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公布,重慶大學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這是繼獲評第一屆重慶市文明校園、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榮譽稱號後,重慶大學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標誌性成果。
近年來,學校秉承「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校訓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把握「六好」標準,持續深化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和學校文明程度,讓文明成為校園裡最美的風景線。
學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首要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育人全過程中,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堅持不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組建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教師講師團、學生骨幹宣講團等開展常態化、全覆蓋地宣講。
學校深入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入選全國首批十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制定330多條措施的「十大育人」專項工作方案,建設「六大育人陣地」和一個綜合改革示範區,基本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深入挖掘和梳理35個大類60門具有代表性課程的思政元素,梳理出800餘門課程的育人元素,開設140多門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立項建設102項「三進」專題課程項目,投入150餘萬元經費支持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浸潤式思政教育的全覆蓋,讓思政課更加可知、可感、可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第一、第二和第三課堂,引導師生增進認知理解、強化實踐養成。
學校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位,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打造「立德樹人」專題展覽館,展現歷代重大人潛心治學治教的傳統。在新教師入職培訓中開設師德教育專題,開展「最受學生歡迎老師」「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教師評比、宣講、展示活動。
注重培育發掘先進典型,30餘名教師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鬥者」「最美高校輔導員」等榮譽,通過師德模範報告會傳播先進事跡,讓師德模範成為青年重大人踐行青春夢想的坐標。
將師德考核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嚴格落實「一票否決」,構建師德師風資料庫。強化師德監督,健全信訪申訴、校長信箱、法律事務受理機制,及時掌握師德信息動態,加大督查督辦力度,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
學校牢固樹立師生的文化自信,讓優秀校園文化浸潤校園,打造了一批發出新時代好聲音的文化精品。
學校打造了以話劇《重慶往事·紅色戀人》《重慶家書》《光華》為代表的一批深受師生歡迎的原創作品,用重大人講述重大人故事的方式開展文化育人實踐。其中《重慶家書》入選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學校入選教育部唯一以文化育人為方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承建高校。
學校開展口述採訪等系列追溯傳承活動,建立師生、校友人物特色檔案資源庫,採取話劇、舞蹈、微電影等藝術原創形式再現重大歷史故事,成功舉辦建校90周年校慶慶典大會及紀念晚會,出版《重慶大學校史(2009-2019)》《圖說重慶大學》《文獻中的重慶大學1929-1949》。
學校傳承和打造以川劇為代表的的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獲評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川劇)傳承基地,特色川劇節目連續2年受國家漢辦邀請赴國外演出。積極參與重慶石柱、忠縣、奉節和雲南綠春等地的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其中打造石柱中益鄉特色小鎮的故事為2020年6月18日的《光明日報》頭版所報導。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校園環境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園裡,古老的建築旁,總會迎來打卡留影的校友,在這些建築的背後,也有振奮人心的故事。學校以尊重歷史為宗旨對老校區近現代建築開展保護修復,近現代建築群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早期建築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打造新校區,理科樓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學校投入專項經費對校園進行綠化改造,綠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獲「重慶市園林單位」稱號。加強能源智能監管系統的建設利用,創建節約型校園。積極發揮食堂的育人功能,通過加強「節儉養德」「文明餐桌」等宣傳,開展「光碟行動」等活動,培育學生的節約習慣。開展「防災減災月」「安全教育月」「消防知識進軍訓」等特色活動,2019年全年火災事故發生率為零。
隨著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的開展,重大師生將文明「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校園裡流行的新風尚。