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題:一隻貨櫃的「奇幻漂流」——從「海陸空指數」看中國經濟暖意
新華社記者齊中熙、樊曦、魏玉坤
海、陸、空是全球貿易的通道,從它們「指數」的波動可以窺見經濟的冷暖。
一隻普通的貨櫃,在通道中往來穿梭,今年會經歷怎樣的「奇幻漂流」?
「上半年還在發愁廠裡的箱子堆積如山,現在拉貨櫃的卡車都不夠用。」
江蘇太倉中集貨櫃製造有限公司一位業務主管告訴記者:「現在24小時連軸轉生產,還在不停地上人、上設備。」
雖然習慣了「大風大浪」,但這些貨櫃怎麼也想不到,它們的命運今年會如此「大起大伏」。
11月中,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約為1857點,比4月中足足上漲了1000多點!到12月初,指數已上升到約2129點,創2008年以來新高。
指數的攀升,直接反映的是航運市場運價的上漲。「搶」字,成了下半年中國出口貨櫃運輸市場繁忙的寫照。
記者近日來到已經天寒地凍的天津港,貨櫃碼頭卻是熱火朝天。
在自動化碼頭監測運行中心,天津港貨櫃公司技術部副經理李曉暉正盯著監控大屏,不時發出指令。
「貨櫃從沒像現在這樣搶手。」他說,自三季度以來,貨櫃吞吐量持續加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年初以來天津港貨櫃吞吐量持續下降,最低時的2月份不足100萬箱。
「5月份迎來轉機,達到165萬標準箱,吞吐量實現了正增長。前11個月吞吐量超過1710萬標準箱。」
據中國港口協會的監測數據,11月上旬,上海、寧波等八大樞紐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3.1%;外貿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1.5%。從區域看,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外貿業務增勢更為強勁,寧波舟山港增速甚至達到33%。
港口是經濟冷暖的窗口,貨櫃就像這裡的「溫度計」,它們起伏的命運釋放出國內經濟,尤其是外貿逐漸回暖的積極信號。
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已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
貨櫃不僅在大海上經歷著「奇幻漂流」,陸地上也迎來了命運的「巔峰」。受航運、空運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中歐班列迎來外運高峰。
12月7日,滿載家用轎車的2015次中歐班列從新疆阿拉山口站出發,開往波蘭馬拉舍維奇。這是這個中國最大中歐班列口岸站今年進出境的第4628列中歐班列。
庫外寒風呼嘯,庫內作業正酣。
在阿拉山口站室內貨櫃換裝庫內,龍門航吊探出「大手」,抓起一隻只貨櫃,從寬軌移至準軌車輛上,1小時就能完成一列進口中歐班列的換裝作業。
這樣的場景每天上演。前11個月,經阿拉山口口岸進出境中歐(中亞)班列同比增長41.9%。從渝新歐、鄭新歐到長安號,22條線路經過這裡一路到西,到達德國、波蘭、比利時、俄羅斯等13個國家,搭載的貨物品類多達200餘種。
「進口貨物主要為棉紗、木材、鐵礦類、食品等8大類;出口貨物主要為汽車及配件、家電、疫情防護物資、電子產品等7大類,今年又新增加了跨境電商包裹這一新品類。」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阿拉山口站副站長劉全民說。
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物92.7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3%,再創新紀錄。
鐵路整體貨運前三季度也創歷史最好水平,累計完成26.24億噸,同比增長4.8%。
「回暖」,不僅是海、陸運輸的寫照,空中大通道也在「點亮」。
近日,記者來到民航局空管局值班室,觀察空中的變化。
在空管局的「空中航班航跡」圖上,天上只要有一架飛機,圖上就有一個「亮點」,一天中任何時刻,天上有多少架飛機一目了然。
2月,航空市場大幅萎縮,全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同比下降73.9%,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84.5%。
2月18日,是全國民航最「黑暗」的一天。航跡圖上的「亮點」稀疏,一天總計只有3734個。
進入三季度,民航業恢復較快,特別是進入9月份,國內航線運輸總周轉量和旅客運輸量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6.9%和98%。
「亮點」逐漸增加。10月1日,累計出現的「亮點」達到15144個,是2月18日的4倍多。
貨櫃的「奇幻漂流」見證了中國經濟暖意,日漸繁忙的列車、航班「點亮」了中國經濟的信心——
每過去一天,就有超過750萬人次乘火車出行,超過1000萬噸貨物奔走在鐵路線上,70多萬隻貨櫃到發港口,1.4萬多架次航班在天上穿梭……
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速達到4.9%,中國經濟逐季加速,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實現轉正,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恢復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2.1%,連續9個月站上榮枯線,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四季度經濟增長或將比三季度進一步加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