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導讀
數字文化館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依託數位化技術,實現文化館線上線下聯通互動的一個重要手段。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數位化網際網路技術,讓老百姓可以隨時隨地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今年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指出要進一步釋放數位化活力,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數字中國。
為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方針,滿足轄區群眾日益多元的文化活動需求,推動新華區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提升新華區文化館的綜合服務水平,新華區文體中心於近期新建增設了一座集全息投影和影像互動為一體的多功能數位化展館,歡迎大家前來參觀遊賞!
新華區數字文化館的內容展示部分主要由都邑華夏、亦聚群英、榮業所基、矩步引領、雲騰致雨五個版塊組成,其名稱皆來自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字文》。
《千字文》創作於南北朝時期,是由一千個不同漢字組成的韻文,其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
都邑
華夏
都邑華夏在《千字文》中的原句為:都邑華夏,東西二京。意思是:中國古代的都城華美壯觀,有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
其中華夏代表了中國,都邑則分別是指古代天子所在都城和諸侯所住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首都和省會城市。
新華區所在的石家莊市是全國距離首都最近的省會,地理位置上確實屬於都邑之地。其北面的滹沱河在古代曾屬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可追溯至伏羲時期。
伏羲是傳說中最早的創世神,是中華人文始祖,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傳說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區分了陰陽,創造了八卦,為世人叩開了探索世界的大門,可謂是一畫而開天地。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
在滹沱河北岸(今新樂市境內)有一座古老的伏羲臺,相傳是伏羲氏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魏書·地形志》中記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二漢、晉屬,有藺相如冢,羲臺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臺塢(義臺即古伏羲臺)大敗之)。」
從出土的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地層、地貌可以推斷,這座伏羲臺始建於新石器時期,新華區的歷史也因此有了一個更加遙遠的起點。
新樂市的伏羲臺
鑑於滹沱河對新華區的歷史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影響,都邑華夏在設計形象牆時特意用一條蜿蜒的粗線軸來代表這條母親河,並在其支幹上依次延伸出代表伏羲時期、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商朝、春秋戰國、秦漢、唐朝、以及近現代時期的祥雲圖標,藉此表示新華區與滹沱河脈脈相通的緊密關係。
每一個祥雲圖標下面都設有觸摸感應燈,用手去觸碰雲朵,圖標便會被點亮,同時展廳裡會同步響起對這段歷史的語音解說。
# 01
# 舊石器中、晚期(中華民族的起源)
位於河北新樂市吳家莊村北何家莊村東側的伏羲臺是舊石器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蹟,據史料記載:「帝嚳巡遊此土,見伏羲之聖跡,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而築臺修廟以祀之」,這表明在很久很久之前,滹沱河這片流域便有了人類生活的跡象。
# 02
# 新石器時代早期
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人類逐漸學會了打磨石具,農業、漁業、畜牧業有了進一步發展,陶器開始出現,村落開始形成,在此基礎上仰韶文化誕生了。
# 03
# 南楊村遺址(農業文明的開始)
發現於滹沱河南岸的南楊村遺址是河北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3000年)的一個較典型類型。在南楊村遺址人們不僅發掘出了缽、碗、鼎、罐等陶製器皿,還發現了兩件陶蠶蛹,其中一件鑑定為家蠶蠶蛹。這說明至遲在仰韶文化時期,河北地區已經開始育蠶了。
# 04
# 先商遺址(華夏文明的成熟)
到了商朝,先商的祖先契及其兒子昭明遷居到了太行山東麓的滹沱河和石濟水流域。鹿泉市南任村將臺公元前2000多年的先商遺址和郊區西三莊村東的先商遺址,以及郊區北杜村二里頭類型文化遺址、平山、靈壽、正定及市區大批商代(或商朝以前)文化遺址都有力證明這一地區廣泛存在著商民族文化的遺蹤。
# 05
# 春秋時期(中山國)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狄族在這裡建立了中山國。雖然於406被魏國所滅,但很快又在桓公的帶領下復國,並遷都靈壽,統轄範圍南至石家莊欒城,北到保定唐縣,一度與當時的趙、韓、魏、燕平起平坐。
# 06
# 秦漢時期(趙佗先人墓)
秦朝時,這裡出了一位叫趙佗的名將,他後來在番禺(今廣州)建立了南越國。西漢時,趙佗的後人為祭奠他,在其出生地常山郡真定縣(今正定縣)建立了一系列墓冢,散落在滹沱河兩岸,其中一座遺址便位於現在的趙佗公園內。
# 07
# 唐朝時期(毗盧寺壁畫)
隋唐時期,宗教盛行,寺廟林立。杜北鄉上京村的毗盧寺便是興建於這一時期。這座寺院面積23畝,建築12座,依次為:山門、照壁、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文物展室、文物庫房等。其中釋迦殿、毗盧殿均繪有精美絕倫的明代壁畫,馳名中外。
# 08
# 近現代時期(大石橋)
進入近代,京漢鐵路、正太鐵路的交匯讓石家莊這座城市開始迅速騰飛。彼時兩條鐵路還沒有通軌,往來貨物只能靠人工倒運,極為不便。為此當地工人自發捐款,籌建起了一座橫跨鐵路的大石橋用於運輸。1940年正太鐵路改成標準軌後,大石橋停用並被劃歸到了新華轄區內,成為石家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 09
# 當代(中央商務區)
如今的新華區已成為石家莊市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老城區。2018年隨著《石家莊市中央商務區規劃》的正式發布,一場彰顯城市新韻,強化區域影響,升級產業格局的偉大工程正緩緩拉開序幕,這片古老的土地在不久的未來將迎來又一次華麗蛻變。
來 源:區文旅局
責 編:郝 昕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新華區數字文化館簡介(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