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離高考只有10天,根據統計,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1071萬人,這也是近10年來人數最多的一屆。
雖然近年來高考報名人數逐年走高,但隨著我國高校不斷擴招,越來越多新的大學和獨立學院建立起來,「考大學」對於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2019年,隨著高職擴招1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不過由於高校的錄取仍然採取分省分配名額的方式,再加上各省參加高考人數的不同,導致全國各地高考競爭激烈程度產生差異,而各省高考的「競爭激烈程度」,其實是有可比量化指標的,通過這些指標可以橫向對比各省之間的高考競爭激烈程度。我們採取的指標是「錄取率」(或者說考取率),即「該省所有高考人數中,考上XXX(一本/211/985/清北)的比例」。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究竟哪個省市高考才是真正的「最難王者」。
根據2019年統計數據,全國共有1031萬人報名參加高考,由於多種原因,考生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各省。
2019年各省市高考報名人數匯總排序省份高考報名人數(萬人)1河南1032廣東763四川654山東60.15河北55.966安徽51.37湖南49.98廣西469貴州45.8710江西42.111湖北38.412江蘇33.913陝西32.5914浙江3215雲南3216山西30.217甘肅26.6818重慶26.419遼寧24.420福建20.7821黑龍江20.422內家古19.923吉林16.2624寧夏7.1725北京5.926天津5.627青海5.528上海5通過上表可以看到,全國各省市區考生分布很不均勻,河南堪稱高考超級大省,高考人數達到103萬;廣東76萬、四川65萬、山東60.1萬、河北55.96萬、安徽51.3萬位列第二梯隊;湖南、廣西、貴州、江西、湖北、江蘇、陝西、浙江、雲南、山西、甘肅、重慶、遼寧、福建、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高考人數從49.9萬至16.26萬不等,;
第四梯隊中,寧夏7.17萬、青海5.5萬人,而京、津、滬三大直轄市高考人數均為5.9萬、5.6萬和5萬人。
高考人數與該省市人口基數、經濟發展、地理位置、省份面積等多種因素相關,總體來說,東部及中部大省如河南、廣東、山東等省份的高考人數要明顯高於東北、西南、西北等省份。雖然京、津、滬的高考人數少,但三地作為省級直轄市,優質教育資源密度高於其它省份,所以在2019年高考中,北京以36.3%、天津以35.9%、上海以29.6%的一本錄取率繼續領跑。
第二梯隊中共有4個省份:江蘇27.1%、陝西24.0%、黑龍江22.0%、福建20.4%。
與2018年相比,4個省份的一本錄取率變化不大,一本率皆在20%以上,不過江蘇作為傳統「地獄模式」省份,使用的自主命題試卷歷來以超高難度聞名,葛軍大神當年「一戰成名」,而理化生試題也常常接近競賽難度。不過隨著新高考改革推進,江蘇將在2021年正式使用全國卷,所以在今年高考中,語數外三門科目的命題風格和考察方式,都會繼續嘗試向全國卷靠攏:突出語文和英語學科的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特點。
第三梯隊中,寧夏19.9%,山東19.6%、遼寧19.3%、河北19.1%、安徽18.8%、重慶18.8%、湖北17.0%、甘肅16.8%、浙江16.6%、內蒙古16.5%、青海16.0%、湖南15.4%,所有省市一本率都在15%-20%之間。
第四梯隊中,四川14.7%、雲南13.6%、廣東12.9%、吉林12.7%、山西12.6%、河南12.5%、江西12.0%、貴州11.9%、廣西10.1%。有趣的是,雖然河北、浙江、湖北、湖南、廣東等省份普遍被認為生源質量優秀,不過受到本省高考人數高的影響,在一本率排行方面顯得並不突出,分別處於第三或第四梯隊中。
由於部分省市沒有公布相關數據,所以統計數據並不完整,不過就已統計數據來看,所有地區一本率都在10%以上,這也與近年來高校水平提升、多省本科批次合併、基礎教育改革不無關係。
與一本率有些相似,京、滬、津三大直轄市在各省211錄取率排行依舊遙遙領先,北京以14%的211錄取率領跑,上海緊隨其後211錄取率13.6%,天津受到首都教育紅利影響,211錄取率也達到了12.7%。
除了高考人數基數少外,豐富的優秀高等教育資源也是三大直轄市保持高錄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梯隊中,青海11.7%、吉林9.0%、寧夏8.6%、黑龍江6.7%、江西6.5%、內蒙古6.0%、遼寧5.9%、陝西5.7%、福建5.4%、重慶5.4%、江蘇5.2%、湖北5.2%、貴州5.2%。可以發現,青海、寧夏、黑龍江、內蒙古等幾個省份排名要高於江蘇、湖北等「高考強省」,一方面是因為這幾個省份的高考人數比較少,另一方面在於這幾個省份內的211高校相對來說地理位置比較偏,多數外省考生不願報考,所以招生時向本地生源傾斜度很高,進而提高了本省211高校錄取率。第三梯隊中不乏傳統「強省」:山西4.7%、廣西4.6%、湖南4.5%、雲南4.5%、河北4.4%、山東4.4%、浙江4.4%、四川4.4%、安徽4.1%、河南4.1%、甘肅3.5%、廣東2.7%。雖然廣東、湖南、浙江、山東等地的生源質量相對高,但優秀高等教育資源相對數量較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省,作為全國生源質量名列前茅的省份,省內只有浙大一所211高校,進而加劇了本省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在於這些省份的高考人數普遍要高於排名靠前的省份,其中河南、廣東、四川、山東、安徽高考人數要明顯高於其他省份,競爭非常激烈。與各省市211高校錄取率類似,京滬津依舊「霸榜」,不過在985高校錄取率中,天津首次超過京、滬,以5.8%的錄取率獲得頭名,上海5.3%緊隨其後,北京以4.3%的錄取率稍稍落後。
第二梯隊各省市錄取率在3.6%至2.0%之間:吉林3.6%、青海3.0%、遼寧2.3%、寧夏2.3%、湖北2.1%、重慶2.1%、黑龍江2.0%、福建2.0%。第三梯隊中,浙江1.9%、陝西1.9%、湖南1.7%、江西1.6%、河北1.5%、山東1.5%、內蒙古1.5%、甘肅1.5%、四川1.5%、江蘇1.4%、雲南1.4%、廣東1.3%、廣西1.3%、山西1.3%、貴州1.2%、安徽1.1%、河南1.1%如果把985錄取率和211錄取率兩張圖進行對比會發現,兩張圖中有很多相似之處:京津滬錄取率遠高於其它省市,除三大直轄市外的各省市錄取率曲線則比較平緩,這是由於和211高校類似,985高校更加集中在一線和新(準)一線城市中,其中尤以京滬為主,所以錄取率明顯高於其他省市。
反觀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地,雖然生源質量高,但頂尖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再加上考生基數龐大,拉低了錄取率,使得競爭更顯激烈。清華和北大作為國內高校TOP2,一舉一動都會受到最多的關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2019年清北招生數據中,隱藏了什麼樣的信息。
下圖為2019年清北在部分省份招生人數及錄取率統計數據,由於部分省份未公布具體數據,所以圖中只統計了北京、浙江、湖北、江蘇等28個省市區的數據。提示:紅色柱狀圖為裸分錄取人數;不包含提前批、醫學院、自主招生、領博計劃及三位一體首先,柱狀圖為清北在各省市裸分錄取人數,因為清北兩校皆坐落北京,受到屬地招生傾斜的影響,北京考生被錄取人數顯著高於其他省市,達到了352人,山東和河南作為高考大省,也分別有159人和144人被錄取,其餘超過100人的省份還有湖北116人、四川115人、廣東111人、安徽105人。其它省份中,福建98人、山西97人、河北97人、遼寧87人、江蘇83人、湖南82人、陝西81人、廣西73人、江西69人、甘肅68人、天津66人、貴州66人、吉林65人、黑龍江65人、重慶53人、內蒙古49人、雲南49人、上海48人、寧夏33人、青海31人、浙江18人。在錄取率方面,除了京、津、滬、浙等少數省市比較特殊外,其它省市間雖然錄取人數(即紅色柱狀圖)各有不同,但總的來看錄取率(即藍色錄取率曲線)比較接近,這說明清北在制定統招名額時充分考慮到了各省市間考生基數差異。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浙江、等地生源質量很高,但裸分錄取人數卻非常少,這是由於清北歷年都會面向各省開展自主招生、綜合評價(即領軍/博雅計劃),尤其是針對上海和浙江會單獨開展「上海領博」和「浙江三位一體」。根據統計,19年清北在浙江總招生人數約357人,其中裸分錄取18人,佔比約5%;保送生31人、專項計劃錄取30人,佔比分別為8.7%;而自招和三位一體共錄取278人,佔比超過78%,也就是說在浙江、上海等部分省市,高考裸分錄取已經不再是進入清北的主要方式。雖然今年清北取消了領博計劃和自主招生,但根據統計,今年清北的強基計劃名額預計可以達到總招生計劃的1/3,再加上專項計劃、保送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等方式繼續執行,清北兩校2020年除了各類自主選拔外,裸分錄取率預計在30%左右。「高考難度」本身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而大家口中的難度,一般是指該地區「高考競爭激烈程度」,而根據前文數據分析來看,傳統的高考「強省」如河北、河南、浙江、廣東等省份,通常只是超高分的頭部考生群體表現更為出色,但受到本省考生基數龐大、省內頂尖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等因素影響,整體一本錄取率和985/211錄取率並不出眾。對於多數考生來說,要在這些省份裡考到頂尖高校更加困難。不過隨著以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綜合評價為核心的新高考改革逐步推進,未來會有更多高校加入到各類自主選拔試點當中來,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等現有選拔方式也必然會在實施區域、執行高校數量、招生人數等方面不斷擴大,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各類高校自主選拔進入到心儀的高校深造。▐ 來源:本文綜合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