似很多都直接讀三個字母的縮寫APP,即「誒屁屁」。於是經常有人會跳出來爭論這個東西的「正統讀音」,網上也曾有過不少的掃(bi)盲(ge)教學貼。
不過,據AI了解,在日本,才不管你們英語正統讀什麼呢,他們讀作「apuli」(アプリ或アプリー),頗有獨樹一幟的感覺。(實際來源於application的前三個音節)
Wi-Fi,正統的寫法一定是大寫W、F,小寫i,中間還有一個小橫槓,讀作/ˈwaɪfaɪ/(歪-發愛)。這來源於Wi-Fi聯盟(一個商業聯盟)的定義和命名,被IEEE所認可、推廣成為統一標準,大家熟悉的Logo也來源於此。
不過,Wi-Fi在法語和西班牙語區,卻讀作/'wifi/(烏伊-費伊),兩個 i 都是短音。在拉丁語族的拼寫中,i 只發短促的/i/,因此該讀法也「入鄉隨俗」了。你去法國旅遊,問人家店裡有沒有「歪-發愛」,店員可能會一臉迷茫噢。
在日本,Wi-Fi讀音還是保持與英語一致(ワイファイ)。其它語言也差不多,至不濟,寫出來,肯定通行世界沒問題啦。
說到各種網絡術語在東亞地區的流變,可能最有意思的就是Blog了。這個詞本來應該是web log,專門指「網絡日誌」,後來變成了一個在個人頁面發布自己內容的專有詞。天朝(專指大陸/內地)使用了「博客」這個譯名,半音半意,帶有一點點文氣;臺灣使用了「部落格」,更加貼切原來的發音,部落一詞多了點「網氣」。香港則使用了「網誌」,就是全意譯了。韓國稱「블로그」,也是音譯。
而在日本,「ブログ」 一詞本是一個中規中矩的音譯名。但在日本,博客文化和作用遠比大中華地區來得大而廣,在FB、twitter(微博)等SNS盛行的當下,博客依然是一個重要的信息發布手段,也衍生出來了各種不同的形態,比如モブログ(moblog,手機博客),フォトログ(photolog,照片博),ブイログ(Vlog,視頻博),以及エログ(erog,帶有工口內容的博客)等等。
目前日本最大的博客供應商アメーバブログ(Ameba blog,簡稱アメブロ)依然流行,許多藝人、名人會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布各種信息,受到追捧。(網頁UI讓你有回到本世紀初的感覺,麼麼噠)
說了博客,就不得不說微博和推特了。「@」和「#」,這兩個符號,沒有了讀音的支撐,在世界各地都是怎麼用的呢?
「@」,我們多用它的本音「at」。這個詞其實產生在前網絡時代,原意「at the rate of」(最初表示單價,後來也表示比率或者速率)。後來出現在電子郵件地址裡,分隔開用戶名和域名。在推特誕生之後,@被做成了一個「叫人」的符號,在微博上變成了「at誰」,或者更形象一點的「圈誰」。日語裡面,@在前網絡時代是なると(表單價),進入網絡時代用了本音「アット」。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裡面,@還有別的意思——他們的詞分陰性和陽性,通常陽性結尾是o,陰性為a(比如amigos和amigas)。用@則表示泛指、或者中性的意思(寫成amig@s)。進入網絡時代後,@的地位變得比較尷尬,因此更多使用o/a的形式來表示,有點類似於他/她(amigas/os)。
順便一提,@在西葡語中讀作Arroba(阿羅巴,羅發大舌音),挺華麗的。在法語裡面,@=「Arobase」,讀作「阿火巴斯」。這兩個詞竟然都來源於阿拉伯語(大概是因為阿拉伯商人的原因)。這個詞在別的語言中可謂是花樣百出。荷蘭語中apenstaartje意思是猴子的尾巴,希臘語裡παπάκι表示小鴨子,丹麥語裡snabel-a表示象鼻子的a,芬蘭語裡miukumauku表示貓叫,俄語裡собака表示狗狗……還有,瑞典語裡kanelbulle表示肉桂麵包卷(我餓了)這麼一來,@可以作為網絡時代最錯亂的術語登入金氏世界紀錄了。#,我們非常形象地稱之為「井號」。在推特誕生之後,#表示話題,或者標籤。英語裡的正確用法應該是Hashtag,比如我說Hashtag ManUtd is Champion,意思就是 #ManUtdisChampion 。如果你要跟人提到#,用Hashtag/Hashtagging比說「話題」要更加精確地指明是在SNS上傳遞的話題。(不管是在推特上還是微博上,使用#很講究的,其中的意義也很微妙,這個可以專門用一篇文章來講了……)在日語裡,#是"番號記號",或者ナンバーサイン(number sign),而在推特時代,則使用了典型的日造英語「ハッシュ」(hassyu,讀作哈休),跟英語裡的Hash對應。
法語裡面,#是croisillon(讀作「誇星翁「)或者carré("噶黑")。德語裡正式稱謂為Doppelkreuz,暱稱Gartenhag,意思是花園柵欄。
#最初是用來表示重量的,在電話誕生之後表示號碼。在這裡必須要注意,音樂符號裡的井號(♯),讀Sharp,程式語言的C#其實是C Sharp。不要搞混囉!
說了這麼多英語詞,我能想到的從其它語言發端、且傳遍世界的網絡術語,就是Emoji了。說話委婉、經常付諸表情的霓虹人在進入了網絡時代之後,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不足,因此發明了一套表情符號(後來發展到了各種各樣的符號),目前已經內嵌到了通用字符、以及手機電腦等的送信系統中。
Emoji就是「絵文字」,也稱「顏文字」。目前在世界各地的手機上通用的那套顏文字,就是日本的通信服務商NTT首先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